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汕头市植被类型有哪些地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大家帮帮忙啊!威海最近几十年的植被变化情况.急!!!(威海主要树种)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大家帮帮忙啊!威海最近几十年的植被变化情况.急!!!
胶东半岛北部沿岸7000年以来的植被
演化与气候变化①
李 强 马俊红 赵 济
胶东半岛北部沿岸包括蓬莱县城至成山头沿岸地区及庙岛群岛。胶东半岛地处华北地区最东部,受海洋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半岛北岸受海陆轮廊和地形的影响,较之半岛南岸冬季风强于夏季风,气候略偏凉偏干。
孢粉组合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植物群的变化,植物对环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反应极为敏感,因此,孢粉分析是研究古植被、古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本文拟通过对胶东半岛北部沿岸三个钻孔样品系统的孢粉分析,研究这一地区植被演化的基本过程,以揭示古气候变化过程及变化规律。
一、钻孔地层简述
胶东半岛属基岩港湾海岸,只在滨岸狭小的海积——冲积平原和海湾泻湖内分布有海相沉积地层。为取得沉积样品在半岛北岸设置了三个钻孔(图1),它们是小海钻孔、北王绪钻孔和月牙湾钻孔。
(一)小海钻孔(图2-a)
小海钻孔位于威海与成山头之间的小海泻湖内。这是一仍在发育的泻湖,通过长约1.1km开口向北的狭长水道与海水沟通。钻孔深5.1m,地层自上而下为:
(1)灰棕色淤泥,含大量苇根,厚0.25m。
(2)黑色淤泥,含大量苇根,厚0.16m。
(3)黑灰色粉砂质淤泥,向下变黑色,含苇根和植物碎屑,厚0.59m。
(4)黑灰色、黑色砂质淤泥互层,含少量植物碎屑,厚0.75m。
(5)黑色砂质淤泥,向下变为灰黑色,厚0.85m。
(6)暗灰绿色淤泥,下部为灰绿色砂质淤泥,含大量植物碎屑,有螺、贝壳碎屑,厚0.64m。
(7)灰棕色淤泥,下部为砂质淤泥,含大量贝壳、螺壳碎屑,厚0.43m。
(8)灰绿色淤泥,夹砂质淤泥薄层,贝壳、螺壳碎屑向下逐渐增多,含植物碎屑,厚1.50m。
据钻孔底部14C年龄4790±90aBP,小海钻孔是一套5000年以来的细颗粒为主的泻湖相沉积。
(二)北王绪钻孔(图2-b)
北王绪钻孔位于蓬莱县北王绪村滨海平原上,地表高于现今海面7m,钻孔深3.87m,地层自上而下为:
①棕**、棕色砂,含有小砾石,结构松散,厚约1m。
②黑色中粗砂,夹锈红色砂层,向下含水量增加,厚0.42m。
③灰绿色、灰棕色中粗砂互层,向下粘粒增多,含贝壳、螺壳碎屑,厚0.85m。
④黑灰色粉细砂,含贝壳、螺壳碎屑,厚0.17m。
⑤灰绿色砂质粉砂,夹黑灰色砂质淤泥层,含贝壳、螺壳碎屑,厚0.68m。
⑥灰绿色砂质淤泥,含贝壳、螺壳碎屑,厚0.60m。
⑦灰绿色粘土,含贝壳、螺壳碎屑,厚0.20m。据钻孔14C年龄,北王绪钻孔下部为6500aB.P.—5000aB.P.以来的泻湖相沉积,5000aB.P.以来泻湖逐渐郁闭,为湖沼相沉积,最终泻湖被掩埋,沉积以海相砂坝砂层、陆相冲积砂层为主。
(三)月牙湾钻孔(图2—c)
月牙湾钻孔位于北长山岛月牙湾内路旁未填充的人工洼地,钻孔地表周边有0.76m的现代沉积物,其上至路面为1.3m厚的夹有砾石层的堆积物。钻孔深4.45m,地层自上而下为:
①**粉砂,厚0.26m。
②**亚粘土,含螺壳,厚0.22m。
③灰绿色粉砂,含螺壳及植物残体,厚0.13m。
④黄绿色淤泥,下部为砂质淤泥,中间夹灰白色粉细砂薄层,含植物残体,厚0.50m。
⑤灰棕色淤泥,含较完整螺壳及贝壳碎屑,少量植物残体,厚0.28m。
⑥灰绿色粉砂,含大量螺壳及贝壳碎屑,厚0.76m。
⑦灰绿色淤泥,夹灰绿色粉砂薄层,含大量螺壳及贝壳碎屑,厚0.58m。
⑧黑棕色粉砂,螺壳及贝壳碎屑减少,厚0.47m。
⑨灰绿色粉细砂,向下为粉砂,含少量螺壳贝壳碎屑,厚0.44m。
⑩灰绿色粉砂质淤泥,含少量螺壳、贝壳碎屑,厚0.93m。
月牙湾钻孔底部14C年龄为7035±95aBP,表层14C年龄为3585±80aB.P.,这是一套距今3000—7000年的泻湖相沉积。
二、孢粉谱分析
(一)小海钻孔孢粉谱(图3)
小海钻孔孢粉含量丰富,共鉴定出64个科属的植物。乔木花粉以松属、栎属为主,其次有桦属、榆属、鹅耳枥属、桤木属等。草本及灌木花粉主要有蒿属、香蒲属、藜科、禾本科等。孢子有里白属、水龙骨科及硅藻、环纹藻、刺球藻等。
依据孢粉类型组合及含量变化,小海钻孔孢粉谱中可分出三个带:
带Ⅰ(深 5.10—2.70m)孢粉组合为栎-松-蒿-藜。其中乔木花粉平均占43.4%,以栎属、松属为主,兼有多种阔叶树花粉。松属自下而上由16%增加到 19.7%,栎属则由26.7%减少到17.4%。草本及灌木花粉略多于乔木花粉,平均为47.3%,以旱生盐生的蒿属、藜科为主。本带下部多湿生、中生的草本花粉各类孢子,如香蒲属、莎草科、水龙骨科、刺球藻、环纹藻。
