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最常见的病原为毛霉
[毛霉又叫黑霉、长毛霉,是接合菌门,接合菌纲,毛霉目,毛霉科真菌中的一个大属。]亮发菌
[发菌,食用菌栽培学术语,又称“走菌”,指菌丝体在培养基物内生长、扩散的过程。]和发硫菌。毛霉亮发菌体头发状,不分枝,基部略粗,菌丝
[单条管状细丝,为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一些原核生物也有菌丝,如放线菌。]无色透明。毛霉亮发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左右。发硫菌的外形与毛霉亮发菌很相似,但在菌丝细胞质内有许多含硫颗粒。
2.症状:丝状细菌附着在虾成体的鳃和体表各处。它仅以宿主作为生活基地,用黏液样物质黏附在宿主上,并不侵入宿主组织,不会从宿主体内吸取营养成分,属于体表附着物
[附着物是依附于不动产且分离后不能发挥效用的物。]。也有人认为毛霉亮发菌内有一种内毒素
[革兰氏*性菌,(如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等)的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可能对宿主有害。附着在虾鳃上时危害性最大,往往附生的数量很多,成丛的菌丝布满鳃丝表面,菌丝之间还往往黏附着许多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有机碎屑等污物,使鳃的外观呈黑色。这些菌丝和黏着物阻碍了水在鳃丝间的流通,隔绝了鳃丝与水的接触,妨碍了呼吸,同时细菌和黏附物也消耗氧,造成虾缺氧死亡。尤其在虾蜕壳时需氧量
[需氧有机物由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稳定的无机物质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比平时大,此病造成蜕壳困难,引起死亡。
3.诊断方法:养成和越冬期的虾患病时,需剪取部分患病虾的鳃丝做成水浸片镜检,一般在低倍镜下就可以观察到菌体。但要确诊必须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菌丝的构造。
4.防治:①预防措施主要是保持水质和底质清洁,放养前要彻底清淤消毒。②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且勿过大。③投喂优质饲料、掌握适宜的投喂量,尽量减少残饵量。④保证一定的换水量。⑤可全池泼洒茶籽饼使池水成10~15克/立方米
[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的浓度,促使对虾蜕皮,蜕皮后要大量换水。⑥越冬期间可用25毫升/立方米的福尔马林
[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是蛋白质凝固剂。],24小时后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