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蟾蜍,也叫蛤蟆há ma(蟆单独读má)。],就是指癞蛤蟆,在农村经常见到。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蟾蜍养殖应运而生,出现了很多蟾蜍养殖户,因为蟾蜍肉是美味佳肴,身上取下的蟾皮、蟾舌、蟾肝、蟾胆、蟾头,都可以入药。因此,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以下就蟾蜍养殖技术,蟾蜍图片做个介绍。
蟾蜍图片
蟾蜍养殖技术
蟾蜍养殖池的建造
蟾蜍养殖场[大型畜牧养殖场下设三大分场和三大科研室。]要选择在水塘或水池,虫源比较丰富、气温较暖和的地方。一般养殖户可根据现有水面,对池塘、渠道、水沟、水田进行改造即可。场地四周建约1.5米高的围墙或尼龙网,以防蛇、鼠爬人危害蟾蜍或蟾蜍外逃。里面根据用途可分为蝌蚪[蝌蚪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池、幼蟾池、成蟾池、配种与产卵[产卵指卵生动物将卵从母体中排出的过程,这里是指广义的卵,包括受精卵、未受精卵以及包在卵膜内的初期胚胎。]池、孵化池。
蝌蚪池面积3-6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池深40厘米,池底呈微斜坡状,低处有一排水孔,孔用细铁丝网封罩,水深保持在30厘米左右。
幼蟾蜍池用于养殖由蝌蚪**后2个月以内的蟾蜍。面积30-70平方米,池深60厘米,池底亦有排水孔,孔加网罩,水深40厘米,池底铺10厘米厚的泥沙,池中必须留出1/3-1/4的活动场地,且高出水面5-10厘米。活动场宜设在池的南边,与水相接的一面呈斜坡式,便于蟾蜍上岸觅食。在活动场上可以种一些草和小灌木。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30-100只/平方米。蟾蜍生长快,初养时密度可大些,后期密度以小些为宜。池四周要加圈网,以防蟾蜍逃逸,也可设置性围障。
成蟾蜍池面积为40-80平方米,池深70厘米,其他要求与幼蟾蜍池相同,不同之处是:商品蟾池深1米,水深30-50厘米,池壁坡度为1:2,池底铺10厘米厚的沙,放养密度lO-30只/平方米。刮浆蟾池水深15-20厘米,陆地活动场所与水面的比例为3:1。
交配产卵池面积2-4平方米,池深40厘米,水深20厘米。多用土池,用于饲养种蟾蜍和供种蟾蜍抱对、产卵。水底铺10厘米厚的软泥沙。池的四周需留一定的陆地,供种蟾蜍活动,大小为水池的3倍。池中种适量漂浮水生植物,如绿萍、水葫芦等。在即将产卵时再撒少量干稻草或杂草,以便卵附着。饲养池上安黑光灯诱虫,供其捕食。每平方米水池放养种蟾蜍l-2对。
蟾蜍图片
蟾蜍的选择和繁殖
我们要想饲养蟾蜍,首先需要使其繁殖。那么用来繁殖的蟾蜍长什么样子呢? 达到性成熟标准的雌雄蟾蜍都可以进行繁殖。它们的特征是:雄性蟾蜍应有明显的婚垫,瞧,就是它手指上这几块黑色的东西。而雌性蟾蜍腹部要膨大,卵巢轮廓明显。另外,体型要大,体质要健壮,皮肤有光泽,无病无伤。成熟度要尽量一致,这样产卵时间相对集中,便于孵化和蝌蚪的培育管理。
那么这些蟾蜍都是从哪来的呢?经过了一个冬天的休眠,春天来临时,刚出蛰的蟾蜍陆续离开冬眠的洞*,各自开始寻找理想的对象,这时,我们就可以在有浅水的池塘、沟渠边、或草丛中寻找它们的身影,捕捉到种蟾蜍后,要先对蟾蜍的身体进行消毒,用3%~4%的食盐水,浸泡15-20分钟。
消毒后,即可把雌雄蟾蜍放入准备好的陆地养殖场,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只左右。雌雄比例为2:1或3:1。当水温回升至10度以上时,性成熟的雌雄蟾蜍便开始抱对了。蟾蜍产卵需要在有水的环境中进行。
当发现雌雄蟾蜍开始抱对了,我们就把它们放到水泥池中,让它们产卵。 抱对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2-3天才能产卵,卵从雌蟾蜍的生殖孔排出,呈黑色带状。由卵胶膜包裹成一条连续的线状长带,看上去活像一串珠子。雌蟾蜍产卵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自然产卵受精多集中在早晨4~8点。
产卵结束后,雄雌蟾蜍自然分开,这时就可以把它们放回陆地养殖场了。蟾蜍每年只产卵一次,通常种蟾蜍只可以使用3年。 至于受精卵,我们要把它们收集起来,集中孵化。孵化仍然在水泥池中进行。为防止卵沉入水底,要在水面上放些水草或浮萍,再将卵放在草上。
放入水泥池内的受精卵密度为每平方米5000粒左右。要注意同一天采集的卵要放养在同一孵化池内,保证孵化整齐一致。避免出现卵、蝌蚪在同一池中的混乱局面。
