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白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养殖过程中,总会出现对虾吃料慢、不长肉的现象,很多养殖户第一反应觉得是饵料问题,怀疑饲料
[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质量不过关才导致对虾食欲减退。于是不断更换饲料种类,结果症状并没有得到改善。殊不知,虾如人,一切生物外在表现究其根源还是内在出现了问题。当虾不吃食了,应该考虑是不是虾体本身出现了问题,比如虾的肠道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因此,肠道的状态决定了人的容颜和美丽。]。肠道是对虾的消化**,具有改善消化与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对虾疾病的发生。肠道中的微生物长期生存于一定的空间内,彼此竞争、抑制,最后保持一定比例的动态平衡。但由于对虾肠道受到饲料、水质等因素影响,一旦弧菌等条件致病菌
[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a ) 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也被称为病原微生物,其包括细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及放线菌等。]成为优势菌群,对虾就会发生疾病。对虾养殖中出现的部分偷死、蜕壳不遂等等,大都与对虾肠道水肿有关。所以要想对虾健康生长,就要维持肠道内微生态的相对平衡。
一.主要症状
1.虾粪细长呈白色(如棉线)、有粘性、浮在水面、大量**有恶臭散发。
2.初始阶段对虾摄食正常,但随着病情加重,出现吃料慢甚至不吃料或虾身瘦弱(壳肉分离)。3.伴随游塘及偷死(虾肠道发红或肠道有白色脓状物)。
4.典型的肠道病理变化为粘膜下层细胞增生,上皮细胞脱落;增生并纤维化的细胞层整体脱落,且可多次脱落,形成多次白便。
二.对虾肠炎
[肠炎是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的原因
1.细菌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主要是因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感染引起。其症状为:病虾消化道呈红色,胃部最明显,中肠变红并肿胀,直肠(后肠)变混浊,界限不清。病虾活力减弱、厌食、生长慢。此病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主要由于水质恶化或饵料**所致。
2.吞食蓝藻产生的肠炎
藻毒素中毒。即“倒藻”释放藻毒素到水体使虾中毒。由于虾池蓝藻过多,虾苗吞食蓝藻后难以消化,或消化后有些蓝藻含有内毒素,造成南美白对虾中毒。晚期病虾往往有细菌继发感染。症状基本同细菌性肠炎,两者需要使用显微镜进行区别。
3.弧菌感染
主要以副溶血弧菌、河弧菌感染居多,此类池底通常沉积厚厚一层死藻、残饵、粪便,为各种弧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三.注意事项
投苗前期减少投喂或者基本不投喂开口饵料,肥水培藻,以藻养虫,再靠虫养虾,这种传统做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即基本遵循了自然食物链的生长之道。但是藻相的稳定性受天气*晴以及温度高低、pH波动及碳氮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难以保证大部分虾苗能够摄食到生物饵料,而不是池底死藻或者塘边青苔,因此前期培藻肥水一定要注意,不宜过浓,饲料一定要投喂适当。
四.预防方法
1.进行清塘消毒。虾苗放养前一定将淤泥清除干净,然后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杀灭病原体,减少发病机率。
2.水质调节。经常使用水质调节制剂进行调水,防止水体和底层有害物质大量积累,施入微生物制剂,以改善水质,提高虾苗的抗病能力,保持水体透明度不低于30厘米,利于对虾的生长发育。
3.在调水的同时,间隔使用底质改良剂
[改良剂是指能够改良产品品质及性能的物质,食品改良剂是由食品级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过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团的性能及食品品质及风味。]进行改底,抑制有害菌的过度繁殖。通过施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底质。
4.芽孢杆菌、光合菌等能有效抑制蓝藻等有害藻类繁殖,定期使用能有效保持水质稳定;同时,也能抑制各种有害病菌繁殖,减少发病。
5.使用优质饲料,不使用过期霉变的饲料;关注虾吃料问题,控制投饵量,减少残饵对池塘污染。
6.添加*酸菌
[*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酵母菌等肠道有益菌,增强肠道对营养的吸收,提高虾的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酸菌在肠道繁殖,形成优势种群,能有效抑制肠炎致病菌,减少发病几率。
五.如何治疗
1.首先发现疾病后,要注意进行调水和改底,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
2.饲料中添加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如氟苯尼考+壳聚糖+维生素C连用5-7天。
3.饲料中加入护肝类的药物及提高免疫力(水产**)的药物。
4.使用活菌微生态制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功效:(1)解毒排毒,如肝中毒、红体病等;(2)对鱼虾的各种肠道疾病有特效,如各种肠炎、消化**等;(3)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⑷改善水质
【作者:郑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