带Ⅱ(深2.70—0.90m)孢粉组组合为松-蒿-藜-水龙骨。带中以草本及灌木花粉为主,平均占51.6%,主要为蒿属、藜科和禾本科植物。乔木花粉自下而上逐渐减少,平均只占35.9%,其中以松属为主,阔叶树花粉极少。孢子在带中呈增加趋势,以水龙骨科、里白属为主。
带Ⅲ(深0.90—0m)孢粉组合为松-禾本科-香蒲-蒿。草木及灌木花粉继续增加,达58.4%,以香蒲属、禾本科、蒿属为主。乔木花粉减至32.6%,松属占绝对优势,其它种属少见。
小海钻孔孢粉组合分带性反映本区植被类型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结合钻孔地层14C年龄,第一阶段为5000aBP—2500aBP,以松栎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及旱生、盐生草本为主的滨岸草原,第二阶段为2500aBP—1600aBP,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滨岸草原,第三阶段为1600aBP。目前,森林面积缩小,为针叶林、滨岸草本沼泽及草甸。
(二)北王绪钻孔孢粉谱(图4)
北王绪钻孔共鉴定出40科属的植物花粉,乔木花粉以栎属、松属为主,次为桦属、栗属、胡桃属。草本及灌木花粉以蒿属、藜科、禾本科为主,次为菊科、麻黄属、毛莨科、莎草科。孢子主要为卷柏属和水龙骨科。
北王绪钻孔孢粉谱中可划出三个带和两个亚带:
带Ⅰ(深 3.87—2.23m)孢粉组合为栎-松-蒿-藜。乔木花粉平均占38%,其中松属含量为11.5%,栎属略多于松属,为15.6%。自下而上松属逐渐增加,栎属、桦属逐渐减少。草本及灌木花粉占57.8%,以旱生盐生的蒿属、藜科为主。本带下部多湿生、中生的香蒲属、毛莨科、莎草科等。
带Ⅱ(深2.23—1.11m)与带Ⅰ相比,乔木花粉继续减少,以松属为主,栎属含量较少,草本及灌木花粉仍以旱生盐生科属为主。本带又可分出两个亚带:
带Ⅱ1(深2.23—1.61m)孢粉组合为松-蒿-藜-栎。乔木花粉只占30%,松属为18.4%,栎属6%,桦属1.1%。草本及灌木花粉以蒿属、藜科为主,旱生中生的菊科、莎草科逐渐增多。
带Ⅱ2(深1.61—1.11m)孢粉组合为松-蒿-藜-卷柏。乔木花粉减至20%以下,松属占6%,阔叶树花粉极少。草本及灌木花粉以藜科、蒿属为主,旱生的禾本科、菊科、麻黄属含量大增。孢子种类、含量也逐渐增加,主要为卷柏属、水龙骨科、水龙骨属及膜蕨属。
带Ⅲ(深1.11—0.56m)孢粉组合为松-桦-藜-卷柏。乔木花粉含量有所回升,约占20%,仍以松属为主,出现少量桦属。卷柏属孢子约占10%左右。
北王绪钻孔孢粉组合分带规律表明本区植被类型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对应于钻孔地层14C 年龄揭示的6435±95aBP—5165±90aBP一段,为以松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及广大的的草原、滨岸草本沼泽,第二阶段为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及滨岸草原,第三阶段为针叶林、草原,第四阶段为松桦林及滨岸草原。根据钻孔地层沉积速率推测,并对比小海钻孔孢粉带谱,第二阶段对应的时间为 5000aBP—2500aBP,第三阶段为2500aB-P—1600aBP,第四阶段为1600aB.P.—至今。
(三)月牙湾钻孔孢粉谱(图5)
月牙湾钻孔共鉴定出47个科属的植物花粉,乔木花粉以栎属、松属为主,次为榆属、桦属、鹅耳枥属、胡桃属,草本及灌木花粉以蒿属占优势,次为禾本科、藜科、香蒲属、莎草科等,孢子主要为水龙骨科,次为卷柏属。
月牙湾钻孔孢粉谱可以分出三个带及两个亚带:
带Ⅰ(深4.45—2.50m)带中乔木花粉占优势,平均含量达50%以上,包括两个亚带:
带Ⅰ1(深 4.45—4.03m)孢粉组合为栎-榆-香蒲-水龙骨科。自下而上植物科属由8种上升为15种,乔木花粉中栎属含量由12%增加到64%,榆属由7%上升至14%,表现出植被类型增多、阔叶树花粉增加的特征。草本及灌木花粉以湿生、水生的科属为主,香蒲占20%以上,蒿属约占10%。
带Ⅰ2(深4.03—2.50m)孢粉组合为栎-榆-蒿-香蒲。乔木花粉中仍以栎属、榆属为主,松属开始出现,含量较少。自下而上松属、桦属逐渐增多,榆属逐渐减少。草本及灌木花粉以湿生、中生的科属为主。
带Ⅱ(深2.50—1.46m)孢粉组合为栎-松-桦-蒿。乔木花粉含量达到80%,其中栎属仍占主要地位,含量为46.5%,松属、桦属含量大增,分别达到25.8%和7.2%。草本及灌木花粉以旱生、中生的蒿属、禾本科、藜科为主,湿生成分较少。
带Ⅲ(深1.46-0.50m)孢粉组合为松-栎-蒿-藜。本带以草本灌木花粉为主,平均含量70%,主要为蒿属、藜科、禾本科、麻黄属等旱生植物。乔木花粉含量大减,以松属为主。孢子含量增加,达5%-20%,以水龙骨科、卷柏属为主。
