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古时的地区名字有哪些组成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地名的古代名称,越多越好(中国地名古代别称)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国地名的古代名称,越多越好

中国各城市的古时名称是什么?

1、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会、副省级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是“一带一路”核心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 。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

2、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

中国地名的古代名称,越多越好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大明、**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临安,但迫于**仍定金陵为行都。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也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

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3、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兆,**废顺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隶**,其范围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区,**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4、开封,简称“汴”,古称老丘、汴州、汴梁,是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

5、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西安

百度百科-南京

百度百科-北京

百度百科-开封

百度百科-洛阳

古代时中国每个城市的名称各是什么?

1、北京的古称——大都、蓟、幽州、涿郡、幽都、永安、宛平、燕山府、圣都、中都、大兴、汗八里、北平、顺天府、京师。

2、南京的古称——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

3、杭州的古称——临安、钱塘、武林。

4、苏州的古称——姑苏、吴郡、平江。

5、扬州的古称——淮上、江都、广陵、淮扬。

6、绍兴的古称——会稽、蠡城、越州。

7、西安的古称——长安、大兴城、京兆、奉元、西京。

8、开封的古称——大梁、汴梁、汴州、东京、汴京。

9、洛阳的古称——雒阳、斟鄩、洛邑、洛州、京洛、东洛、司隶、三川。

10、沈阳的古称——盛京、奉天。

11、成都的古称——锦官、益州、芙蓉城。

12、福州的古称——三山。

13、荆州的古称——江陵、郢都。

14、赣州的古称——虔州、虔城、宋城。

15、长沙的古称——星城、潭州。

16、天津的古称——津沽、津门。

17、邯郸的古称——邺城、磁州、洺州、大名府、广平府。

扩展资料中国主要古代城市名称由来

1、天津意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乐帝朱棣在这里率领大军渡过海河南下**建文帝。

2、邯郸城市名押an韵,邯郸意为“邯山至此而尽”,郸同“单”意思是山脉的尽头,邯郸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3、秦皇岛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岛,秦皇岛是中国唯一用古代帝王称号来命名的城市。

4、太原取“广大的平原”之意。

5、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上的最高理想。

6、长治古称“上*”,明代在此地设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

请问古代地理区域划分的道,郡,府,州,区,城等如何从大到小的排列?都相当于中国的什么行政区域?

郡:中国行政区划单位之一。始见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后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隋朝废郡,以县直隶于州。唐朝武则天曾改州为郡,旋复之,明清称府。
县:行政区划单位。周代县大于郡,秦以后县属于郡。今为一级行政区划,隶属于地区、自治州、直辖市之下。
道:“道”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道”在汉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汉书》地理志解释为“有蛮夷曰道”或者“县主蛮夷曰道”。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仅为州县之上的一种监察区,之后迭有增加,至二十三道之多(唐睿宗景云年间)。但节度使制掌握地方实权后,“道”日渐演变为对一个节度辖区的称呼,和初唐、盛唐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宋代地方监察区不使用“道”而改用“路”,字不同义相通。而辽朝因循唐朝旧制仍使用“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元朝建立后,行省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行省下设有道,道下有“路”的行政区划单位。至明清时期,“道”成为省之下**的通称,如“福建省台厦道”或“**道”,但明朝及清朝意义上稍有不同。其中,也有人把清朝的道与省、府、县相提并论,称之为四级地方行政机构。
州:汉武帝为加强**集权,于元封五年(前106)创部刺史制,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监察区名为州,州设刺史。除13州之外,另在三辅(京兆、右扶风、左冯翔)、三河(河内、河南、河东)、弘农7个郡设司隶校尉部,与州同级,由**直辖,主管京师附近地区,与13州合称14部州。东汉时,州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县**制。全国仍为13州。魏晋南北朝时沿用。隋炀帝时为郡县二级制。唐高祖又改郡为州。以后中国历朝不再设郡。唐代的大州称为府,仍为州级。自从在边境设立节度使后,节度使发展成为州之上、道之下的行政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尽罢天下节镇所领支郡,从此全国诸州直辖于**,州的长官称知州事,简称知州。
辽代诸州有节度州、刺史州之分,分别置节度使和刺史。金代的州隶属于路,分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3类,以节度使、防御使、刺史为长官。元代的州有的属于路,有的则属于省,即直隶州。
明代的州有直隶州和属州之分。直隶州上隶于京师或各布政使司,地位视府;属州上隶于府,地位视县。州的长官也称知州。清承明制,直属于布政使司的州称直隶州。直隶州有属县,是相当于府一级的地方行政区。隶属于府的州,称散州、属州,是相当于县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直隶州和州的长官都称为知州。
省:在古代,省指天子所居之所,宫禁。唐有三省六部,“尚书省”为其一。元代**行政机关叫“中书省”,又于各路(各行政区)设“行中书省”(中书省派出的机关),简称“行省”,最后简称为“省”。现在的“省”由此发展而来。

古代时中国每个城市的名称各是什么?

