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鸵鸟的脐带[脐带(funiculusumbilicalis,umbilicalcord)哺*类的连接胎儿和胎盘的管状结构。]炎对雏鸵鸟的健康影响很大,一定要掌握脐带炎的相关知识,做好防治工作。
鸵鸟传染性疾病的病源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比较值得我们关注的,在鸵鸟饲养期所患的,特别是细菌、真菌引起的疾病,均是由管理不善和防治不当造成的,但是通过加强管理力度,改善饲养条件,这类疾病是完全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一、发病的原因
1、雏鸵鸟的细菌性疾病早在鸵鸟孵化[孵化(incubation)是发生于卵膜中动物胚胎,破膜到外界开始其自由生活的过程。]前就被感染了
(1)种鸟产蛋感染,蛋壳上有肠道细菌的污染是非常正常的,因母鸟泄殖腔排粪、尿与产蛋是共用的。
(2)运动场及产蛋的沙坑中的粪便及其它污染物。
(3)种蛋收集的容具、户外环境、运送至贮蛋室的人员不洁。
(4)入孵前种蛋的保存,未进行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或消毒不彻底。
(5)孵化室及孵化箱卫生不佳或换气**。
2、孵化中和孵后的污染
(1)孵化过程中温度偏低和湿度偏高,胎儿卵黄[卵黄(yolk),动物卵内贮存的一种营养物质。]吸收**,脐部收缩不齐。
(2)孵出后,雏鸵鸟所用垫布消毒不彻底,或不换、少换垫布。
(3)雏鸵鸟脐带没在时间或从来没有或少次数消毒。
(4)所有消毒用药质量不行或方法不当。
(5)育雏初期保温差或湿度高,加剧疾病程度。
(6)育雏用饲料不能保证发育的营养标准需要。
二、临床症状
出生时发病雏鸟身体弱、不站立、爬伏,部分水肿,脐带红、大,脐带收缩**。严重的开放性症状,脐孔周围红肿,直径为1—2cm,部分肿孔突起,腹部膨大,卵子黄软,从出雏机转出后饲喂时食少或废食,生长发育停滞、缓慢,逐日消瘦,多在10日内死亡。
三、剖检结果
可见卵黄基本未吸收,内容物多为墨绿色,灰黄,粘稠且恶臭。
脐孔未封闭或封闭不完全,部分肠道发炎、充血。
从而确定脐带炎和卵黄囊炎是继发引起败血症,导致雏鸟死亡的诱因。
四、疾病的防治
1、种鸟产蛋周期前15天,本公司每年11月15日至11月30日,分两个周期,每期7天,添加磺胺二甲嘧啶,每只每天2克;土霉素,每只每天10克,把母体的肠道炎症好,并确保一个无菌感染的产道。
2、加强饲养区的卫生管理,鸟栏勤扫,鸟类勤捡,沙坑、鸟栏由饲养员用自备喷雾器消毒,并每月一次,每季一次全场用机械喷雾消毒,消毒药交替使用。如:烧碱,浓度2%,消毒灵,浓度3%等等,其效果不错。
3、产的种蛋,严格操作规范,收集、保存、消毒,力争把蛋干净卫生、无细菌地放入孵化机[孵化机是指人工模拟卵生动物母性进行温湿度翻蛋等条件经过一定时间将受精蛋发育成生命的机器,主要用途于种蛋孵化、胚胎发育、养殖场、孵化场、孵化厂、养鸡场、个人孵化、家庭孵化、单位孵化、学校孵化、生物孵化、胚胎孵化、学校、生物公司、特禽孵化、家禽孵化等。]中。
4、对孵化室、孵化机、贮蛋室要严格消毒,每天产的蛋、入孵前的蛋要用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20克高锰酸钾[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为黑紫色、细长的棱形结晶或颗粒,带蓝色的金属光泽;无臭;与某些有机物或易**物接触,易发生**,溶于水、碱液,微溶于甲醇、**、硫酸,分子式为KMnO4,分子量为158.03400。]+40ml福尔马林,时间十分钟,并坚持每周对孵化室、贮蛋室、孵化机用上述方法进行一次消毒,并科学规范其温度、湿度的运行标准,严格操作。
5、雏鸟出生初期,对温度、湿度、气体交换、噪音较敏感,应该严格控制。
6、出壳后雏鸟,立即对脐带、脐底部用2%碘酊浸泡3—4秒,彻底消毒以后每天早7:00晚19:00对脐带、脐部周围直径4cm范围2%碘酊喷雾消毒,直至痊愈。
7、对刚出壳的雏鸟发现脐部红肿、脐带开放、脐部突起,应及时采用抗生素治疗,首先剪去脐部周围羽毛,碘酊局部消毒,脐部皮下注射青霉素2—4万单位,每天一次,连续2—3天后,脐红肿即消失,脐部复平,收缩良好,效果非常明显。
8、雏鸟开饲时间应定在出壳后72小时为好,过早开食,不益于卵黄吸收;首次饮水加入抗生素、高锰酸钾等药物,消杀肠道细菌,防止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