月牙湾钻孔孢粉组合分带特征揭示本区植被类型变化的阶段性明显,第一阶段对应于钻孔地层14C 定年的7035±95aBP—4570±90aBP时段,为以栎为主的阔叶林及滨岸草本沼泽,植被逐渐增多,并走向繁盛。第二阶段针叶树逐渐增多,为以栎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及滨岸草原,第三阶段为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及滨岸草原。二、三阶段大致对应于4570±90aBP—3585±80aBP时段。
综合上述钻孔孢粉组合特征,并参考各钻孔地层14C年龄,胶东半岛北部沿岸7000年来共有5个孢粉组合带,自下而上为:
Ⅰ:栎-榆-香蒲-水龙骨孢粉带,距今7000-6500年,以月牙湾钻孔Ⅰ1孢粉亚带为代表。
Ⅱ:栎-榆-蒿-香蒲或栎-松-蒿-藜孢粉带,距今6500—5000年,以月牙湾钻孔Ⅰ2孢粉亚带和北王绪钻孔的Ⅰ孢粉带为代表。
Ⅲ:栎-松-蒿-藜孢粉带,距今5000-2500年,以月牙湾钻孔的Ⅱ、Ⅲ孢粉带和北王绪的Ⅱ1孢粉亚带、小海钻孔的Ⅰ孢粉带为代表。
Ⅳ:松-蒿-藜-卷柏孢粉带,距今2500—1600年,以北王绪钻孔的Ⅱ2孢粉亚带和小海钻孔的Ⅱ孢粉带为代表。
Ⅴ:松-桦-藜-卷柏或松-禾本-香蒲-蒿孢粉带,距今1600年至今,以北王绪钻孔的Ⅲ孢粉带及小海钻孔的Ⅲ孢粉带为代表。
三、植被演化与气候变化
流水和风是孢粉传播的主要载体。胶东半岛河流多源自半岛的低山丘陵,流程较短,它携带的孢粉多是由半岛上生长的植被产生的;半岛北部沿岸受夏季风影响小,虽处于冬季风的迎风面,但偏北风吹到这里经过了渤海、黄海,它携带的**孢粉难以到达半岛。因此,半岛孢粉以本地成分为主,北部沿岸各钻孔孢粉分析能够反映本区植被演化和气候变化的过程和规律。
对应于前述的五个孢粉带,本区7000年来植被和气候演化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7000aBP—6500aBP,植物种属、数量逐渐增加,森林面积逐渐扩大,以阔叶栎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滨岸草原逐步形成。这一时期阔叶树大量增加,林下和滨岸多喜湿的草本植物反映气候逐渐变暖,温和略湿。
第二阶段:6500aBP —5000aBP,以阔叶栎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滨岸草本沼泽或滨岸草原生长繁盛。这一时期的植被特征及各钻孔中均有少量喜暖湿的南方树种,如:漆树、榉树和胡桃等的花粉出现,反映当时胶东半岛北部沿岸的气候特征类似于现今淮河流城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4℃,高于现今2℃,气候温暖湿润。
第三阶段:5000aBP—2500aBP,以栎松共同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向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过渡。这一时期松和旱生盐生草本植物增多反映气候趋向凉干,温和略干。
第四阶段:2500aBP—1600aBP,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滨岸草原。这一阶段草本植物生长茂盛,以旱生的蒿藜为主,乔木以松为主,阔叶树极少的植被特征反映气候更趋于干燥,表现为温凉干燥的特点。
第五阶段:1600aBP以来,针叶林-滨岸草本沼泽及草原。这一阶段湿生草本和桦树的出现反映气候有小幅度的变暖、变湿,表现为温和略干的特点。
胶东半岛北部沿岸7000年来气候变化过程揭示出:
1.本区6500aBP—5000aBP 气候变化与我国东部沿海同期的气候变化有很大的一致性。其时,辽南年均温高于现今2—3℃〔2〕,黄海高3℃左右〔3〕,渤海湾高2—3℃[6],青岛地区高2—3℃〔1〕。
2. 本区5000aBP以来气候趋向干旱化,而胶南沿岸的青岛地区晚全新世气候为温凉略湿,两者间存在的差异与胶东半岛现代气候特征是吻合的,北部沿岸气候干燥与其所处位置、海陆轮廓和地形等因素有关。同时,华北地区是古文化的发祥地,胶东半岛地处华北地区最东端,依山傍水的环境及北部沿岸厚层的黄土、与辽东便利的联系均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条件,北部沿岸许多剖面中形成于4000—5000aBP的古文化层反映本区5000aBP以来就开始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气候趋向干旱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 论
1.胶东半岛北部沿岸7000年来植被演化、气候变化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2.胶东半岛北部沿岸现代植被为暖温带赤松麻栎林,北部沿岸7000年来孢粉组合带中乔木始终以松栎为主的特征说明现代植被特征7000aBP以前就已形成,7000年以来植被演化以植物群内部波动交替为特征。
