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大闸蟹一般指的是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学名:Eriocheir sinensis),也称上海毛蟹,俗名大闸蟹或河蟹,是一种主要生长在朝鲜半岛至中国福建沿海河口地区的小型蟹种。]是餐桌上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滋味鲜美的水产佳肴,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虽然大闸蟹在市场上颇有盛名,市场行情很好,对于养殖者来说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大闸蟹的病害也会给养殖户带来损失,那么大闸蟹常见病有哪些?大闸蟹常见病怎么治疗[通过主观看法,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并作出明确判断。]?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黑鳃病
病蟹鳃受到感染变为黑色,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
治疗措施:
①用聚维酮[聚维酮是一种水溶性的具有高效粘合性的聚合物,主要作为固体制剂湿法制粒的粘合剂。]碘1亩/瓶或者二**氯彻底清塘,保持池底有淤泥5公分~10公分,移栽水草及投放漂浮性水生植物。
②勤加注新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③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连用2次。
二、烂爪(肢)病
8月前后要全池泼洒溴氯海因绿色海因防病。
治疗措施:根据饲料投喂状况,决定是否需要拌服虾蟹活力素及高稳维C,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三、纤毛虫[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病
经常向池中加注新水,定期使用水清爽[清爽,形容词,清新凉爽、轻松爽快。]、底清爽,长期保持水质清新可有效预防。
治疗措施:
一旦发现纤毛虫,用甲壳净全池泼洒连续几次可有效杀灭纤毛虫。
四、聚缩虫病
聚缩虫病病因是由于池水过肥,或长期不换水,使聚缩虫病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病蟹的关节、步足、背部、额部、附肢及鳃上都附着聚缩虫,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严重者常在黎明前死亡。
治疗措施:
彻底清塘消毒,经常注、换池水,定期使用水清爽、底清爽,保持水质清新。对每立方水体用0.25克~0.60克的硫酸铜进行清塘,对水全池泼洒。
五、水肿病
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匍匐在池边,停止摄食,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
治疗措施:
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的惊扰,不使其受伤。用聚维酮碘继续消毒。
六、蜕壳不遂症
病蟹背部发黑,背甲上有明显棕色斑块,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缝,因无力蜕壳而死亡。
治疗措施:
①检查河蟹是否患其他疾病,对症施药,进行治疗。
②用2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5天1次,连用3次~4次。
③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美国虾蟹活力素、高稳维C,并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
七、上岸不下水症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经常发现仔蟹、幼蟹爬到池边、网边或水草上,不愿下水的现象,称为上岸不下水症。
治疗措施:
①由水质差引起的,可通过适当稀释放养密度,经常适量换水或定期使用解毒净底王、水清爽、底清爽、甲壳净调水改底。
②由营养不均衡引起的,应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经常性添加适量虾蟹活力素,活力素含有蜕壳素、多种B族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维生素C、叶酸、烟酸、肌醇、氯化胆碱和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多种营养。
③由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可选择外用溴氯制剂,全池连泼2次~3次。
④由原生动物与寄生虫纤毛虫的原发性和继发**染引起的,可选用甲壳净等药剂,连续治疗1次~2次。隔日再选择外用溴氯,全池泼洒2次~3次。
养殖户养殖大闸蟹的过程中,应做好常见病的防治。平时应加强水质管理、控制好密度,特别是多雨季节,一定要注意防范缺氧和倒藻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