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在幼兔[幼兔通俗而言指还未成年的兔子,一般为6个月一下。]的阶段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基本是 高的,养殖技术好的死的少一些,差的就死的多,很多时候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其死亡原因。那么想要保证自己的幼兔有高存活率大家该怎么去做呢?下面就来了解下怎么提高幼兔的存活率吧!

  

一、调节环境

  首先要做的就是调节兔舍环境了,这是个比较漫长的阶段,持续时间在一个月左右。这个阶段不能再全部按母兔的生活习性来,主要的环境调控包括光照和温度方面,此时母兔对于光照的需求不高,幼兔也不需要多少光照,所以兔舍的光照时间要适当的减少,每天7-8个小时左右即可,然后慢慢增加。随后就是控温方面,母兔幼兔都喜欢偏高温,所以这个阶段温度一般控制在30℃上下即可。其它的环境因素也慢慢调整,看看幼兔怎么活跃就怎么维持即可。

如何提高幼兔成活率?幼兔的饲养管理技术

  

二、改造兔舍

  环境调节好以后就要开始针对兔舍适当的改动了,幼兔绒毛少,而母兔生产的幼兔也不少,所以先将母兔的窝扩大,以免幼兔出现直接接触地面吃奶的情况。窝扩大以后还需要在幼兔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加草料用作垫料,因为幼兔会慢慢围绕着兔舍活动,兔笼里面 好不要放置任何东西,有着空阔的场地就足够幼兔活动了的,这样能防止幼兔误入到这些物品上面时摔下来。

  

三、饲养与管理

  幼兔期生长发育快,食欲旺盛,消化力强;但对疾病的抵抗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容易患各种疾病,死亡率高。刚断*[亦即断奶。]时,应保持断*前的饲养、环境与管理等条件;隔开母兔,让仔兔仍留在原来的兔笼,可减少仔兔对新环境的应激反应[各种紧张性**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对刚断*的幼兔,仍喂给断*前的饲料,要求容积小、营养好和易消化。随着幼兔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变饲料,但不要突然改变,数量以吃饱为宜,防止幼兔贪食而引起消化道疾病。选作种用的后备兔,还要注意防止过肥。仔兔断*后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后转入幼兔群,分群时可按窝分成小群或按日龄、强弱和大小分开饲养,每小群4~5只为宜。幼兔阶段易发病,特别是球虫病[球虫病是一种对家禽肠道有损害的寄生虫病。]发病率和残废率都较高。为了预防球虫病,断*后普遍投给磺胺二甲基嘧啶,按精料1%的比例混入喂给。同时,要保持笼舍的清洁卫生、干燥。

  

四、小心断*

  断*这个阶段是容易被忽视的,刚断奶的兔子很容易因为饮食的变化出现死亡的情况,这个几率也是比较高的。断*不能一次就直接断了,要慢慢的递减,让幼兔慢慢的适应。断*以后不要急着调整喂养的食物,除了增加数量以外,后一周以后再慢慢修改饲料。如果断*的时候幼兔各种反应表现的比较激烈,那么说明时间太快了, 好适当的放慢速度。

  当做好这些以后,幼兔的存活这一块相信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的。幼兔死亡有时是不可能避免的,大家主要要保证大多数的幼兔正常就好,不要太纠结一只幼兔的死亡问题。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