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饲料酵母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的影响


崔敏郭冉夏辉

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水产动物的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原料中,最紧缺的就是饲料蛋白[蛋白又名鸡子白,异名鸡卵白(《别录》)、鸡子清(《食疗本草》)。]源,积极开发饲料蛋白源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对渔用蛋白源的研究及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动物性、植物性和单细胞蛋白源等几个方面。

饲料酵母[酵母(saccharomyce) 是基因**实验中常用的真核生物受体细胞,培养酵母菌和培养大肠杆菌一样方便。]属单细胞蛋白,是用酒精废液、味精废液、亚硫酸纸浆废液、石蜡油或糖蜜等作原料,以热带假丝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为菌种,在发酵罐内经培养繁殖而获得的菌体浓缩物。蛋白质含量[含量 [hánliàng] 特定物质中所包含的某种成分的量 如:含金量,含铅量,含锌量等。]45%~60%,氨基酸种类齐全,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有丰富的酶系和多种活性物质,如:辅酶A、辅酶Q、细胞色素C、凝血质、谷胱甘肽、卵磷脂、麦角固醇和核糖核酸等。试验所使用的饲料酵母是以淀粉企业生产淀粉和葡萄糖的副产物为底物,以产朊假丝酵母为菌种,经过一系列的发酵、蒸干和喷雾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饲料酵母蛋白质含量可达46%,粗脂肪[crude fat;ether extract;缩写EE粗脂肪是将经前处理的、分散且干燥的样品用**或石油醚等溶剂回流提取,使样品中的脂肪进入溶剂中,回收溶剂后所得到的残留物。]为3%,核酸为8%,赖氨酸含量较高,蛋氨酸含量较少,营养十分丰富。如果能充分利用饲料酵母作为蛋白源,最大限度的替代[替代,是一种避免重复、连接上下文的手段。]鱼粉[鱼粉用一种或多种鱼类为原料,经去油、脱水、粉碎加工后的高蛋白质饲料。],不仅可以减少鱼粉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充分利用我国玉米深加工的副产物资源,解决资源再利用的问题。饲料酵母对鱼类的影响已经在多种鱼类上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饲料酵母替代鱼粉后对鱼类生长和饲料利用等的研究。研究对象多集中鲤鱼、建鲤、罗非鱼和淡水白鯧,对大菱鲆[大菱鲆属于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英文名Turbot,俗称欧洲比目鱼,在中国称“多宝鱼”、“瘤棘鲆”。]的研究还很少。大菱鲆在中国俗称多宝鱼,是一种底栖的肉食性鱼类,它易于被驯服、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并且口感独特。大菱鲆对蛋白质营养的需求量很高,蛋白含量低于39%时,幼鱼增长缓慢,只有蛋白含量高于42%时,大菱鲆幼鱼才会快速增长。

因此,研究生物饲料酵母在大菱鲆饲料中的应用具有典型的代表作用。研究通过营养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生物饲料酵母替代鱼粉的可行性及在大菱鲆饲料中适宜的添加比例,为生物饲料酵母的应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饲料的配制

试验所用鱼粉是粗蛋白为68%的秘鲁鱼粉,生物饲料酵母由秦皇岛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粗蛋白含量为48.3%,按照不同的替代比例设计5种不同的饲料配方,Ⅰ组为对照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 是指实验对象中一个被随机选择的子集,其中的个体没有特殊待遇。],不添加饲料酵母,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分别含有15%、30%、45%和60%的饲料酵母,相应替代17%、34%、51%和68%的鱼粉。饲料配方及饲料常规成分见表1。根据饲料配方将所有饲料原料用粉碎机进行粉碎过80目筛混匀,用F-26型双螺杆挤条机制成1.5mm的硬颗粒饲料,70℃干燥后装袋密封后于-20℃冰箱保存,备用。


注:其他含磷虾粉2%;玉米淀粉5%;复合矿物盐0.5%;复合维生素2%;胆碱0.5%;维生素C磷酸酯0.4%;羧甲基纤维素钠1%;三**二钇0.01%。复合矿物盐:氯化钴0.04、硫酸铜2.5、硫酸亚铁40、硫酸镁283.98、硫酸锰6.5、碘化钾0.67、**酸钠0.1、硫酸锌131.93和填充物534.28g/kg。复合维生素:**硫氨素0.5、核黄素3、维生素B61、烟酸5、肌醇5、泛酸钙5、生物素0.05、叶酸0.18、维生素K32、维生素B120.002、维生素A醋酸盐(2万IU/g)5;维生素D3(40万IU/g)0.002、维生素E(250IU/g)8和纤维素865.266g/kg。

