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文蛤又称为蛤蜊、花蛤,别名华哥、丽文蛤、蚶仔(hān-zǎi)、粉蛲(fěn-náo),白仔,是属于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的贝类,是重要的食用贝类之一。]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贝类,其肉嫩味鲜,营养丰富,为蛤中上品,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盛誉,是我国大宗出口的鲜活水产品之一。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一、养殖场[大型畜牧养殖场下设三大分场和三大科研室。]地的选择与修建
1.养殖场地[场地,是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的选择
根据文蛤的生态习性及所投放种苗的规格来选择场地。场地选择与文蛤的生长率、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逃亡率有很大关系,直接影响文蛤产量。文蛤具有随着生长而逐渐向低潮[低潮,不高兴,其意是比喻事物发展过程中低落、停滞的阶段,现收藏于汉语词语字典之中。]区或潮下带浅水区移动的习性,表现出个体大小不同、分布潮区不同的特点。养殖潮区太高,干露时间长,索饵时间短,生长就慢;中下潮区和低潮区干露时间短,索饵时间长,生长比较快。因此,应选择风浪[风浪(wind wave)在风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水面波动。]较小,潮流畅通,生物饵料丰富,水质优良,远离污染源,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为沙质或沙泥质,含沙率60%-80%,滩面平坦宽广,海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的中、低潮海区建场。
2.养殖场修建
(1)场地翻耕由于文蛤养殖场设有围网[围网作业是根据捕捞对象集群的特性,利用长带形或一囊两翼的网具包围鱼群,采用围捕或结合围张、围拖等方式,迫使鱼群集中于取鱼部或网囊,从而达到捕捞目的。],影响潮水对场地的冲洗,日积月累,场地有机物逐年增加,底质会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所以经过多年养殖的文蛤场必须进行底质改良。具体做法是大潮低潮位时组织人员使用铲或锄头,顺向潮流方向,将表层10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15厘米底质翻起,利用潮汐变化使底质得到有效冲刷,视底质淤积情况,一般翻耕1次即可,若底质淤积严重,可翻耕2次-3次。
(2)蛤场建设
①围建防逃设施严密围建养殖场地是保证养殖过程中文蛤不流失的关键。一般养殖场地围双层网,内层网目2.5厘米,外层网目4厘米。围建场地的木桩有两种规格:一种长1.5米-2米、直径6厘米-8厘米,用于扶持网片[网片是用于煤矿护顶、隧道、桥梁建设、路基网筋、建筑工地的建筑材料。];另一种是长为40厘米、直径3厘米-4.5厘米的短桩,用于固定埋下的网片及场地内拉线[1/ 表面意思是指在空间中不同的两个点之间拉一条现实存在的线,如电力上,在两个电线杆之间拉线,然后将电线固定;如木匠在木头上拉线(做记号),是为了保持木材加工后的平直;电脑绘画中,采用一定工具,定义两个点,就可以在两点之间拉线,很快的完成直线或线段的绘画;有的飞机在天空中飞行时,尾部会释放有色烟雾,通常在天空中留下一条白线,我们也称之为拉线。]打桩。
②埋网方法沿预定场地边缘挖深25厘米-30厘米的沟,将网边和绳索拉直放入沟内,每隔0.8米沿沟内绳索打入一桩固定,将网拉直埋上沙土,此时网高出滩面0.7米-1.2米,用长桩在网的两边以“人”字形错开并斜插入沙滩中50厘米-60厘米,桩距1.5米。用穿过网片的绳索以“∞”字结缠紧,在长桩上维持与网片相同的高度,从一端看,木桩与网片形成“T”字型。斜插长木桩的目的是避免大量藤壶附着后,长桩上的藤壶与网片在风浪作用下摩擦,造成断绳、裂网的现象。这种埋网法还能有效地避免台风、风浪袭击而引起的文蛤大量流失。
③养殖场地拉线文蛤共有迁移的习性,常靠自身分泌物形成粘液带,随着潮流沿退潮方向移动。场地拉线的作用就是“割断”文蛤的粘液带,阻止文蛤因移动而向围网边大量集群。拉线的方法是在场地内垂直于潮流方向平行打短桩,以“井”字形拉线,线距滩面3厘米-5厘米。场地内拉线后,文蛤大部分集中在线下、桩下、网边,整个养殖场地内的文蛤分布相对均匀,而不拉线的场地,则有大量的文蛤密集在低潮位的围网边,这种情况不利于文蛤摄食、呼吸,有碍于文蛤正常生长,甚至造成文蛤死亡。
二、蛤苗放养
1.苗种选择
选择潜沙能力强、体表光亮、无损伤、无病态的文蛤苗,规格为140只/公斤-200只/公斤。以本地苗为主,外地种苗要求产苗地水质接近成蛤养殖场环境。
2.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
放养密度根据蛤场所处潮区而定,中潮区播放规格140只/公斤-200只/公斤苗种,每亩播400公斤左右,低潮区蛤场则播放每公斤140只以内的蛤苗,每亩播800公斤。
3.播苗播苗
一般在涨潮前进行,苗种要均匀播在滩面上。若气温较高,应选择在*天或黎明、黄昏时进行。已经损坏或死亡的苗种不要播入养殖场,播苗时操作要轻,以免损伤韧带和贝壳而影响养殖成活率。
三、养成管理
在文蛤养成期间,日常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退潮尤其是大风浪或台风暴雨后,要及时检查木桩和围网是否倾倒或破损,发现倒下应及时扶起加固;发现围网破裂及时修补,以免造成文蛤逃逸;发现有流沙或淤泥冲入场地,要及时清理;风浪易使文蛤成堆,密度太大,要及时疏散,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更要注意,以免造成文蛤死亡;对敌害生物如鱼类、蟹类、鸟类、棘皮动物等要经常采捕或驱赶;及时清除已经死亡的文蛤,防止污染滩涂;做好日常水温、比重、水质等监测记录工作;定期测定文蛤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做好防偷、防抢、防人畜干扰和船只停泊等工作,保持场地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