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地膜都什么标准的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一般农用地膜的厚度是多少毫米?(农用地膜厚度国家标准)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一般农用地膜的厚度是多少毫米?
一般0.004毫米,厚的0.006毫米
产业信息是什么意思
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IT产业,我们通常称之为信息产业,又称为第四产业。
什么是砖地膜和砖胎膜,分别的作用及区别
砖地模一般是整形边侧的,所以需砌筑及粉刷,砖模仅只替代木模而不能重复使用的砌体。不过,在基础梁底也常叫砖胎模。砖地模一般是处理含水软地基的,基本不用砌筑,干铺后粉面即可。
砖胎模就是用标准砖制作成模板,待有一定强度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模板本身不是工程实体组成部分,只能算是施工中的一项措施,费用算在实体费中;砖胎模一般用于**室外墙外防水或者模板不易拆除的部位,砌好后尺寸和强度须符合设计要求。
用途:
一、砖地模是用砖在地上铺成的,上面浇砼构件用的,等于就是地模板。
二、砖胎模用途:
1、砖胎模一般用于**室底板侧壁,由于是外防水,须在垫层上做防水,且防水要延伸到砖胎模上,以便以后浇注完混凝土后,防水能上翻到侧壁混凝土墙上,如果底板侧壁用模板的话,无法做防水,所以采用了用砖做模板的办法,另外在一些浇完混凝土后模板无法拆除或者拆除难度很大的地方也有采用砖来代替一般模板的办法。
其实砖胎模就是砌筑不同厚度的砖墙体,所以砖胎模应该根据使用的砂浆标号区分砖胎模的厚度套用定额中相应的砖基础的定额。
砖胎模一直有很多工程在用,大多都是用在基础梁,当基础梁的侧膜拆除不方便时用砖胎模,砖胎模内壁是要求粉刷的,所以不存在漏浆的问题。
2、施工完混凝土后模板无法拆除或者拆除难度很大的结构部位地方,也有采用砖来代替一般模板。
3、在**基础,**后不平整的基础面上。
区别:砖地膜不要水泥浇筑,不可以防水。砖胎模需要水泥浇筑,防水。
扩展资料:
建筑安全事项:
1、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扣好帽扣。
2、严禁酒后上班,进入现场严禁穿拖鞋。
3、砌筑使用的工具应放在稳妥的地方,斩砖应面向墙面,工作完毕应将基础梁内的碎砖、灰浆清扫干净。
4、吊运砖块、夹具要牢固、严密。
5、从砖垛上取砖,应先取高处,后取低处,防止垛倒伤人,防止倒塌。
6、用翻斗车时注意人群和前后的安全距离,防止碰人伤人。
7、台风来临时,及时停止作业,到项目部指定地点休息,并做好抗台防汛抢险准备,做好避雷措施。
8、使用个人劳保用品和工具保管工作,做到落手清工作。
9、砖胎膜使用的砖必须浇水,避免出现粘结性不牢固。
地膜的防治与危害,你怎么看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若长期滞留地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
2.对农作物的危害。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据**环境部门测定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6.92,烂芽率5.17,棉苗侧根比正常减少4.8~7.6条,2~3片真叶期棉苗死亡1.19,子叶期棉苗死亡3.08,现蕾期推迟3~5天。株高降低6.7cm~12.9cm,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残膜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每公顷有187.5Kg残膜的土地,生产9420kg玉米,比无残膜的对照田减产玉米909kg。减产率8.8。
3.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
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
4.对牲畜的危害。
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农田中残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防治农膜污染的几点建议
要防治地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来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1.加强宣传教育。
防治地膜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参与。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
2.加快制定有关回收残膜的经济政策。
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的企业的发展,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不增加**负担,同时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应要求地膜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 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用于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
3.建议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