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和水温有密切的关系,当水温在25-30度时,只需要2到4天即可孵出小蝌蚪,温度越低孵化时间就越长。刚孵出的蝌蚪,个体弱小,不会取食,只依靠自身的营养物质为生,不需投喂饵料。 3~4天后,便开始摄食,也进入了蝌蚪培育阶段。
蟾蜍图片
蝌蚪的饲养管理
蝌蚪从孵出到**成幼蟾蜍需要60~90天。 在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就是饲喂蝌蚪,好的食物是蛋黄,普通的鸡蛋就可以。把蛋黄捏碎后洒入池内,蝌蚪会**到蛋黄附近进行进食。注意蛋黄不要颗粒太大。
还可以投喂一些植物性饵料,比如豆渣,玉米面[玉米面有粗细之别。]等。将普通的玉米面加水,捏成一个个的小团,投放到养殖池内。也可将蛋黄混在玉米面中,供蝌蚪进食。饲喂30日龄以前的蝌蚪,每天上午8点投饵1次;30日龄以后,每天投喂两次,日投喂量一般为蝌蚪总重量的7%-10%.等到50日龄以后,就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了,我们可以直接将小鱼投到养殖池内让它们自己取食。
我们还可以利用小河与陆地连接的便利条件,划分出区域,在河中养蝌蚪,因为河中有充足的食物和丰富的溶氧,是天然的养殖场所,当蝌蚪**成蟾蜍后就会自己从水中爬出,是又经济有省事的方法。小河中用竹竿固定用网圈出范围就可以了。适合蝌蚪的生长发育的水温范围是16℃~28℃度,适宜的温度是18℃~24℃,低于或高于以上温度范围,都会影响蝌蚪的活动、摄食和发育**。经过60~90天。**完成后的幼蟾蜍,这时就会自行从水中爬上岸,下面便进入到幼蟾蜍的饲养管理阶段。
幼蟾蜍的饲养
幼蟾蜍一旦离开水面,就开始了陆地生活,这时,对于养殖户来说只需要定时定量的投喂饵料就可以了。幼蟾蜍的食物以活的蝇蛆,黄粉虫幼虫等为主。日投饵量为蟾蜍总重量的10%左右,不超过15%.投饵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掌握,以每次投喂的饵料吃完为好,每日要投饵1~2次,投饵1次可在下午4点钟,投饵2次可在上午9点和下午4点。
大约需要16个月的时间幼蟾蜍才能发育为成熟蟾蜍。但要用作繁殖必需是两年龄以上。
蟾蜍图片
成蟾蜍的饲养
冬眠结束后的成年蟾蜍,出蛰后的件事就是繁衍下一代。在产卵期间,无论雌蟾蜍还是雄蟾蜍都不会进食,所以养殖户也不必为它们准备食物。 直到产卵结束后,把成蟾蜍放回养殖场。成蟾蜍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一冬天都没吃东西了,便开始到处寻觅食物。
可是,春天的气温还不是很高,自然界昆虫还很少,这时养殖户就需要为蟾蜍提供食物,同样是鲜活的蝇蛆和黄粉虫,投喂量与投喂时间和幼蟾蜍相同。这里就不再介绍了。当气温逐步升高,自然界昆虫数量较多时,我们就可以运用黑光灯来诱虫了。
方法是将黑光灯管每隔20米设在养殖场周围,将黑光灯绑在场地中的柱子上,黑光灯离地20厘米。接上电源,到晚上,附近的飞虫全会被灯光吸引过来。此时蟾蜍就**在灯下,捕捉掉在地上的飞虫。通过黑光灯诱虫的方法既方便又节约了养殖成本。黑光灯诱虫可以一直延续到秋季,但期间也可根据情况补喂饵料。
除饲喂外,冬眠前都无需任何管理。当气温下降到10度以下时,幼蟾蜍和成蟾蜍便陆续开始冬眠了。蟾蜍越冬是人工养殖蟾蜍的关键,越冬存活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饲养蟾蜍的产量和效益。
越冬期管理
蟾蜍是变温动物,在冬眠期间体重会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会减弱,因此,要加强蟾蜍越冬期的管理。在冬眠前1个月,要保证投喂足够的饵料,适当多投喂高蛋白质饵料为了让蟾蜍顺利的越冬,应为其建立理想的越冬场所。比如,在蟾蜍冬眠前,挖松陆地养殖场的泥土,当冬天来临时,蟾蜍就会钻入土中把自己埋起来,在土中渡过寒冷的冬季。
另外,也可选择水下越冬。越冬前在饲养场中挖几条水沟,沟总面积占场地面积的10%~20%,沟内蓄水30~100厘米深。到开始冬眠时,蟾蜍就会跳入到水中,在水下越冬了。蟾蜍能耐零下2~3摄氏度,即使水面结冰,也不用担心水下冬眠的蟾蜍被死。 到来年开春,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蟾蜍又会爬出来寻找伴侣了。幼蟾蜍的越冬方式和成蟾蜍相同,我们就不过多介绍了。
蟾蜍图片
以上就是对蟾蜍养殖技术,蟾蜍图片的介绍,养殖蟾蜍的目的是为了从它身上获取大的经济价值。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