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是目前世界上现存鱼类形体非常大的一种,后来随着人们对于鲟鱼价值的开发,市场需求不断增大,也有不少人开始人工养殖鲟鱼。在鲟鱼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病症?该如何去去治疗?
1、鲟鱼车轮虫病
病症与病因: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为车轮虫。因病原体在鱼体和鳃耙上寄生过多而引起鱼体衰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缓慢,严重时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用5%的食盐水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有较好疗效;此外,也可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是蛋白质凝固剂。]溶液浸泡,但不能使用硫酸铜。
2、鲟鱼肿嘴病
病症与病因:此病在史氏鲟[史氏鲟(学名:Acipenser schrenckii):是中国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的幼体阶段发生得较多。是由细菌引起的,主要是因为投喂变质的饵料所致。病征为嘴肿、四周充血、排泄孔红肿、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病发生。
防治方法: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保证饲料的质量。
3、鲟鱼斜管虫病
病症与病因:病原体为斜管虫。当病原体大量寄生于鱼体、口腔、鳃部时,会引起病鱼烦躁不安,体表呈蓝灰色薄膜状,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病鱼转入流水池中饲养,死亡率可降低到4%以下。
4、鲟鱼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
病症与病因: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做过饱和现象。],鱼的肠道、鳃内、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再汇聚成较大的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致死。发病时,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贴边。
防治方法:过滤水源,解决水源中过饱和的氮气或氧气。采用聚维酮[聚维酮是一种水溶性的具有高效粘合性的聚合物,主要作为固体制剂湿法制粒的粘合剂。]碘或二**氯[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进行药浴消毒。
以上就是“鲟鱼常见病有哪些?如何治疗效果好?”。关于鲟鱼的相关内容就先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