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怎么养好?黑鱼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中常见的疾病有哪些?黑鱼,是乌鳢的俗称,又名乌鱼、生鱼、财鱼、蛇鱼、火头鱼等。黑鱼在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以下为大家详细介绍黑鱼养殖的相关内容:
黑鱼怎么养好?
1、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建造:选择东西走向、长方形池塘,池塘底部为泥土,池深2~2.5米,水深1.5~2米,进排水需设防逃设施,在养殖前15天施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100~150千克/亩彻底消毒。
2、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放养:鱼种下塘前,要用3%~5%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再放入池内,体长10~14厘米的鱼种,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为9000~10000尾/亩,16~20厘米的鱼种,放养密度为8000尾/亩。
3、日常管理:注意观察黑鱼摄食、活动、发病动向和环境变化,春季每星期换池水4/5,高温季节3天一小换,7天一大换,进排水接防逃网,池埂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为好。对于排出的污水,应进行必要的污水处理。
4、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投喂:喂养黑鱼的饲料,有人工配合饲料、淡水或海水的小杂鱼、畜禽屠宰后的下脚料。小杂鱼投喂前,需进行分拣,剔除带硬棘的鱼类,如黄颡鱼等。投喂前,用拍击为信号,将远处的鱼集中到饵料台附近,减少饲料的浪费,初期投喂量为体重的10%,后可适当减为体重的5%左右,应该一勺一勺投喂,这样饲料的浪费少。投喂应做到“四定”原则,每个塘要选择3~4个投饵点。采用集约化养殖的方式,体长10厘米以上,经过8~9个月养殖,成活率75%~80%,平均体重0.5~0.7千克,亩产4000~5000千克。在池塘中种植部分水生植物如蒲草、苦草、水花生等,种植面积控制在池塘面积的1/3。
黑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有哪些?
1、出血病
【病原】多种细菌、**。
【症状】胸鳍基部和靠近鳃盖后缘的体壁两侧有垂直鱼体侧线的出血条纹;出现出血症状,3~4天即有大批暴死的现象;6-9月份易暴发。
【防治】冬捕后要彻底清塘,饵料鱼投喂前需用食盐水消毒;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20~30毫升/米3,或用二**氯[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0.5克/米3,4~6天后重复1次。口服鱼复康2号或鱼血散、鱼血康泰均可,用量按说明书使用。
2、赤皮病
【病原】萤光极毛杆菌。
【症状】鱼体体表局部出血、鱼鳞脱落,特别是腹部两侧,有蛀鳍现象,鱼体行动缓慢,病鱼常漂浮于水面,体弱无力。常常继发水霉病,直至死亡。
【防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以免伤害鱼体;消灵0.5毫克/升或其他含氯消毒剂消毒,如三氯异氰脲酸、二氯异氰脲酸钠、二**氯等;口服鱼服康、鱼血康,每100千克鱼重用药250克或根据说明书使用,拌入饲料投喂,连服3~5天。
3、水霉病
【病原】水霉菌。
【症状】发生在黑鱼生长的各个阶段,感染后的早期不易观察到,当水温回升到18℃左右大量暴发;鱼体表出现血点,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病灶部位黑色素消退,出现灰白色,色泽暗淡无光,离群独游。后长出絮状白色丝状体,肌肉呈浊白色直至死亡。
【防治】放养前用100~150千克/亩的生石灰干法清塘,成鱼池定期用生石灰或漂**消毒;发病期也可以用30~50克/米3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苗种捕捞、运输、操作等过程要小心,防止鱼体受伤,并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10~20分钟
4、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
【症状】主要危害黑鱼的鱼苗鱼种阶段。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4-7月较流行,适宜温度20~28℃。池小、水浅、水质**、饵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下雨等情况易于发病;病鱼粘液多,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游动缓慢,鱼体消瘦,呼吸困难而死。
【防治】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5∶2)全池泼洒,使池水含药量达0.7毫克/升。可有效地杀灭黑鱼鱼苗、鱼种体表和鳃上的车轮虫。
上面提到的四种就是在养殖黑鱼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疾病。黑鱼属于水生动物,因此,水质的好坏对于黑鱼的生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养殖者在养殖的过程中,要定时查看池塘,检查水质是否有变坏,及时换水,保持水的活力对于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黑鱼怎么养好?黑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有哪些?看完本文,大家都了解了吗?黑鱼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强,是一种经济的养殖鱼类。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