3.胶东半岛北部沿岸5000年来气候趋向干旱,这一特点与其所处地理位置有关,也是气候自身演化发展的结果,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致谢文中小海、月牙湾钻孔的孢粉鉴定由本系孢粉室绛廷梅老师等完成。北王绪钻孔孢粉鉴定由中科院地质所周昆叔先生完成。14C测年数据由本系14C实验室郑良美老师等提供。本系徐振溥老师、李容全老师、邱维理老师、贾铁飞同学及烟台师院的杨志荣、张振克、杨运恒老师等均参加了野外采样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茶叶属于什么类型植物?
茶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种,分布于热带和**带地区,我国有14属,397种,主产长江以南各地,其中茶属Camellia和何树属Schima等均极富经济价值。参考资料: http://ditu.alibaba***m/k-B2E8D2B6_e-y.html
广东省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及群落特征
植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一般有叶绿素,没有神经,没有感觉。分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30多万种。中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30000多种植物,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苔藓植物106科,占世界科数的70%;蕨类植物52科,2600种,分别占世界科数的80%和种数的26%;木本植物8000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全世界*子植物共12科71属750种,中国就有11科34属240多种。针叶树的总种数占世界同类植物的37.8%。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属的54%和24%。 北半球寒、温、热各带植被的主要植物,在中国几乎都可以看到。水杉、水松、银杉、杉木、金钱松、**杉、福建柏、珙桐、杜仲、喜树等为中国所特有。水杉是一种高大乔木,被列为世界古稀名贵植物。金钱松产于长江流域山地,叶子簇生在短枝上,状如铜钱,春夏苍绿,秋天变黄,是世界五大庭园珍贵树种之一。中国食用植物有2000余种;药用植物3000多种,长白山的人参、西藏的红花、宁夏的枸杞、云南和贵州的三七等,均属名贵药材。花卉植物种类极多,“花中之王”——牡丹,为中国固有,它花朵型大、多瓣,色彩艳丽,被推崇为中国的“国花”之一。 中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
7种. 1.针叶林:中国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区域的各气温带内,从寒温带、温带到**带都有分布,尤其是**带针叶林有久远的发展历史。 2.阔叶林:中国阔叶树种类非常丰富,将近1000属之多,为北美东部的三倍,其中乔木2000多种:而材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约1000种,许多是特有属和特有种。 3.灌丛和萌生矮林:中国的灌丛指的是荒漠以外的中生或中旱生灌木所组成的植被,包括各气候带高山上和特殊生境下,具有生理性干旱的灌木所形成的原生灌丛,也包括温带干旱区**水位较高和半干旱区易蓄水的沙丘上的原生中旱生灌丛。此外,湿润区各气候带的地带性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灌丛,荫生矮林也属于这一类。 4.荒漠和旱生灌丛:中国的荒漠则主属温带的范围。在中国境内**带,热带局部特殊干热生境中,也有类似热带荒漠的旱生灌丛。 5. 草原: 中国的草原主要分布于欧亚**东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从温带草原向西南方向延伸到**带青藏高原中部,则出现大面积的高寒草原,所以中国草原分布的地理位置大体上与太平洋东南季风的来源呈垂直相交的方向。**带、热带稀树灌木草原仅局部地见于横断山脉的狭谷中和海南岛海边,与**带、热带旱生灌丛交错地组成复合体。所以中国的草原可分为温带草原、高寒草原和**带、热带稀树灌木草原。 6.草甸:草甸是生长在中度湿润条件下具有中生特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 被。它区别于以湿生植物占优势的草本沼泽和旱生植物占优势的草原。但它们往往是彼此逐渐过渡的,因而出现了一些与沼泽和草原有关的过渡类型。 