1、北京的古称——大都、蓟、幽州、涿郡、幽都、永安、宛平、燕山府、圣都、中都、大兴、汗八里、北平、顺天府、京师。

2、南京的古称——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

3、杭州的古称——临安、钱塘、武林。

4、苏州的古称——姑苏、吴郡、平江。

5、扬州的古称——淮上、江都、广陵、淮扬。

6、绍兴的古称——会稽、蠡城、越州。

7、西安的古称——长安、大兴城、京兆、奉元、西京。

8、开封的古称——大梁、汴梁、汴州、东京、汴京。

9、洛阳的古称——雒阳、斟鄩、洛邑、洛州、京洛、东洛、司隶、三川。

10、沈阳的古称——盛京、奉天。

11、成都的古称——锦官、益州、芙蓉城。

12、福州的古称——三山。

13、荆州的古称——江陵、郢都。

14、赣州的古称——虔州、虔城、宋城。

15、长沙的古称——星城、潭州。

16、天津的古称——津沽、津门。

17、邯郸的古称——邺城、磁州、洺州、大名府、广平府。

扩展资料中国主要古代城市名称由来

1、天津意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乐帝朱棣在这里率领大军渡过海河南下**建文帝。

2、邯郸城市名押an韵,邯郸意为“邯山至此而尽”,郸同“单”意思是山脉的尽头,邯郸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3、秦皇岛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岛,秦皇岛是中国唯一用古代帝王称号来命名的城市。

4、太原取“广大的平原”之意。

5、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上的最高理想。

6、长治古称“上*”,明代在此地设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

古代是如何划分区域的即行政区域的大小,比如现代的分为:省-市-县-镇-村

秦是郡县二级制,汉州郡县**,唐道州县**,宋路州县**,元代省路府州县五级;
秦:郡县制,在郡县制底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汉:州郡县,大汉十三州,之下是郡县
州作为行政区,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十三个州为:司隶(治雒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 。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
唐朝采用了“道州县”**制,但是“道”的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而且其基础往往是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所以这一体系常被称为“虚**”。而且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到缩减的过程,后期逐渐趋向藩镇割据的**状态,行政区划的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设的“道”的概念,仍然影响了之后的宋朝,并成为“路”的原形。
唐太宗初设各道大致范围:
关内:大致相当于今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以皮***河套等地。
河南: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山东二省黄河以南、江苏、安徽三省淮河以北的地区。
河东:大致相当于今山西全省与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的地区。
河北:大致相当于今河北长城以南.河南及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山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东部,陕西、甘肃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区。
陇右:大致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的地区。
淮南: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江苏、河南三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东部长江以北的地区。
江南: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贵州东北部的地区。
剑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中部和云南北端。
岭南: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二省和越南东北部的地区。
唐玄宗时增设的几个道大致范围:
江南东道:今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苏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西道:今江西、湖南二省,安徽南部.湖北东部长江以南地区。
黔中道:今贵州全部及其与四川、湖南、广西接壤之地,湖北西南端。
山南东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东为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西为山南西道。
京畿道:分关内道长安附近诸州增设京畿道。
都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诸州增设都畿道。
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639年(贞观十三年),10道统领府、州358,县1551;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宋:宋朝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继承了唐朝的羁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时在地方设置路,路是直辖于**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至道三年(997年),共分十五路(名称上道改为路),后析为十八路,又析为二十三路。
宋初,太宗因袭唐朝旧制,分全国为13道:河南道、关西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陇右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岭南道。但不久,在993年(淳化四年)把全国又合并为两京(东京、西京)10道;去陇右、山南东、山南西三道,并剑南东、西道为一;改岭南为广南道;增设两浙道。但第二年即废,于是正式废去道制,改为路制。
在宋太宗初年,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已设21路,第三年后又为19路,989年(端拱二年)改为17路,992年(淳化三年)有16路。可见,在淳化五年以前的15年中,宋太宗一直实行“道”、“路”并存的行政区划制。淳化五年后,全国设路也未有定规。在997年(至道三年)始定天下为15路: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两浙路、福建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西川路、峡西路。1020年(天禧四年)增至18路,宋真宗分西川路和峡西路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4路,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1074年(熙宁七年)增至23路,宋神宗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分陕西路为永兴军、秦凤两路,分京西路为南、北两路,分河北路为东、西两路,分京东路为东、西两路。1085年(元丰八年)颁行的《元丰九域志》,即依据23路的行政区划制编写的,京畿所在的开封府则不在23路之列。1105年宋徽宗将国都开封府置为京畿路,合称为24路。1122年(宣和四年),宋徽宗与金联盟,约定灭辽后,金将燕云16州归还宋朝,因而宋拟置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但金灭辽后失约,所以北宋末年号称拥有26路,实际上还是24路。
南宋**经济中心转移至两浙东路,1142年分路16: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嘉定元年(1208年)宋宁宗改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
元**始,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为省),因此称为行省制时期,该时期从13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历经元、明、清三代。元朝开始实行行中书省制。“行中书省”的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中书省”或“某某行省”。元代的行省制是沿袭自金国的行尚书省。开始它和金国一样,只是一种****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后来由于战争等各种因素,行省也开始干预地方政务,逐渐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辖范围很大,改变也比较频繁。到了中叶,开始稳定下来,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元代将首都大都及附近的地区称作“腹里”(即中心之地),包括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的一部分,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行省。此外,元**设立了宣政院(初为总制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还负责统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详细请百度元朝。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