要制定必要的农田残膜留量标准和残膜留量超标准收费标准,使农田地膜污染早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4.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
所谓适期揭膜技术是指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地膜棉花应在头水前揭膜。
适期揭膜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适期揭膜技术可缩短覆膜时间60~90天,所以地膜仍保持较好的韧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达到95以上。基本上消除农田土壤的残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第二,适期揭膜技术,由于提早揭膜能够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抑制作物的病害,可减轻玉米纹枯病。第三,适期揭膜技术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增强土壤的透气性。第四,适期揭膜一般是在作物的生殖生长期前或生殖生长期间进行,这时作物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时揭膜有利于根系对水分的直接接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第五,适期揭膜有利于作物后期田间管理,便于中耕除草,便于中后期作物追肥和雍蔸培土防倒伏。
总之适期揭膜技术不但能提高地膜回收率,节省回收地膜用工,而且还能使作物增产。因此要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5.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
除头水前揭膜措施外,还可组织人力和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可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ISQ-20型地膜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出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推广使用效果很好。
6.增加地膜韧性,以利残膜回收。
目前,农村普遍使用的农用地膜都为超薄膜,厚度为0.007cm易破碎,难回收。而国外及内地一些省市使用的地膜都较厚,兄弟省区使用的地膜厚度为0.015cm,它不易破碎,因而易回收。建议增加地膜厚度以增强地膜韧性利于残膜回收。
7.研究开发新材料,寻找农膜替代品。
实践证明,研制出易降解,无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为聚乙烯农膜,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故应鼓励开发无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农膜。目前,生物农膜强度不够或成本较高而难以推广,应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生物农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推广和应用。
8.优化耕作制度。
进一步加强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 污染危害。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达到增温保墒而增产丰收的目的。同时,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也使耕地受到污染。长此下去,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长困难,苗禾发育迟缓,造成减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残膜长期堆积有可能完全破坏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使大片良田变为荒芜的寸草不生的荒漠土地。所以,治理地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是地膜种植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在可降解,无污染的地膜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情况下,适期揭膜技术是防治残膜污染的有效措施。此技术提高回收率,防治地膜污染,保护耕地地力,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大力推广适期揭膜等地膜污染防治技术,减少残膜留量,确保农业持续丰收,同时使用巴内达碧卡菌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
农用地膜GB13735-92执行标准是什么?
90年代国家制定了农用地膜国家标准(国家标准GB13735-92),该标准规定地膜厚度为0.008±0.003毫米,按照此标准,我国目前生产的农用地膜厚度为0.005--0.006毫米。如此薄的地农用地膜在使用过程中,经过一个生产季节的**、光照之后,强度大大降低,各种形式的地膜回收机只能收回当年地膜的50-60%,其余地膜在外力的作用之下变成散片分布在土壤之中,另外由于地膜太薄,加上在土壤中的污染,回收的二次利用价值与回收成本不成比例,由此造成现在的“白色”污染问题越来越重。 解决地膜污染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完全降解的生物质地膜,国韵生物生产了全球第一张绿色生物质地膜,无需回收,埋在土里3~6个月即可完全降解为二**碳和水,完全无污染。