形成草甸中度湿润的条件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平原的低洼处和河漫滩,受**水或夏季浸水的影响,引起土壤的湿润;另一种是气候湿润所形成的,包括湿润气候地区森林破坏后次生的草甸和亚高山森林带以上的高山草甸。草甸可分为温带草甸,温带、**带高寒草甸和**带、热带草甸。 7.草本沼泽:草本沼泽是由在长期或周期性积水生境下发育的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所组成的;这些草类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等单子叶植物为主,在不同气候下伴生着不同的藓类和木本植物。 由于处于积水、土壤缺氧的生境下,沼泽植物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例如芦苇和莎草的根茎发育有通气组织,苔草和克拉莎等密丛草类因枯叶不断累积形成草丘,就具有强分蘖力特性以不断生出新株;沿阶草随着草丘的升高而不断长出不定根,并能起呼吸作用。 草本沼泽可分为温带草本沼泽,高寒草本沼泽和**带、热带草本沼泽。
农作物种类有哪些
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嗜好作物)、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药用作物等
粮食作物以水稻、豆类、薯类、青稞、蚕豆、小麦为主要作物;经济作物以油籽、蔓青、大芥、胡麻、**、向日葵等为主;蔬菜作物主要有萝卜、白菜、芹菜、韭菜、蒜、葱、胡萝卜、菜瓜、莲花菜、菊芋、刀豆、芫荽、莴笋、黄花、辣椒、黄瓜、西红柿等;果类有梨、苹果、桃、杏、核桃、李子、樱桃、草莓、林檎等品种,野生果类有酸梨、野杏、毛桃、苞瑙、山樱桃、沙棘、草莓等。饲料作物如玉米、绿肥、紫云英。嗜好作物如烟草、咖啡,药用作物人参、当归、金银花
(四)主要植被类型与特征
在中国植被区划中,保护区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山东丘陵栽培植被,赤松林、麻栎林区—胶东丘陵栽培植被,含东北成分的赤松林、麻栎林小区。
采用优势种原则作为划分类型的标准,把植物群落中各个层或层片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群落学作用最明显的种称为优势种,主要层片(建群层片)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按上述分类原则将保护区植被类型划分为针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灌丛、灌草丛四种类型。
1.针叶林
(1)黑松林
黑松亦名日本黑松,原产日本,20世纪初引入山东。黑松好光,耐干旱瘠薄,抗风、抗病虫、抗海雾能力强,除涝洼、重盐碱土、钙质土外,在海拔600m以下的荒山、荒地、河滩、海岸均能适应,逐步成为胶东丘陵、鲁中南低山丘陵和沿海沙滩主要造林树种。
黑松人工造林,早期生长迅速,郁闭快,5年生幼林平均树高可达2.5~3.0m;12~15年生平均树高可达8.0m,平均胸径12~14cm。20年后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到第四龄级平均胸径一般只有22~24cm,单株优势木30cm左右以上,树高平均只有14.0m。黑松在滨海沙地生长,前20年明显好于低山丘陵,后期生长表现欠佳。
区内黑松林主要为人工纯林,多组成单层林,局部也形成复层林,主要有黑松×赤松、黑松×麻栎、黑松×刺槐等混交林。保护区黑松基干林带长186.5km,占已绿化长度的62.5%;面积13583.3hm2,占已绿化面积的67.0%。
黑松林下植被,一般比较简单,因立地条件不同而有差异,依据不同立地条件和种类组成的差异,将黑松林分为7个群丛,即①黑松-荆条+花木蓝-油芒+大披针叶薹草群丛;②黑松-花木蓝-黄背草群丛;③黑松-胡枝子-野古草+大披针叶薹草群丛;④黑松-胡枝子-蕨+大披针叶薹草群丛;⑤黑松-荆条+酸枣-隐子草群丛;⑥黑松-扁担木+茅莓-黄背草+大披针叶薹草群丛;⑦黑松-紫穗槐群丛。主要群丛特征详细见表5-7、5-8。
表5-7 黑松-荆条+花木蓝-大油芒+大披针叶薹草群落特征汇总表
表5-8 黑松-花木蓝-黄背草群丛特征
注:1.德氏多度符号:soc—极多,cop3—很多,cop2—多,cop1—尚多,sp—稀少,so1—很少,un-1~2株。2.生活型符号:Ph—高位芽,Ch—地上芽,H—地面芽,G—**芽,Th—一年生植物。3.存在度:Ⅰ、Ⅱ、Ⅲ、Ⅳ、Ⅴ分别表示某物种出现于调查样地的比例为1%~20%,21%~40%,41%~60%,61%~80%,81%~100%。
(2)赤松林
赤松为山东的乡土树种,赤松林是山东省地带性的针叶林之一,也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天然森林群落,在胶东地区广泛分布。赤松的生长、发育、繁衍和分布与当地的生态条件,特别是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赤松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也是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先锋树种。赤松在保护区内小片状分布于低山丘陵。