1.2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大菱鲆幼鱼购于秦皇岛天合水产良种有限公司,平均体质量为(9.02±0.15)g,平均体长为(6.10±0.06)cm,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分组设计,200尾大菱鲆幼鱼,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3尾鱼。饲养于室内循环流水的水族箱(120L)中,以试验饲料驯化10d,待鱼适应后开始试验。保持微流水状态,水温(18±1)℃,pH(7.6±0.4),溶氧大于8mg/L,盐度为(30.6±0.02)。每天饲喂3次(早上07:00、中午12:00和下午18:00),投饲率为体质量的3%~4%,14d调整投喂量。试验期56d。

1.3样品采集与分析

试验结束后,禁食1d称质量,每箱随机取3尾鱼再次称质量后,于105℃烘干,用微型粉碎机粉碎,称质量,装入密封袋中于-20℃冰箱中冷冻保存,用于全鱼粗蛋白、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的分析。另随机从每箱随机取3尾鱼,**处理后,测体长和体质量,然后用2.5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含肝素钠)从心脏采血,置于4℃冰箱过夜,在3000r/min4℃下离心10min,分离血浆,收集的血浆保存于-80℃冰箱待测。

1.3.1体成分的测定

饲料及鱼体成分均采用国标法进行测定:干物质采用105℃烘箱干燥法;灰分采用马弗炉灼烧法(550℃);粗蛋白质采用凯氏定氮法;粗脂肪采用索氏抽提法(以石油醚为溶剂)。

1.3.2生化指标的测定

血清中的总蛋白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超**物歧化酶(SOD)活力的测定采用黄嘌呤**酶法,碱性磷酸酶(AKP)测定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以上指标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的试剂盒测定。

1.4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用平均数±标准误差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先对数据作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若组间差异显著[[notable;striking;marked;outstanding;remarkable] 明显,引人注目在新颖独创方面很少有更显著的例子了。],再用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水平为0.05。

2结果

2.1不同比例的生物饲料酵母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性能的影响

从表2可见:生物饲料酵母替代鱼粉的比例低于68%时,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的增重率(WGR)和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但是Ⅱ组WGR显著高于Ⅳ组和Ⅴ组,但Ⅱ组和Ⅲ组间,Ⅳ组和Ⅴ组间并无明显差异。特定生长率(SGR)与WGR趋势一致。对照组的饲料系数(FCR)和蛋白质效率(PER)与Ⅱ组和Ⅲ组的组间差异不显著,与Ⅴ组差异显著。Ⅱ组和Ⅳ组的S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Ⅴ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2.1%。结果表明:饲料中用饲料酵母替代鱼粉17%~51%时,对大菱鲆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但是51%替代(Ⅳ组)时,虽然SR与17%替代组(Ⅱ组)相差不大,但WGR、SGR和PER显著低于17%替代组(Ⅱ组)。34%替代(Ⅲ组)时,虽然WGR、SGR、FCR和PER都和对照组差别不大,但其SR却远远低于17%替代组(Ⅱ组)。

2.2不同比例的生物饲料酵母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形体指标的影响

从表3可见:随着饲料酵母替代鱼粉比例的增加,肝体指数(HSI)和内脏指数(VSI)均逐渐下降,Ⅱ组与Ⅲ组的HSI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45.4%和38.1%,Ⅳ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Ⅴ组的HSI显著低于对照组69.2%。Ⅱ组的VSI显著高于对照组24.6%,Ⅲ组和Ⅳ组的VSI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而Ⅴ组显著低于对照组3.7%。Ⅱ组和Ⅴ组的肥满度(CF)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Ⅲ组和Ⅳ组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15.7%和13.4%。


2.3不同比例的生物饲料酵母替代鱼粉对大菱鲆体成分的影响

从表4可见:全鱼水分含量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无显著差异,但Ⅱ组的水分含量最低;随着生物饲料酵母替代鱼粉比例的不断增加,粗蛋白含量产生了显著差异,Ⅲ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Ⅱ组显著高于对照组,Ⅳ组和Ⅴ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粗脂肪的含量Ⅳ组最高,Ⅲ组次之,Ⅱ组最低,但各组间差异不明显。Ⅳ组和Ⅴ组的灰分含量差异不明显,其他各组差异显著,Ⅰ组、Ⅲ组、Ⅳ组和Ⅴ组分别显著高于Ⅱ组29.1%、45.6%,57.53%和58.72%。


