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病一直是困扰养殖生产一大问题。南美白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

平时栖息于水底,只有当觅食或发生异常现象时,才会浮游水面。其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性决定了虾病防重于治,养殖户每天必须留意对虾活动、摄食情况,定时巡塘,注意观察

[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查或调查;清朝官员的名称。]

,及早发现对虾异常状况、发病

[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

南美白对虾发病前的征兆

前征兆,采取有效措施,才可最大限度减少虾病损失。病虾有以下生理特征:

1、清晨对虾在池塘岸边浅水处静伏,常**于下风处无力地飘浮或静卧池底,对虾行动迟缓、反应不灵敏,遇惊吓也不会迅速游开。

2、投饲料时除了留意对虾进食情况外,特别要观察投料一小时后池塘对虾有无空胃、无进食情况(空胃虾、部分进食虾的比例),这些都表明对虾身体状态已现异常,为发病前征兆。空胃不超过20%,通过采取减料、药饵投喂、改水、解毒、抗应激等调控措施,一般可控制病情,若空胃率达30-50%,表明对虾已严重发病,应及早干塘卖虾。喂食还要观察对虾体色

[昆虫的颜色多数是由体壁和它的衍生物产生出来的,也有的来自不同的皮下组织或血液。]

的变化。健康的虾体色晶莹亮丽、体色透明、体表

[(1).仪表。]

光滑,身体色素点黑色,细小而分布密集;而即将发病的虾,身体消瘦,体色变暗、变红,体表粗糙,虾体上附着物增多,身体色素点变暗红色,呈扩散状,分布稀疏。黑鳃或体表有黑斑表明养殖密度过大,池塘水质、底质环境恶化,对虾即将发病,若对虾体表有黑斑,软壳,且黑斑处甲壳已溃烂则表明此类虾是前染病后存活下来的。

3、观察对虾的触须、尾扇和体表,如触须和尾扇有发红现象,或出现断须都表明虾已开始发病;随后观察游泳足,如游泳足关节处发红,常是虾感染弧菌的症状,说明虾池底质很差而且虾发病较严重。观察虾体是否光滑?有无粘附物?若体表处特别是头胸甲

[头胸甲,是汉语词汇,拼音是tóu xiōng jiǎ,一般指被覆动物体表的坚硬结构。]

粘附一层淡**絮状物,对虾蜕壳困难,表明池水有机物较多,纤毛虫

[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

大量繁生,对虾已寄生钟形虫、累枝虫等纤毛虫。

4、观察对虾的肠胃,若虾肠边缘清晰,肠线连接不断,粗细均匀,粪便长而有韧性,说明对虾健康;如果虾肠边缘模糊、空胃,颜色呈褐色,肠线断断续续,粗细不均,说明对虾已发病如肠胃炎。

5、当虾患病时,其身体各种**也会发生变化。观察虾的鳃部和肝胰腺,如鳃部模糊,鳃丝发黄变黑,鳃丝肿胀溃烂,或肝胰脏肿大或萎缩、色泽改变,说明虾已染病。

6、虾体不完整:断须、烂眼、瞎眼、烂尾、烂鳃、头胸甲易剥离,且头胸甲出现明显白斑点等。

  由上述现象很容易判别对虾是否患病。当对虾出现明显症状后,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刚发病时,大部分对虾尚能摄食,拌药饵内服治疗手段可取得较好效果。原则上发病后应减少投料或停喂数餐,可在饲料中添加1-2%的大黄粉、穿心莲、保肝泰、聚维酮碘药粉合剂,每天两次,连喂5天。同时饲料中添加适量免疫多糖、虾用**、氨基硒维他等营养物质,使用适量蜂蜜或鱼肝油拌饵,可提高对虾摄食度,增加药饵治疗效果。不要使用二溴海因、二氯异氰尿酸钠等**性较大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避免加大南美白对虾应急状况,泼洒消毒药物浓度要适宜,消毒三天后及时泼洒有益活菌改良水体环境。有助患病对虾,愈后体质恢复。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