赤松林的结构一般分为三层,即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多为单层,即赤松层;灌木层难以分出亚层,有时与草本植物统称灌草层。灌木及草本层植物的种类和多度,与气候和立地条件有直接关系。常见灌木有:胡枝子、荆条、酸枣、花木蓝、锦鸡儿(Caragana sinica)、截叶铁扫帚(Lespedeza cuneata)、华北绣线菊、三裂绣线菊、连翘、郁李等。草本植物有:大披针叶薹草、铃兰(Convallaria majalis)、野古草、地榆、委陵菜、苦荬菜(Ixeris polycephala)、白羊草、结缕草、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multiflora)、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us)等。
依据赤松林主要层和层片种类组成的不同和生境条件,可划分为以下三个群丛:①赤松-胡枝子-黄背草+大披针叶薹草群丛;②赤松-山槐-黄背草群丛;③赤松-花木蓝-黄背草-长蕊石头花群丛。其中赤松-胡枝子-黄背草+大披针叶薹草群丛特征,详见表5-9。
表5-9 赤松-胡枝子-黄背草-大披针叶薹草群丛特征汇总表
续表
注:1.德氏多度符号:soc—极多,cop3—很多,cop2—多,cop1—尚多,sp—稀少,so1—很少,un-1~2株。2.生活型符号:Ph—高位芽,Ch—地上芽,H—地面芽,G—**芽,Th—一年生植物。3.存在度:Ⅰ、Ⅱ、Ⅲ、Ⅳ、Ⅴ分别表示某物种出现于调查样地的比例为1%~20%、21%~40%、41%~60%、61%~80%、81%~100%。4.样地面积:100m2(乔木);4m2(灌木);1m2(草本)。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由暖温带落叶树种组成,为山东地带性植被类型,是华北植物区系珍贵的原生植被类型。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主要有栎林、刺槐林、果树林。
(1)栎林
栎林主要为麻栎林,麻栎是中国温带、暖温带和**带山地广泛分布的森林树种,麻栎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低山和丘陵上最主要的落叶阔叶林之一,在保护区有少量分布,常与多种落叶栎类及其他针阔叶树混生在一起。常见伴生种如栓皮栎、槲栎、槲树、枹栎、赤松、油松、黑松、刺楸、辽椴、紫椴、君迁子、黑弹树、山槐、臭椿、楝、黄连木、栾树等。
林下灌木因土壤条件而有较大变化。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地段以胡枝子、照山白、三桠乌药、盐肤木、白檀、锦带花、郁李、三裂绣线菊、连翘、大花溲疏等最为常见;土壤较为干燥瘠薄的地段,常见种类有荆条、酸枣、花木蓝、多花胡枝子、绒毛胡枝子、兴安胡枝子、截叶铁扫帚、芫花、扁担木、小叶鼠李等。
草本植物,常见的为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莎草科等的种类。在土壤湿润肥沃的地段有野古草、大披针叶薹草、大油芒、荻、野青茅、狼尾草、绶草、薄荷、香薷、大叶铁线莲、唐松草、草本威灵仙、鸭跖草、地榆等。而白羊草、黄背草、白茅、蓬子菜、长蕊石头花、委陵菜、翻白草、荩草、黄耆、草木犀、寻骨风(绵毛马兜铃Aristolochia mollissima)、紫花地丁、北柴胡等在较干瘠地方经常出现。在十分干旱瘠薄的地方可以见到结缕草、苦荬菜、小花鬼针草、射干、鸢尾、绵枣儿及瓦松等。另外中华卷柏等蕨类植物形成不明显的地被层。
层外植物有葛、蝙蝠葛、狗枣猕猴桃等。
(2)刺槐林
保护区刺槐基干林带长34.3km,占已绿化长度的11.5%;面积1854.6hm2,占已绿化面积的9.2%。
保护区刺槐林多为人工林,种类组成比较简单,乔木层通常只有刺槐一种,偶尔可见赤松、麻栎、栓皮栎、榆、楝等。
灌木层的种类多为其他群落常见的种类,但一般不形成明显的层次。常见的种类有胡枝子、荆条、兴安胡枝子、酸枣和紫穗槐等。
草本层植物的组成常因土壤条件的不同而异。在土壤湿润、肥沃的地方有野古草、野青茅、画眉草、唐松草、地榆、鹅观草、龙牙草等;在干旱贫瘠的地方,大披针叶薹草、白羊草、荩草、宽叶隐子草、结缕草、长蕊石头花、青蒿、委陵菜、蓬子菜、狗尾草、小花鬼针草、白头翁等常见;土壤特别瘠薄的地方,地椒及瓦松占优势,往往成片出现。
(3)杨树林
保护区以黑杨为主组成的基干林带长65.7km,占已绿化长度的20.6%;面积3858.9hm2,占已绿化面积的19.0%。林下一般无灌木层,草本植物也比较少,常见的有知风草、狗尾草、牛筋草(Eleusine indica)、藜(Chenopodium album)、益母草、A蓄、水蓼、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长萼鸡眼草(Kummerowia stipulacea)、刺儿菜(Cirsium segetum)等。
