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的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是随着被污染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恶化[恶化,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向坏的方面变,使更坏。]的池塘,水色就会产生巨变,这是水中会存在大量的有害物质,容易导致鱼类发生病变进而死亡。那么池塘水质恶化时水色有什么特征?如何防止水质恶化?

  

池塘水质恶化时水色有什么特征?

 

 1、蓝绿色[蓝绿色(Aquamarine)是一种颜色,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是电磁波的可视光部分中的中波长部分,波长大约500nm,因颜色接近矿物蓝绿玉而命名。],轻度恶化水质

池塘水质恶化时水色有什么特征?如何防止水质恶化?

  由于施肥过量或污水灌塘前未经净化处理,塘内浮游植物[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中耐肥性的蓝绿色藻过量繁殖。使水表层漂浮大量的蓝绿色膜状物,不能被鱼类摄食利用,形成“假肥水”现象,是水质开始恶化的特征。

  

2、灰**,次重度变化水质

  水中以浮游植物中的蓝绿藻[蓝绿藻又称蓝藻,由于蓝色的有色体数量最多,所以宏观上现蓝绿色。]、甲藻类的微囊藻、多甲藻、勾环藻占绝 对优势。由于*雨季节投施未经发酵的有机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过多,肥料中的营养元素因低温难以分解而沉积池底被淤泥吸附,以致水中蓝绿藻营养不济,失去活力,逐渐大量死亡,产生毒素形成“臭清水”,这是水质已恶化的标志。

  

3、暗绿色,重度恶化水质

  水质浓而浑浊。由于池塘不断投施有机肥或灌注生活污水,又无新鲜水补充调节,天气炎热不能被鱼利用的蓝绿藻随施肥能发生大量的繁殖失去活力死亡的恶性循环而其它浮游植物的繁殖受抑制,使水质转变成为“死水”,是暴发性鱼病发生的兆头,水质恶化败坏。

 

 4、黑褐色,极度恶化水质

  浮游植物类基本死亡,水体初级生产力几乎等于零。池内淤泥腐殖质深厚,因气温水温高,腐殖物大量分解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甲烷之类冒出水面,水中有一股浓烈的鱼腥臭味,鱼类无法生存,成为“死亡之水”失去养鱼价值。

  

如何防止水质恶化?

  

1、彻底清塘消毒,创造适宜鱼类生长的生态环境。

  鱼种放养前,放干池水,铲除池塘四周的杂草污物,清除塘内淤泥和腐殖物质。经冰冻或曝晒5-7天后,每亩池塘,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75-100公斤兑水溶化,全塘泼洒消毒,中和酸碱度[酸碱度描述的是水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用pH值来表示。],改善池塘理化性状,使鱼类有一良好的栖息生长环境。

 

 2、科学投饵施肥,控制池塘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含量。

  鱼塘要坚持看水质的肥瘦,看天气水温变化,看鱼活动情况来合理施肥,现在因高密度养鱼大多数池塘不可施肥,一般瘦水塘才施肥。要选择晴朗天气施肥,*雨低温天气或炎热高温天气不施肥,鱼类有早浮头现象不施肥。投饵要量够不多,对鱼塘的残渣余饵要及时捞除,防止沉积塘内,败坏水质。

  

3、定期冲注补充新鲜水,调节改善水中溶氧状况。

  养鱼池塘不断施肥投饵,加上鱼类自身排泄物,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增加,大量耗氧,使水中溶氧降低,抑制鱼的生长,应定期冲注新水。一般每7-10天或1个月排灌1次,每次加注20-30厘米,对增强鱼的食欲,提高饲料利用消化率,促进鱼的生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的酸碱度和理化性状。

  当水色浓绿,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水的PH值呈酸性时,每15-20天,每亩水面用石灰15-20公斤全塘泼洒。可杀灭水中繁殖过旺,不能被鱼利用消化的蓝绿藻、甲藻类及病原生物,中和水的酸碱度。

  以上就是“池塘水质恶化时水色有什么特征?如何防止水质恶化?”池塘的水质一旦恶化,就会对鱼类的生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要定期对鱼塘进行清理,防止水质恶化。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