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肝整肠。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肝胰脏
[胰脏(pancreas):一个大而细长的葡萄串状的腺体,横于胃后,居脾脏和十二指肠之间;其右端(胰头)较大、朝下,左端(胰尾)是横着的,尾部靠着脾,是人体一个重要的脏器。]的健康程度是成功养虾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现对虾的肝胰脏肿大、萎缩、红肿、糜烂等症状,防不胜防。
在养虾过程中为什么对虾的肝胰脏会容易发生病变
[病变,是指病理变化。]?对虾的肝胰腺
[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是机体的化工厂,担负着解毒、免疫﹑造血、消化酶的分泌和生理调节等。肝胰腺一旦受损,将影响到对虾整个生理活动。
在生产实践中,不规的操作如消毒、缺氧分解产毒产酸等,使肝胰腺慢性中毒;不合理的过量投喂和高强度的应激,增加肝胰腺的负担,使机能下降;最终引起免疫力低下,病害频发。肝胰腺轻度受损,引起生长缓慢,大小不均;肝胰腺严重受损,引起大量对虾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可见,在对虾养殖中,肝胰腺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在养殖生产中,引起肝胰腺受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以下方面:
1、中毒型的肝胰腺病变,主要表现在肝胰腺变黄、变黑、变白。由中毒引起,来源有环境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和饲料中含有的。
2、感染**变,表现在发红,肿大,继而萎缩;过量投喂或环境应激超出肝胰腺的负荷,表现为发红、肿大。肝脏病变的过程。
养殖对虾正常的肝胰腺为褐黑色,倒葫芦形,轮廓清晰,腹面有白色包膜(称为白区);剥开包膜,肝组织呈红褐色。当发现肝胰腺的颜色变为红色、变黄、变暗或白化,白区缩小或消失,说明肝胰腺开始病变,此时是保护肝胰腺的最佳时期。如果没有引起注意,肝胰腺进一步病变,发红、发黄加深,白化严重,轮廓模糊,进而出现肿大,说明已经严重病变。此时采取合理的治疗,仍然可以康复。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措施,进一步病变,肝胰腺出现萎缩,说明肝组织出现严重坏死,采取治疗措施效果较差。护肝思路:
1、养藻吸毒、强氧除毒。维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减少与避免产生有毒物质。一般是先用福地安+降解灵片,隔天活菌王+育藻膏+绿藻源培藻。
2、合理用药。尽量少用毒副作用较大的消毒剂及减少使用次数,主要是通过增氧与育藻来改善水环境,破坏病原生物的生长环境,竞争抑制病原生物的繁殖,达到减少病原生物的目的。
3、合理投喂。选择优质饲料并添加维生素C,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加料一般每隔2-3天才加一次,每次加10%左右。
4、保肝新概念—祛毒强肝。肝脏是解毒**,当水中或饲料中有毒素时,容易受到伤害的**是肝脏。所以养肝护肝是要解毒排毒,就是要使用水毒净+鱼虾卫士清除水中毒素、使用保肝促长素、肝泰等把肝脏中的毒素排出体外。
整肠:肠道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因此,肠道的状态决定了人的容颜和美丽。]既是对虾消化**也是重要的免疫**。有关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养分消化和吸收过程中,参以并调节对虾的生化反应与生理反应,还具有改善消化与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对虾疾病的发生。肠道中的微生物长期共同生存于一定的空间内,彼此竟争、抑制,最后各菌群之间形成一个保持一定比例的动态平衡的微生态系统。但由于对虾肠道是与外界相通,受到饲料、水质等因素影响,所以对虾肠道中的菌群比例容易变动。一旦弧菌等条件致病菌成为优势菌群对虾就会发生疾病,有关研究发现患白斑综合症
[《综合症》是韩国JTBC于2012年2月13日起播出的月火连续剧,由李成洙导演,金学智编剧,韩惠珍、宋昌义、朴建炯、曹在显、金成铃、金有锡主演。]的虾与正常虾肠道中菌群变动最大的是*酸菌
[*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患白斑综合症的对虾较正常对虾肠道中*酸菌的数量显著减少。此外对虾养殖中出现的部分偷死、脱壳不遂等等,大都与对虾肠道水肿有关。所以要想对虾的健康生长就要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生产在中我们是使用大泡王、双价酵母等来整肠。此外在生产中还发现如果肝胰脏发生病变了一样能导致空肠、白便等病害,由此我们整肠除了要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外还要保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