(4)经济林
保护区以经济树种为主组成的基干林带长面积124.8hm2,占已绿化面积的0.6%。保护区内主要树种有苹果(Malus pumila)、桃、山楂、葡萄、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杏(Armeniaca vulgaris)、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等。果树林管理相对较好,林下植被比较少,一般无灌木层,常见草本植物有狗尾草、牛筋草、马唐、藜、益母草、A蓄、铁苋菜、刺儿菜等。
3.灌丛
灌丛是指以灌木为建群种或优势种所组成的一种植被类型。群落高度一般在3.0m以下,盖度一般大于30%,建群种多为丛生或簇生的中生落叶灌木,生活型属中、小高位芽植物。灌丛或多或少具有一个较为郁闭的木本层,*露地面不足50%。灌丛包括原生性类型和在人为因素及其他因素影响下较长时期存在的相对稳定的次生植被。保护区灌丛主要类型有胡枝子灌丛、连翘灌丛、黄荆灌丛、绣线菊灌丛等,在保护区内呈小块状零星分布。
(1)胡枝子灌丛
在保护区分布于低山、丘陵空旷地带,山顶部*坡及沟谷土壤肥沃地段较为常见,与森林或草丛镶嵌分布,盖度40%~50%。群落中以胡枝子为主,混生三裂绣线菊、华北绣线菊、白檀、照山白、牛叠肚、榛、多腺悬钩子、卫矛、锦带花、小叶鼠李等。草本植物以野古草、大披针叶薹草、宽叶薹草、荻占优势,其次为拳蓼、龙芽草、地榆、多种堇菜、唐松草、白头翁、歪头菜、鹅观草、柴胡、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攀倒甑(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等。
在胡枝子灌丛中有时还可见到一些低矮的乔木树种散生,如麻栎、栓皮栎和盐肤木等,表明胡枝子灌丛是从森林破坏后的迹地上发育起来的,是森林破坏后恢复演替过渡阶段的次生植物群落,有可能恢复为森林植被。见表5-10。
表5-10 胡枝子群落特征
注:1.德氏多度符号:soc—极多,cop3—很多,cop2—多,cop1—尚多,sp—稀少,so1—很少,un-1~2株。2.生活型符号:Ph—高位芽,Ch—地上芽,H—地面芽,G—**芽,Th—一年生植物。3.存在度:Ⅰ、Ⅱ、Ⅲ、Ⅳ、Ⅴ分别表示某物种出现于调查样地的比例为1%~20%,21%~40%,41%~60%,61%~80%,81%~100%。
(2)连翘灌丛
本群系主要分布于陡壁深谷、人畜少去处灌丛盖度为60%~80%,建群种连翘的盖度为25%~40%,高度1m以上,伴生灌木(藤本)有牛叠肚、大花溲疏、花木蓝、照山白、山葡萄、南蛇藤等。草本植物主要有大披针叶薹草、漏芦(Stemmacantha uniflora)、白头翁、桔梗、歪头菜、委陵菜、翻白草、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薯蓣(Dioscoreaopposita)、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var.truppelianum)、蕨类及苔藓植物。
连翘枝条细柔而横展,生长茂盛,春夏之间花先于叶开放,呈现一片金**景观,对于增添保护区植被的季相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黄荆灌丛
灌木树种以黄荆为主,其他有酸枣、胡枝子、多花胡枝子、兴安胡枝子、花木蓝、欧李(Prunus humilis)、卫矛、扁担木等。盖度50%~90%,高度1.5m。草本植物主要有黄背草、结缕草、白茅、野古草、白羊草、鹅观草、鸡眼草、茵陈蒿、中华卷柏等。
该灌丛为山地次生植被,常出现于林间空地和荒山坡地,在低海拔地区若森林破坏后则迅速形成群落。
(4)绣线菊灌丛
建群种为三裂绣线菊,其他尚有华北绣线菊等。植株平均高度为1.0~1.5m,盖度40%。伴生灌木主要为卫矛、连翘、胡枝子等。草本层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以野古草、黄背草、大披针薹草、鹅观草为主,其次为地榆、委陵菜、桔梗等。
4.灌草丛
灌草丛是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建群种,同时其中散生有灌木的植物群落。保护区灌草丛的优势植物为多年生野古草、白羊草、黄背草、结缕草、大油芒、荻等禾本科植物。分为两种类型:黄背草灌草丛;白羊草灌草丛。
(1)黄背草灌草丛
本群系的建群种为黄背草,与其伴生的灌木主要有荆条、酸枣和三裂绣线菊,常见的草本植物有野古草等。分为2个主要群丛:荆条-黄背草群落;三裂绣线菊-黄背草、野古草群落。
