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清。养殖早期出现水清见底的现象,原因有3种情况:①有的养殖户不注重肥水这一关,急着放苗而造成"先天性"水清;②有的养殖户越施肥池水
[《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反而越清,铺满池底的有害藻吸收肥料,有益藻无法生长;③有的是藻相不稳定又不及时追肥造成水清。①和③的情况都应适当换水
[《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并抽取周边水色靓的水纳入藻种,用3PPm单胞藻促长素和有机肥溶解全池均匀泼洒,并施5ppm光合细菌和经发酵的2ppm利生素调水繁殖基础饵料生物,并注意每隔2天~4天追肥一次,水色会培养起来。在没有放苗前出现②情况应排干池水,彻底清理干净有害藻,然后再进水肥塘。
养殖中后期水清的现象,原因有3种情况:①环境突变(如暴雨)使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应换水或从别的池塘
[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抽进藻相好的水;②水中pH过低也会造成浮游生物死亡,水清,应换水,用10ppm~20ppm生石灰以及EM菌和有机肥肥水;③水中无浮游植物,存在大量轮虫、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也会使水变清,通过换水,用二溴海因0.3ppm,待毒性消失后施入有益菌
[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和适量肥料肥水。
2.水太肥。养殖后期水浓太肥,透明度小于30cm,主要原因是投喂超量和粪便等排泄物多,残饵和粪浸出物富营养化,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太肥。改进措施是掌握正确的投喂量,遵循宁少勿多的原则,通过观察网了解摄食情况。根据对虾生理状况、天气情况,调整下一餐的投喂量,这种方法是目前比较科学的投喂方法。尽量做到每餐料都吃完,没有剩料就不会污染水质、败坏水质。经常开动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把污物集中至养殖池**,通过经常换水和吸污可把污物排出池外。每天早、晚都换水,抽**井水进入虾塘,每日换水量控制在10%以内,尽量不要从海区直接进海水,避免病菌水平传播,即换水有利于提高池水透明度,使水不太肥。经常施用0.2ppm芽胞杆菌,有益菌会分解残饵和粪便,同时施用20ppm沸石粉调节水质,使水不太浓和太肥。
3.针对池水内含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氨、硫化氢
[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硝态氮)偏高。采取措施利用水车式增氧机使水体增氧环流,把废物集中在池塘**,用吸污泵吸污而排出池外,减少污染源,净化水质;施用有益菌分解氨、硫化氢、硝态氮,把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同时有益活菌还分解残饵和粪便,减少污染,净化水质;沸石粉吸附氨、硫化氢、硝态氮,减少有害物质浓度,优化水质,营造良好环境;有条件的池塘,可排出池水而进入江篱养殖区,江篱吸收有害物质,再把水循环到虾池,形成水质良性循环系统。
4.pH偏低或偏高。pH偏低可用生石灰调节,pH偏高可采取换水方法调节。
5.下暴雨后池塘水体分层。可采取的措施有:在暴雨来临之前提高虾池水位,增强虾体防御功能,减少其应激;排掉池塘表层雨水;开动增氧机搅拌池塘上、下层水体,使之混合。
6.池水表层起泥皮。这是底层藻类死亡引起的,应及时捞除干净。
7.当起动增氧机时水体表面出现白色泡沫且不能散开消失。这是由于水质肥沃、藻类老化引起,应及时换水。
8.在夜间见池水有发光现象。这是由于发光细菌、甲藻或夜光虫
[夜光虫是一类生活在海水中的原生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原生动物门、鞭毛纲、腰鞭毛目。]与水生动物摩擦产生亮点和亮线,清楚见到动物游动方向。夜光虫大量繁殖引起缺氧,造成虾体窒息死亡;甲藻分泌毒素危害对虾。若是由发光细菌引起发光,可用0.3ppm二溴海因消毒,隔3天施用有益活菌;若是甲藻或夜光虫引起发光现象,可用0.7ppm硫酸铜泼洒而对虾体无影响。
9.池塘水质出现几种颜色对养殖的影响。黄绿色池水主要由硅藻和绿藻形成藻相,这些藻类是幼虾的开口饵料;茶褐色或红棕色池水主要含有硅藻,也是对虾的优质饵科生物;绿豆青色池水主要含有绿藻,也是对虾的饵料生物;黑褐色(酱油色)池水主要含有鞭毛藻
[鞭毛藻(dinoflagellate),藻类,水下磷火微生物,介乎动植物之间的生物,是金藻门、*藻门、隐藻门、甲藻门和绿藻门团藻目中具鞭毛藻类的统称。]、*藻、褐藻等,这种水色是虾池管理失常(如投喂量过多、残饵增多、底质恶化等原因)造成的,虾体易中毒死亡;黑色池水主要含有金**鞭毛藻,池中积存太多的有机物,经细菌分解而池水酸碱度下降,不适于养虾;池水白浊主要含有轮虫、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及有机碎屑和粘土微粒,池虾易得病,成活率低;如果水体发黑而有腥嗅味,说明水下**的有机质太多,容易引发病害。
如池塘内还未放苗,水体就出现上述后三者情况的颜色,可把池塘内的池水排干,清理干净池塘再重新肥水;如池塘内已经放苗,就采取换水、施用光合细菌或底质改良剂、从其它池塘引进良好藻液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