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暴雨天气对池塘环境的影响
1、水质水温
[“**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
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在自然海域栖息的水温为25—32摄氏度
[摄氏度是摄氏温标(C)的温度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温标。],对水温变化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对高温的变化能力要显著强于低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适应水温可为15—40摄氏度,对高温极限耐受能力可以达到43.5摄氏度(渐进式升温);在规模化养殖中最适水温为25—32摄氏度,水温低于18摄氏度,停止摄食,长时间水温处于15摄氏度虾会出现昏迷状态,低于9摄氏度时死亡。通常养殖的幼体在水温30摄氏度生长速度最快,个体质量大于12—18克的虾体在水温27摄氏度左右生长较好;养殖水温长时间低于18摄氏度或高于33摄氏度时,对虾处于胁迫状态,抗病力下降,食欲减退或停止摄食。长期暴雨之后,水位暴涨,极易发生漫塘、溃坝情况。暴雨后水温突降,易引起鱼虾应激反应
[各种紧张性**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气压降低,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下降,易发生泛池。
2、溶解氧:
暴雨雷阵雨天气过后池塘易出现大面积缺氧。洪水带来水质恶化,生物耗氧上升,致使水体
[水体 ,水的集合体。]溶氧量下降;排洪水温急剧下降,在水体表面形成张力,直接阻碍了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水体;洪水带来的大量泥沙经过沉淀后,在池塘底部形成沙层,使得池塘内水体不能正常交换,一旦遇到天气突然变化,底部的有害气体打破温跃层
[温跃层(Thermocline)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和底部的沙层,就会导致虾塘内的虾大面积缺氧;大量的泥土颗粒及脏物附着在虾鳃上,致使虾类的呼吸严重受阻。经常开动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增加溶氧打破温跃层,泛塘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一旦暴发,容易形成大批鱼类死亡。
3、水的PH:
南美白对虾一般适于在弱碱水体中生活,PH值以7.8—8.3较为适宜,当水体PH值低于7时,南美白对虾会处于胁迫状态,出现个体生长不齐整,活动受限制,影响正常脱壳生长;当水体PH值低于5时就不利于养殖了,当处于较高的PH水体条件下,水中氨氮的毒性将会大大增强,同样不利于虾的健康生长。弱酸性雨水不断注入池塘,导致池塘水体pH值降低,极易引起池塘养殖鱼虾产生应激反应;雨水冲入盐度急速下降,会引起渗透压功能不能适应,产生应激反应。
4、浮游植物(藻类)出现死亡甚至倒藻:
所谓倒藻是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有黄浊、白浊和粉绿色的混浊之分),甚至变红的一种现象。发生“倒藻”时,首先溶解氧会下降,二**碳会增加,使pH值迅速下降;其次,大量的死藻分解,会加大耗氧外,还会产生氨氮和**酸盐
[**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第三,水中的原生物会大量繁殖,反过来抑制藻类的生长。
雨天光照强度弱使藻类死亡,池塘水体变清,透明度增加,藻毒素等分解产生有害物质,虾易引起应激;因光合作用造氧减弱而造成水中溶解氧降低,会引发池塘鱼虾缺氧。
5、氨态氮与**酸盐:
由于雨后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较低,养殖水体中的有机质无**常进行**分解,会产生更多的氨态氮、**酸盐等有毒物质,且氨态氮、**酸盐的毒性较强,各种厌氧病原菌迅速滋生起来和水质的恶化,引起鱼虾摄食下降,残饵增
加,容易引发鱼虾病害。
二、为较好地控制雨后虾病的发生,建议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避免池外的雨水入池:要及时疏通排洪沟,保证不让沟水入池。
2、暴雨前保持一定的水位:从盐度的整体变化来讲,水位过低,池中水体就小,暴雨对池水的影响越大。
3、开增氧机:通过增氧机的搅动,打破水体的水温与盐度分层现象,加速雨水的混入,使池水表层水的水温与盐度变化幅度降到最低。
4、排去部分上层水:在没有增氧机的养殖池,如果没有风力的作用,表层雨水很难融入到整个池中。这类池可以先提高水池水位到溢洪高程,使过多的雨水排出池外。
5、做好抗应激措施:及时泼洒抗应激vc、应急解毒灵、强化多糖等增强体质。
6、加强巡塘与观察:一般雨后1天~2天内容易爆发病害,因此,在养殖管理中要加强巡塘,随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排查。对水质的变化,个别对虾的死亡等都要认真观察,寻其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出现较多不正常的死亡虾,先要检查水质,有无氨氮、**酸盐等偏高情况。对浮游生物大量死亡的养殖池要特别注意,提前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