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河蚌是软体动物门蚌科(学名:Unionidae)的一类动物统称,在一些地方称为蚌壳、歪儿,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是软体动物门蚌科的一类动物统称,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和北非等地,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因为具有很多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优势和发展前景,成为了很多养殖户的养殖项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河蚌吃什么食物,河蚌养殖技术

河蚌吃什么食物

  在自然环境中,蚌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沼、小溪等泥质、沙质或石砾之中。冬春寒冷时利用斧足挖掘泥汾,使蚌体部分潜埋在泥沙中,前腹缘向下,后背缘向上;仅露出壳后缘部分进行呼吸摄食。天热时则大部分露在泥外。无齿蚌一般生活在泥质底、pH值在5~9的静水或缓流的较肥的水中。

  河蚌的食物主要是单胞藻、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如轮虫、鞭毛虫、绿眼虫,绿粒藻、栅藻、舟形藻、甲藻、四角藻、纺锤硅藻、杆星藻,甲壳动物的残屑及植物叶片等。易被消化的主要是硅藻。蚌不能主动追逐食物,依靠蚌壳的开闭,外套膜[外套膜(mantle)是软体动物、腕足动物以及尾索动物覆盖体外的膜状物。]内侧纤毛和鳃纤毛的摆动造成水流,食物便随水进入蚌体。食物随水进入外套腔,颗粒沿鳃丝向上移至鳃的基部,再向前移动至唇瓣,经唇瓣选择后小颗粒进入口中,大颗粒则由内鳃边缘向后移动,在两腮相交处,入外套膜痕至后端,两壳猛闭排出体外。据有人统计,每天流进蚌体的水可达40升。

河蚌养殖技术

河蚌吃什么食物,河蚌养殖技术

  河蚌的养殖

  1.目前河蚌养殖方式多采用吊养和笼养。吊养方法有单个吊养和串养在一根线上吊养两只蚌以上。笼养数量依笼(网笼、网夹)的大小而定,一般以每只蚌都能接触笼底为适宜。

  2.河蚌一般亩养殖池塘为800-1200只;外荡为600-800只。养殖密度具体视体重肥度。水体流动、水体深度等理化、生物因随蚌体大小适量增减。

  3.河蚌养殖已成为我市外荡渔业之体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生产内容。以育珠为主的池塘可以适量放养草鱼、鳊鱼、鲫、鳜鱼、黄颡鱼等及搭养少量鲢、鳙鱼,以挖掘水体生产潜力。

  河蚌的管理

  1.手术后暂养期管理:手术后的河蚌,暂养于微流水、水质清爽的水域[水域指有一定含义或用途的水体所占有的区域。]中,休复15-30天。在这期间,一般吊养后不要随意翻动,也不可离开水面,更不能开壳检查,以免影响其体质恢复和珠囊的形成。如水太肥,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小于30厘米,则需采取措施降低肥度。一个月后,对暂养水域蚌进行清查,发现死蚌及时清除,然后再重新吊养到育珠水域。

  2.加强注、换水与增氧:在没有流水的封闭静止水域中养珠蚌时,遇高温、水浅、低压后,会造成缺氧死蚌。因此必须及时加水,换水或保持水质新鲜和含氧量充足,以免河蚌缺氧、低氧情况下蚌、珠生长缓慢。

  3.及时调节吊养深度:根据水位、水温及季节变化,应适时调节河蚌的吊养深度。冬季和夏季宜适当深吊(水面下40-60厘米),春、秋两季可吊养浅些(水面下15-20厘米)。

  4.做好水域施肥:如育珠池塘水质清瘦,要及时施肥。肥料可用有机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或化肥,或二者兼用。有机肥山鸡、鸭、鸟类为好,使用前需加1名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和发酵腐熟后方可施用。化肥主要是尿素和过磷酸钙(用量比1:2或1:3),两种混合加水后泼洒,做到次多、量少,少施、勤施,一般亩用尿素1公斤。还可用泼施豆浆(饲料与肥料)。同时施用钙肥(生石灰),PH值低多施;PH值高少施。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百米左右。

  5.清除附着物:河蚌经吊养一段时间后,在吊养网笼、网袋和蚌体上常附生大量的附泥和生物(如水藻类、淡水海绵、聚缩虫等),影响河蚌的生长,必须定期清洗。在4-10月份,每隔一个月涮洗一次。

  6.维修养殖设施:在养殖过程中,发现养殖设施有破损情况应及时修复,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以上就是河蚌吃什么食物,河蚌养殖技术的内容了,希望能够为养殖户提供帮助。另外要注意的是河蚌生活在水中,水环境不仅决定河蚌能否生存和生齐,而且直接影响到养殖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对水域环境的选择十分重要。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