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鲈[海鲈(sea bass)亦称鮨。]是我国主要优质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鱼类之一,由于海鲈繁殖和生长在沿海,为有别于淡水生长的加州鲈等,故称海鲈。目前,我国海鲈养殖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网箱养殖,另一种是池塘养殖,海鲈育苗经淡化驯化可用于河口区的低盐度养殖,特别是“白蕉海鲈”已获得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但是大规模养殖面临着病害频发并且影响范围大等问题,本文分析海鲈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诊断和预防的方式。
1、淋巴囊肿[囊肿是一种良性疾病,它可以长在人体表面,也可以长在内脏里;囊肿就是长在体内某一脏器、囊状的良性包块,其内容物的性质是液态的。]病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淋巴囊肿在海鲈养殖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许多情况下,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年5~8月会进入淋巴囊肿病的高发时期,其发病率甚至可以[可以 拼音 [kě yǐ] 表示:1、可能或能够。]达到70%以上,死亡率更是保持在30%左右。
临床症状:有慢性的皮肤病症状,体表[(1).仪表。]出现肿瘤,在解剖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时,会发现病鱼的肝胆脾以及肌肉、肠壁、咽喉等**也会出现病症。
防治措施:预防为主,首先,要保持低密度的养殖,保障良好的水质;其次,做好隔离和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工作;最后,可以通过注射虹彩**细胞灭活**,来预防此类疾病。此外,在高发时期,可以投喂板蓝根、三黄粉以及大青叶等混合物,在育苗时期,也可以泼洒聚维碘酮来处理受精卵,提升其免疫能力。
2、嗜水气单胞菌病
流行病学:多出现在温度较高的5~10月份,嗜水气单胞菌会引起海鲈出现肠炎型疾病,还会导致鱼类出现体表溃烂等问题。
临床症状:体表充血并且逐渐出现皮肤的恶化,主要病灶处会出现严重的溃烂和骨骼外露。解剖后可以发现肠壁严重充血,*门红肿。
防治措施:采用漂**以及二氯异氰脲酸,比例保持在约0.3g/m3,同时可以采用复方新诺明来混合饵料进行投喂,连续投喂3天。针对肠炎型疾病也可以通过投喂土霉素进行治疗,或者是按比例投喂复方磺胺二甲嘧啶、复合维生素等,每天一次连续使用3天。
3、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疾病
流行病学:夏季以及秋季,水温26℃左右是发病高峰期,常见**隐核虫感染。东方鱼虱一年四季均可感染。
临床症状:**隐核虫感染后鱼体鳃、眼角以及口腔等处出现比较明显的白色点状物,同时体表以及鳃部的分泌物数量增多,还会形成一层浑浊的薄膜,病鱼大幅度地减少饮食。感染东方鱼虱病鱼不正常的运动,通常表现为跳跃式游动,患病的鱼类表面体征不正常,通过肉眼可以发现。
防治措施:**隐核虫除了采用消毒和药物治疗外,还要牢记在治疗过程中不能使用硫酸铜[硫酸铜(化学式:CuSO4),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或者是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合剂,否则会造成寄生虫大量繁殖的后果。东方鱼虱类则可以采用福尔马林和晶体敌百虫淡水溶液浸泡病鱼,治疗时长在10min,浸泡3次,即可治愈。
综合防治
一、加强监管力度
对刚刚采购的鱼苗进行严格的看管与检查,并且将它们与原有海鲈隔离,进行最少8周的观察后,确认无误方可在同一水域进行养殖。
二、加强消毒工作
加强消毒工作,提升海鲈养殖水质的质量,降低传染疾病风险。
三、提升海鲈免疫力[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
易发传染病的时期,加强海鲈的营养供给,提升其免疫力。
四、疾病爆发处理
当疾病已经发生时,及时处理隔离,在发病区进行严格的消毒清理工作,确定没**后才可同水域养殖,要尽最大可能缩小疾病传播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