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鱼的黄金季节,因而鱼塘[鱼塘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捕鱼或养鱼的地方,特指鱼围塘的内部间格或圈住鱼的围网。]的管理也尤为重要。夏季水温较高,病菌繁殖加快,鱼类生长代谢快,所以发病率增加,传播性加强。
养鱼的过程中鱼难免会出现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病,对于治疗寄生虫病的用药方法是"先杀虫[杀虫,全称杀虫脒,分子式为C10H13ClN2。]还是先杀菌[杀菌指的是杀灭物体中的致病菌的过程,但物体中还含有芽孢、嗜热菌等非致病菌,杀菌与灭菌的区别在于此。]?"近年来争论不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鱼病治疗传统方法上的做法是"先杀虫后灭菌",但近些年又有相反的方法即"先灭杀后杀虫"的说法。这两种说法谁好谁差呢?
常规情况下,我们的观念都是,先杀虫,后消毒,主要思路是,寄生虫寄生,对于鳃丝造成破坏,导致鳃丝肿胀,引起烂鳃,杀不死虫,就算是杀菌再彻底,效果依旧不明显,所以,一贯的做法就是,把杀虫排在首位。
一:先杀虫后杀菌
当鱼类被体表寄生虫入侵时,寄生虫会对鱼体表会产生伤害并出现伤口,而伤口正是细菌入侵感染的重要途径,如处理不及时很易产生各种并发症,所以先杀虫,另外还有一理由是,如果先杀菌再杀虫的话,虫子的腐尸又可能会产生细菌,那之前杀菌消毒的作用就可能白费了,所以要把杀菌放要后边。
二、先杀菌后杀虫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和水平提升,饲养密度也是不断提高,所以相应地投喂量也在增多。从而导致鱼塘底部有机质也相应增多,并形成各种有害物质,底部环境往往是处于极度缺氧的状态,氧债不断加大,从而使用水质恶化的机率也在不断的升高,患病和治病也就更加复杂化。如果仍先杀虫再杀菌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在高密度、高投喂量的养殖环境下,如果水产品出现寄生虫时,其体质会很弱,同时有可能伴有肝胆问题出现,这时使用杀虫剂[杀虫剂(Pesticide. Insecticide ),主要用于防治农业害虫和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使用历史长远、用量大、品种多。]本身对于鱼类是不利的,会加大鱼类的应激性反应。
(2)在使用杀虫药物时,药物与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反应后很大一部分会抵消水体的还原状态,提高水体**还原电位,就会使得杀虫剂实际使用剂量不能满足杀虫需要,使得杀虫效果减弱。
(3)鱼在染上寄生虫的时候会分泌大量的粘液来保护自己,过多的粘液其实也会影响到杀虫药的效果。
先把鱼塘的水质先调好了,之后再用杀虫药,这对于杀虫的效果会起到很好的辅助,或都说是对于杀虫这件事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