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专家

[专家就是对某一事物精通,或者说有独到的见解的人。]

研究发现,今年这些“长不大”的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

体内有一种孢子虫,也许是因为它同时感染对虾的肝胰脏和肠道的缘故吧,被称为“虾肝肠孢虫”,这是简称。

关于“虾肝肠孢虫”的遐想

反正就是有那么一种虫子

[虫子在计算机用语里表示“错误、故障”,指由于程序中存在的语法错误或逻辑错误而导致程序运行发生的错误。]

,比较难缠的虫子,寄生到对虾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里面去了,从而导致对虾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于是,这虾子就长不大了。再具体一点,就是损害了肝胰脏的“肝小管”——这种东东估计是负责输送各种消化液到肠道里的,还有就是破坏了对虾肠道的上皮细胞——这玩意儿是负责吸收营养物质的。这样就OK了,消化,吸收的环节都断了,只有慢慢地等死了。

我曾经想问问专家,既然这是上半年就很流行的病害了,为什么

[《为什么》这首歌是描述在外频迫的一段艰苦经历。]

不着手从虾苗期就开始**检测一些虾塘,中国那么大,找几十或者就是十个八个塘来试验一下,应该不成问题吧?可是看到的报道都是“某某公司、专家、研究机构。。。。。。发现长不大的虾、棉花虾。。。里面有。。。。”。这种方法有点像“马后*”。究竟是被孢子虫搞成酱紫的?还是其它原因造成酱紫之后才感染“孢子虫”的?这个实验难吗?应该不难。还有,那么多搞寄生虫、生物学的专家,派一个过来研究一下这个虫子的生活史

[生活史是生物学家很熟悉的概念,它可定义为物种的生长、分化、生殖、休眠和迁移等各种过程的整体格局。]

好不好?这对预防治疗都有好处。

对虾长不大是不是

[词语解释   是不是(shì bú shì)   1表询问,征求意见。]

这个“虾肝肠孢虫”导致的,我是持疑问态度的。因为,既然这个虫子能损害对虾的消化系统,可是为什么有一些虾没有瘦下来,它只是不喜欢吃饲料或者吃得慢和一直加不上料而已。而且活得很好。换成是人,很快就是皮包骨,几天就呜呼了。我们不在这里探讨这个问题。只挑积极的、有意思的聊。

终究,还是有专家研究出“水螅”和“海洋线虫

[线虫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大的门之一,为假体腔动物,有超过28,000个已被记录的物种,尚有大量种尚未命名。]

”是这种虫子的“中间宿主”了。好像是通过PCR检测的。这是什么东东?就是通过检测DNA的手段来判断的。靠,这虫子看不见吗?光学的不行,电子镜总是可以吧,不会比**还要小吧?那孢子虫是以一种什么状态寄生在这些生物上面的?

专家说这孢子虫可以通过“垂直”和“水平”的方式来进行传播。我们就不去“研究”它是不是娘胎里带来的了,就“研究”一下它是不是被吃到肚子里去的。如果上面所提到的两种生物“携带”有这种虫子,那么最有可能被虾吃到的,就是那个叫线虫的了。因为线虫的口感尚可,水螅就一般般了,对虾最多去嗅一下“腥味”。

水螅属于腔肠动物,线虫可以自成一家,但是和环节动物很相近。这两种东西都对茶麸敏感,正常的毒鱼浓度,就可以把它们消灭干净了。我们养虾第一次进水回来,往往都要使用茶麸处理小杂鱼,也许那些携带者就完蛋了,当然,顽强的存活下来,或者变成什么状态存活下来的,还是会有的。要不然,有些没有再加海水的池塘为什么养着养着,又出现了呢?——这是不是可以解释,对虾在30天之前,五六公分之前,很少有出现生长缓慢的情况?随着茶麸的药效的慢慢消失,以及该两种生物的慢慢“复苏”,问题就逐步出现了。。。。。。

这两种低等生物,都是以腐烂有机物——有机碎屑为食物的。如果投喂正常,残饵不多,藻类生长正常,没有出现倒藻现象,这两种生物不太会大量繁殖的。往往就是在水质变坏之后——主要是藻类不同程度的死亡,导致罾网、塘底、薄膜上生长起大量的“水螅”状的生物。线虫这个时候可能也大量繁殖,不过白天它一般蛰伏在泥层(脏物)里面,有时候晚上才能看到。——这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解释为什么经常倒藻的虾塘容易出现这种对虾长不大的现象呢?

今年虾难养,但还是有一些人养出来了。除了极个别还是老方法之外,采用的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有一怪招是——经常使用低剂量的茶麸泼水。也许他们本来是想用来肥水保持水色的,或者是用来**对虾脱壳的。但是各位看官,结合一下上面的分析,你是不是发现,这种做法刚好可以抑制或者是杀灭以上提到的那两种“中间宿主”?这是有意而为呢,还是歪打正着呢?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效仿一下。

随便提一下专家推荐的关于“虾肝肠孢虫”的预防措施:

从清塘晒塘开始,晒要足够长的时间,暴晒,清淤要彻底,用400公斤的生石灰处理塘底,这么大量的石灰,估计要提前一个月处理,否则酸碱度很难降到适合对虾生长的范围。这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再有就是虾苗要通过PCR检测,阳性的就不要放。对于这一条,有条件的也建议做。为了防止重新感染这个虫子,建议采用封闭式养殖模式,或者用水要经过严格处理。各种工具也要严格消毒处理,避免塘与塘之间交叉传染。

最后希望专家早一点摸清这个“虾肝肠孢虫”的生活史,包括它的适宜生长环境,温度,潜伏期,主要传染途径,以及它的药敏性。早日造福于广大虾农朋友。也顺便研究一下,还有什么原因导致对虾长不大?

1、来源丨水产热点(微信号:Shuichanredian)

2、作者丨水产边缘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