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以下简称白虾
[十足目(Decapoda)长臂虾科(Palaemonidae)白虾属(Exopalaemon)甲壳动物的统称。])成为我国对虾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主力品种已有几年了,起初白虾是以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抗病力强而赢得广大养殖户朋友的青睐;可近两三年来,白虾的病害
[植物体发育**、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严重,生长速度缓慢,产量也降低很多;这种情况的发生极大的影响了白虾的养殖效益,给白虾的养殖带来了巨大打击。本文就白虾病害中比较特殊的,危害性很大的一种病害——偷死症
[死症,指不治之症。],与大家共同探讨。
偷死症是指在白虾养殖中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现象:白虾摄食不随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还有相当部分反而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平时在外部观察白虾的生活都比较正常,检查饵料台和底部时会发现死虾,时间一长,死虾大量增加,无明显发病
[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症状,且死亡前没有明显的发病前兆。养殖户都束手无策,无法控制,只要是规格较大,市场价格较好就考虑尽早出售。
偷死症的发病特点是:起初在料台中有个别白虾死掉,没有症状,随着养殖时间的拖长死虾数量不断增多,死虾的个体都较大,病程很长,偷死症同其它传染**害(如红体、白斑)不同的是,发病的病程很长,没有毁灭性打击。偷死症的危害很大:一、由于死虾的数量的不断增加,极大的降低了白虾的产量;二、相对于池中白虾来讲死虾的个体较大,因此造成了整池白虾到后期生长不明显(平均条数没有减少),三、未及时排出的死虾被健康白虾吃掉,健康虾也发病死亡,养殖效益大大降低。
偷死症一旦发生,鉴于没有特效的药方,因此预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1、放苗:寻找信用较好,规模较大,技术较好的育苗场,挑选优质虾苗,降低放苗密度(3-6万/亩),减轻后期养殖压力。
2、加强管理:加强投饵
[ ...]管理,适量的投饵既可以保证白虾有充足的营养又不会严重污染水质和底质
[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加强水质管理,培养优质藻类(单胞绿藻、浮游硅藻等),保持优良藻相,使水体的整体含氧量提高,从而促使残饵粪便的无害分解,避免了有毒物质的产生。改造排污设备,增强排污效果,从而减少残饵粪便分解时耗氧和产生有毒物质。定期改底,在养殖后期根据底质污染情况定期施放无害**剂和底质改良剂
[改良剂是指能够改良产品品质及性能的物质,食品改良剂是由食品级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过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团的性能及食品品质及风味。]等改善底质,给白虾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3、推荐养殖模式:采取移苗的养殖模式,即先在一部分虾池中投放正常密度两倍的虾苗,养殖到60天左右(主要根据虾的大小)按正常密度分池养殖直至养成,这种养殖模式可有效地避免池底缺氧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