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南美白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

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

技术的不断提高,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日趋普及。然而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养殖环境也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导致因环境恶化造成对虾发病死亡的现象不断发生。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危害较大的主要病害除了山桃拉**和杆状**

[杆状**是一类具有囊膜包裹的双链环状DNA**,其基因组大小为80-180 kb,在自然界中以节肢动物作为专一性宿主进行感染和传播。]

南美白对虾养殖常见病“死底症”发生的原因

引起的红体病和白斑综合症等传染**毒病之外,又出现了一种“死底症”,又称“偷死病”。该病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一般在池水富营养化且水质变坏时容易发生。目前正值持续高温天气,白对虾随着快速生长,池内载虾密度不断增大,加上摄食量大,排泄物

[排泄物指一生物的消化系统中任何排泄的固体或液体,通常指人类的。]

多,水质极易恶化。因此,在南美白对虾生产的关键季节,广大养虾者在着重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要谨防“死底症”的发生。

“死底症”表现的症状:“死底症”主要发生在生长的中后期,且养殖密度较高的虾塘。通常在水温达28℃以上,发病对虾规格在80—120只/公斤。发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池底可发现1—2公斤/池,到蜕壳时为死亡的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现象会持续下去,直到收虾季节,甚至绝收。由于绝大部分虾死在池底,平时不易察觉,故有些虾农也称之为“偷死病”。死虾肉眼观察无明显的症状,部分死虾可见黄鳃或黑鳃,有时可见软壳红体症状,容易误诊为红体病。

“死底症”发生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养殖过程中,不注重虾池的水质管理和调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水质状况恶化,对虾的排泄物、残饵、池内有机物等在异养性细菌的作用下,蛋白质及核酸会慢慢分解,产生大量的氨等含氮有害物质。而氨在**化菌或光合细菌的作用下又转化成**酸

[**酸是一种弱酸,电离平衡常数Ka=5.1×10^ -4(298K),是区分伯、仲、叔脂肪胺或芳香胺的鉴定试剂。]

,**酸与一些金属离子结合以后可形成**酸盐

[**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

,而**酸盐又可以和胺类物质结合形成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胺,从而造成对虾抗病能力急剧下降,进而中毒死亡。据调查资料报道,发生对虾偷死现象的池塘水质指标中的**酸氮普遍偏高,通常淡水或咸淡水池塘,其**酸氮高于0.5ppm时,即可发现“死底”现象;而盐度高的水体,其**酸氮高于1.0ppm时会发现“死底”现象。因此,若能及时将**酸氮降低到一个安全阈值,可有效地控制“死底症”发生和蔓延。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