2.4不同比例的生物饲料酵母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免疫机能的影响

从表5可见:Ⅰ组、Ⅱ组和Ⅲ组的溶菌酶[溶菌酶(lysozyme)又称胞壁质酶(muramidase)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N-acetylmuramide glycanohydrlase),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的活性与Ⅳ组和Ⅴ组差异显著,但Ⅰ组、Ⅱ组和Ⅲ组间,Ⅳ组和Ⅴ组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杀菌活性差异不明显。AKP活性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Ⅰ组、Ⅱ组和Ⅲ组无显著性差异,但Ⅲ组与Ⅳ组和Ⅴ组差异显著。SOD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血清中的蛋白含量Ⅱ组最高,其他组逐渐降低。

3讨论

试验中,饲料中添加17%的生物饲料酵母时,大菱鲆的生长性能最佳,这与张梁网箱养殖淡水白鯧的结果相同。诸多研究表明:饲料酵母部分或全部替代鱼粉应用在水产动物上是可行的,但是要根据养殖种类和鱼类食性的差异,调整饲料配方,满足鱼类营养的需要。


生物饲料酵母替代鱼粉应用在大菱鲆的饲料中,结果表明:随生物饲料酵母替代鱼粉比例的增加,大菱鲆的WGR、SGR和PER随之下降,表明高比例的饲料酵母不利于大菱鲆的生长,可能是试验对象为幼鱼,需要较多的能量来满足鱼体的生长,当饲料酵母增多时,幼鱼难于消化,饲料中可消化能减少的缘故。但葛树立用活性酵母养殖罗非鱼时,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WGR增加,FCR降低,表明活性酵母明显促进罗飞鱼的生长。这可能与养殖品种、酵母的来源和组成等有关。较高的饲料酵母替代鱼粉也同样降低了鲤鱼、淡水白鯧和胡子鲶的摄食和生长,也可能是高质量浓度的饲料酵母引起鱼体的免疫反应过度,导致用于生长的能量和营养素减少。Rumsey等则认为:完整的酵母细胞无法使胞内的营养成分释放出来而被鱼类利用是高含量酵母能力较差的原因。

幼鱼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及成鱼完善,对各种环境因子尤其是食物因子的变化反应比较敏感,当饲料中大量添加生物饲料酵母时,可能会对消化系统的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HSI和VSI等会发生较大变化。在试验中,Ⅱ组和Ⅲ组的HIS、VSI和CF均高于对照组,说明一定比例的饲料酵母会**鱼体形体的生长,改善肝功能,但黄钧用加酶饲料酵母替代鱼粉饲养丰鲤时,鱼粉组的CF显著高于各饲料酵母替代组。

试验结果表明:随生物饲料酵母替代鱼粉比例的增加,水分和脂肪含量无明显变化,粗蛋白含量逐渐降低,而灰分的含量逐渐升高。而程光平用酵母蛋白替代鱼粉饲养胡子鲶,测定其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和氨基酸总量时,与鱼粉组均没有差异。当饲料酵母替代鱼粉超过51%时,粗蛋白的含量显著下降,表明高比例的生物饲料酵母替代鱼粉会影响蛋白质在鱼体内的沉积,这与高含量饲料酵母组的饲料利用率较低有关。从总体来看,Ⅱ组的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其粗脂肪含量又最低,说明饲料中添加17%的生物饲料酵母能够增加鱼的蛋白含量,减少脂肪的堆积,能显著提高鱼肉的品质,使鱼肉更加鲜嫩可口。

溶菌酶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的许多组织和体液中,是能否杀灭病原菌的物质基础,血清中的溶酶菌主要来自血细胞中,是一种碱性球蛋白,能够专一性地水解肽多糖分子中β-1,4糖苷键,从而破坏并裂解细胞壁,最终使细菌死亡,实现其机体防御的功能。测定鱼体的溶菌酶活性,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鱼类非特异性体液免疫状态。试验中,溶菌酶的活性在添加17%生物饲料酵母时最高,增加饲料酵母的添加量,溶菌酶活性反而降低,说明高质量浓度的生物饲料酵母对溶菌酶的活性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SOD具有催化超氧离子自由基[自由基,化学上也称为“游离基”,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在光热等外界条件下,共价键发生均裂而形成的具有不成对电子的**或基团。]进行歧化反应的功能,是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重要抗**保护酶,它能促使自由基的形成和使清除处于动态平衡,从而清除自由基对机体的危害,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当SOD活性降低时,其自由基等毒害物质就会积累。试验中,血清中的蛋白含量和SOD也都随着饲料酵母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减少,说明添加高比例的饲料酵母可以减弱机体的免疫能力,这可能也是导致高替代组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饲料酵母替代饲料中约17%的鱼粉可以使大菱鲆的生长、成活率、机体营养成分和免疫机能优于其他各组。

通信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东段52号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