荆条-黄背草群落。该群丛是保护区分布较广的群落类型之一,常见于山地的*坡或半*坡,阳坡土壤深厚处也有斑块状零星分布。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较好,土层厚度30~50cm,土壤含水率(7~9月,下同)为15%~20%,有机质为2%~4%。*岩面积一般为15%以下。群落一般高度为80~100cm,盖度大于50%,最高可达80%以上。灌木层中以荆条最多,也有少量的酸枣、胡枝子等。草本层可分为2~3个亚层,第一亚层主要是黄背草,还有白羊草、野青茅、野古草和蒿属植物;第二亚层高度为20~40cm,组成种类有荩草、宽叶隐子草等;第三亚层高度在20cm以下,以大披针薹草为主,还有委陵菜、翻白草、结缕草等,见表5-11。该群落的立地条件较好,土壤肥厚湿润,通过封山,可以恢复灌丛或森林植被。
表5-11 荆条-黄背草群落特征汇总表
注:1.生活型符号:Ph—高位芽,Ch—地上芽,H—地面芽,G—**芽,Th—一年生植物;②存在度:Ⅰ、Ⅱ、Ⅲ、Ⅳ、Ⅴ分别表示某物种出现于调查样地的比例分别为1%~20%、21%~40%、41%~60%、61%~80%、81%~100%。
(2)白羊草灌草丛
本群系的建群种为白羊草,广泛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组成群落的灌木主要是荆条和酸枣。分为荆条-白羊草群落;荆条、酸枣-白羊草群落两个基本群丛。
荆条-白羊草群落。该群丛是保护区分布面积较大的群落类型。常见于山地的阳坡或半阳坡。生境特点是*岩面积大,多在30%以上。群落下的土壤瘠薄,土层厚度15cm左右,土壤含水率为6%~10%,有机质为1%~3%。群落特征是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群落盖度低,只有20%~40%。草本层高50~80cm,以白羊草占有绝对的优势,在土壤稍深厚的地方可见到黄背草,此外还有荩草、宽叶隐子草、翻白草、结缕草、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multiflora)等。灌木层以荆条为主,还有酸枣、小叶鼠李、兴安胡枝子、地椒等,见表5-12。该群系立地条件较差,群落盖度低,应加强保护,促进群落的进展演替。
荆条、酸枣-白羊草群落。该群丛是石灰岩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群落类型。生境特征较荆条-白羊草群落更差。以白羊草占绝对的优势,荆条、酸枣稀疏分布其间。其他种类有荩草、宽叶隐子草、翻白草、卵叶鼠李、锦鸡儿、地椒等。白羊草群落特征见表5-12。
表5-12 白羊草群落特征汇总表
注:1.生活型符号:Ph—高位芽,Ch—地上芽,H—地面芽,G—**芽,Th—一年生植物;2.存在度:Ⅰ、Ⅱ、Ⅲ、Ⅳ、Ⅴ分别表示某物种出现于调查样地的比例分别为1%~20%、21%~40%、41%~60%、61%~80%、81%~100%。
论述广东省主要的植被类型,分布区域及主要群落特征
广东省自然植被分类系统的建立,是借助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遥感(RS)等3S技术来绘制数字化植被类型分布图的基础,我们提出的广东省自然植被的分类方案及阿拉伯数字编码植被类型的方法,是在前人有关广东省植被分类的各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的一种探索,初步将广东陆生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即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并详细探讨针叶林植被型组的分类系统,将其划分为2个植被型
广东汕头好带的特产有哪些?
主要特产有西胪乌酥杨梅、金玉三捻橄榄、南澳牡蛎、黄花山龙眼、卤鹅、东里猪脚饭、赤鯮鱼等等。
汕头,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部,界于东经116°14′至117°19′,北纬23°02′至23°38′之间,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饶平,北邻潮州潮安,西邻揭阳、普宁,西南接揭阳惠来,东南濒临南海,属**带季风性气候。辖区总面积2064.4平方公里,辖6个市辖区、1个县;常住人口557.92万(2016年末)[1]。
汕头市区北片的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唐末五代时期便有灵聚庵存在。宋代时砂尾已形成聚落,沟南、鱼洲亦已有居民。1950年,成立汕头市人民**。1956年,设置汕头专区。1983年,汕头地市合并,汕头市为省直辖市。
汕头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无疑就有潮汕文化的存在。汕头潮汕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汕头有自己的潮汕方言、潮剧、潮乐、潮菜、工夫茶、潮汕工艺、潮汕民俗等特色[2]。著名景点有:礐石风景名胜区、塔山风景区、南澳青澳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