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的生长过程是在幼体不断蜕皮、仔幼蟹或成蟹蜕皮进行的。从大眼幼体到蟹苗就需脱壳[在一些计算机软件里有一段专门负责保护软件不被非法修改或反编译的程序。]5次;蟹苗到仔蟹需脱壳3次;仔蟹到幼蟹需脱壳5次;幼蟹到成蟹需脱壳5次。也就是说,河蟹一生可能需要脱壳18次左右。下面我们来看看河蟹脱壳的过程和河蟹脱壳期的阶段吧!
河蟹脱壳的过程:
河蟹的甲壳由位于其下的真皮层[真皮层指的是皮肤三层中的一层,介于表皮层和皮下组织之间。]上皮细胞分泌而来,由上表皮[ 表皮位于皮肤最外层,为角化复层鳞状上皮,由外胚层分化而来,皮肤附属器借此发生。]层,外表皮层和内表皮层组成。大致分为脱壳间期,脱壳前期,脱壳期,脱壳后期和后续期。
1.脱壳间期:在脱壳间期,蟹壳钙化[钙化(calcification) 有机体的组织钙盐的沉着而变硬,例如儿童的骨骼经过钙化变成**的骨骼,又如肺结核的病灶经过钙化而痊愈。],吸收钙质和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存在量极少,通常指低于人体体重0.01%的矿物质。],河蟹会大量摄食,进行能量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积累,为脱壳进行物质准备。(此时饵料中应添加营养物质,另外,钙不足、微量元素不足也会影响河蟹脱壳效率)
2.脱壳前期:脱壳前期真皮层会和表皮层分离,旧壳之上的表皮开始被吸收,钙质和微量元素被吸收进入血液,新表皮开始形成,摄食减少,就是二层壳的形成。当旧壳被吸收完成,新表皮与旧壳分离明显,摄食停止。新外表皮分泌完成,河蟹开始吸水,准备脱壳。(此时水源新鲜程度会影响河蟹脱壳)
3.脱壳期:身体大量吸水后,河蟹头胸甲[头胸甲,是汉语词汇,拼音是tóu xiōng jiǎ,一般指被覆动物体表的坚硬结构。]和腹部会出现裂缝,河蟹弹动身体自旧壳中脱出,此过程只有几秒或数分钟。(前期积累营养是关键所在)
4.脱壳后期:刚脱出时,河蟹新壳柔软有弹性,河蟹开始大量吸水使新壳伸展,此时活力弱,不摄食。此过程也较短。(这个时候是河蟹脆弱的时候,安静的环境是必要的)
5.后续期:河蟹甲壳开始钙化,开始大量吸收钙质和微量元素,此过程决定于水体中钙质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微量元素缺乏会使河蟹软壳,硬壳时间增长或不能完全硬壳,加大脱壳期河蟹死亡的风险。等壳硬化后,能够支撑身体时,河蟹会排出身体吸收的过多水分,开始摄食,完成一次脱壳周期。
这其中脱壳期复杂,可以将其细分为5个阶段:
1.刚脱壳:尚不进食,此时外壳柔软,无法站立,继续吸收水分,体重增加。表皮开始钙质化,已可站立,但外骨骼[外骨骼是一种能够提供对生物柔软内部**进行构型,建筑和保护的坚硬的外部结构。]仍然很柔软,体重稳定,水分含量仍高达86%。
2.新壳钙化:新壳的钙化阶段仍不进食,钙质开始分泌,附肢的各肢节可以弯曲而不断裂,水分含量85%;外骨骼继续分泌,各附肢弯曲时会断裂,水分含量83%。
3.表皮变硬:较早阶段仍继续钙化,并开始进食。此时是组织生长的主要阶段,身体开始变硬,头胸甲前端及侧面钙化仍不完全,水分含量61%。处于脱壳中期,钙化完全,且在钙化层下产生薄膜层,代谢物[代谢物亦称中间代谢物,是指通过代谢过程产生或消耗的物质,生物大分子不包括在内。]开始堆积,组织生长安全。
4.下次脱壳的预备阶段:开始进行钙的再吸收,新壳的外层已分泌出来,渐渐进食,代谢物可被运用,在分泌新的色素层之后,活动开始减少,水分含量在59%~61%之间;接近脱壳的特征已出现,在旧刚毛基部有新刚毛长出,新的上表皮已由皮下组织分泌出来。由于旧壳中大量钙的再吸收,造成裂隙而留下适当的空间。沿着裂隙,钙的再吸收完全,从而产生表皮的一个裂口,河蟹体自此从旧壳中脱颖而出。
5.个体从旧壳中脱出:快速吸收水分,一般在低温时会形成抑制脱壳的现象,延长脱壳的时间。河蟹脱壳在夜间或清晨进行,时间短促,一般为10~15分钟。注:河蟹每次脱壳周期持续时间为15天左右,规律由少到多再到少。
河蟹的每一次脱壳,其体长和体重都有明显的增加,养殖户对脱壳期的螃蟹适当的补充营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