利用地膜有什么好处和害处
利用地膜的好处:
地膜看上去薄薄一层,但作用相当大。不仅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保肥提高肥效,而且还有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抑盐保苗、改进近地面光热条件,使产品卫生清洁等多项功能。对于那些刚出土的幼苗来说,具有护根促长等作用。对于我国三北地区,低温、少雨、干旱贫脊、无霜期短等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对于种植二季水稻育秧及多种作物栽培上也起了作用。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普及和应用,用于粮、棉、油、菜、瓜果、烟、糖、药、麻、茶、林等40多种农作物上,使作物普遍增产30%-50%,增值40%-60%,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二十年来,地膜的应用和发展非常迅速,增产、增收效果也特别显著。1979年以蔬菜为主进行小面积试验开始,1983年各种作物地膜覆盖面积猛增至62.9万公顷。1982年-1992年的11年间,推广地膜覆盖面积2506.7万公顷。1996年地膜覆盖面积超过亿亩,达到700万公顷,其中达到和超过38万公顷的作物有玉米176.1万公顷,棉花181.6万公顷,水稻育秧60.5万公顷,花生58.9万公顷,蔬菜74.3万公顷,西甜瓜60万公顷,烟草38万公顷。
这项技术用于“老、少、边、穷”地区,高寒山区及边远地区,能有效增加积温量,克服了低温干旱,生育期短等**自然条件,使晚熟高产优质玉米良种获得丰收,产量成倍增加,1989年-1991年在16个省市实施的“温饱工程”中,这一技术,使3200余万农民越过了温饱线,1993年-1996年4年间,共推广地膜覆盖玉米育苗移栽及水稻育苗抛秧栽培2866.7万公顷,其中地膜覆盖2333.3万公顷,共增产各种农产品1亿多吨,增产值1143.12亿元,增加纯收入达971.65亿元。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也有力地促进了化工、轻工、农机制造、农资供销、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地膜覆盖技术发展到大棚蔬菜,使人们在寒冷的季节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蓬勃发展的地膜覆盖技术,使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走出了一条农业高产稳产的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副作用
地膜种植在田地内覆盖大量的塑料薄膜,作物收获后残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对土壤造成了污染和损害。
随着塑化剂风波的漫延,地膜无法沉降是否会导致土壤中塑化剂含量过高而影响人们的健康仍在检测,急需权威部门的信息公布。
参考链接:地膜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81428.htm#4_2
目前辣椒生产上应用的地膜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目前辣椒生产上应用的地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色透明地膜该类地膜的透光性好,增温快,但杀草效果差,主要应用于春季早熟栽培以及保护地栽培中,每667米2需要5~7千克左右。(2)黑色地膜该类地膜厚度一般0.01~0.03毫米,每667米2需要7~10千克。黑色地膜的透光率通常低于10%,土壤增温效果差,但保湿和灭草效果比较好,夏季栽培应用比较普遍。(3)绿色地膜绿色地膜能够阻止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0.4~0.72微米波长范围的光透过,从而造成地膜下的杂草营养**而死亡,抑草和灭草效果比较好。增温效果优于黑色地膜,但不及无色膜。对辣椒具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并且果实着色好,色泽鲜艳。但造价较高,使用寿命也比较短。目前应用范围尚比较小。(4)银灰色地膜该膜是在聚乙烯树脂中加入一定量的铝粉或在普通聚乙烯地膜的两面粘接一层薄薄的铝粉后制成。反射光能力比较强,透光率仅为25.5%,故土壤增温不明显,但防草和增加近地面光照的效果却比较好。另外,该膜对紫外光的反射能力极强,能够驱避蚜虫、黄条跳甲、黄守瓜等,减轻虫害和**危害。多用于以防草、防虫和防**等为主要目的的覆盖栽培,露地越夏栽培应用较多。(5)除草地膜该类地膜是在普通的聚乙烯树脂中加入一定量的除草剂后加工制成。当覆盖地面后,地膜表面**的水滴溶解掉地膜内的除草剂,而后落回地面,在地面形成除草剂层,杂草遇到除草剂或接触到地膜后即被**。主要用于杂草较多或不便于人工除草地块的防草覆盖栽培,适用于春季早熟栽培。
覆盖除草膜对地面的平整度要求比较严格,地面不平时,会由于地膜表面的水滴沿着膜面流动,而造成除草剂分布不均匀,容易产生药害。(6)无滴地膜该种地膜是在聚乙烯树脂中加入无滴剂后吹塑而成。透光性比较好,覆盖后土壤增温快,适合于低温期以及保护地覆盖栽培,较受菜农欢迎。(7)光解地膜也叫自然崩溃膜,是在聚乙烯树脂中加入一定量的光降解剂后加工制成。当覆盖到地面上,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光照后,地膜的高分子结构会陡然降解,很快变成小碎片到粉末状,最后被土壤微生物吸收利用,属于“环保地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