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六月刊
作者:徐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谢觉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陈玲/文
近两年由于气候、海区污染、种苗、人为等原因造成对虾病害频发,对虾偷死排塘现象极其严重,70%左右养虾户处于亏损状态。因而部分养殖户将养虾改为养鱼、贝、东风螺或鱼虾混养、虾蟹混养。鱼虾混养模式养殖成本低、易操作,是防治虾病的暴发、降低养殖风险、提高经济效的一条极为有效的途经。
近几年徐闻和安地区利用老化虾池进行南美白对虾与金鲳鱼
[鲳鱼,别名有镜鱼、平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白昌(《中国动物图谱·鱼类》),叉片鱼(江苏、浙江)等。]混养,成功率较高,养殖120天左右,对虾单造平均亩产达300~400公斤,规格一般为每公斤40~60条,鱼平均亩产150~200公斤,规格为每条0.6~0.8公斤。本文将成功经验总结以下:
一、清毒塘
1.底质处理:土质池塘经过多年养殖后池底老化(有机化、还原化、酸化、有毒化),进水前要进行必要的翻耕曝晒,然后根据老化程度施用适量生石灰调节酸碱度,用生石灰100~150kg/亩全池泼洒,包括塘基。目的是将老塘底泥中细菌、螺、蚌、青泥苔、水生昆虫、杂鱼杂虾等**,消除病原体传播的主要媒介。无法翻耕的池塘放苗前施**性底改**池底,提高池底**电位,避免池底后期耗氧。池底有机质
[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过多的池塘还要施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底改浸泡池底,分解池底有机质变为矿物盐为藻类
[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所利用,既能消除池底有机质耗氧,又能促进藻类稳定。
2.水质
[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处理:进水后水质处理分如下步骤:①漂**10kg、茶麸25kg/亩带水清塘(水位10~20cm),4~5天后把塘里的动物尸体、池水清走。进水放苗时应采取过滤措施,防止野杂鱼及病害生物随水进入塘内。正常水源应消毒并静置3天后方可使用。水体
[水体 ,水的集合体。]消毒可用一般的氯制剂,如漂**3~5克/立方米或强氯精0.8~1克/立方米。②周围池塘发病时,最好不要进水,必须进水时,应注意消毒处理并静置7天后才可以使用。③水源应经过60目筛绢网过滤后再注入池中,以防野杂鱼、虾、蝌蚪、水生昆虫等带入池中。
二、培水投苗
1.藻类培养:初步进水要一步到位,一般达到1米左右。施用含氯或含碘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用量不宜过大,过量容易使池水变清并会因藻种少而难肥塘,第三天解毒肥池,用生物有机培藻类制剂、氨基酸加活菌类培育良好的藻相。注意不要向池中直接泼洒未经发酵及不溶于水的肥料或有机物(如豆粕、米糠等),以防水生昆虫、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等过快繁殖及水质恶化。待水色较为稳定,透明度40厘米以下时(一般肥塘后3~5天)准备放苗。放苗前应尽可能的保持水位,以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补水。培水的过程最好加开增氧机,以有利于有益藻类的繁殖。
2.投放虾苗,虾苗是成功养虾的基础,优质的虾苗遗传性状好,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在多年养虾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通过肉眼能大至判断虾苗好坏的指标:①虾苗群体发育整齐;②肌肉饱满透明;③附肢中色素正常;④胃肠充满食物;⑤游动活泼;⑥逆游能力强;⑦无外部寄生物及附着污物;⑧个体长1厘米左右,虾苗数量2.5~3万尾/亩。
3.投放金鲳鱼种,对虾大约养殖25~30天,生长到5厘米左右,开始投放鱼种,150~200克/尾的鱼种,300~400尾/亩,池水盐度相差不超过5‰,温度相差不超过4℃。
三、前期管理
1.前期由于放虾苗密度不大,主要以培水为主,5~7天施生物培藻类制剂、氨基酸加活菌培育有益藻类,为虾苗提供优质的天然开口饵料。
2.养殖20天后,即将投喂1号虾料前,应当投喂几天开口料,补充营养,提高虾体质;调节肠胃,促进消化**发育;驯化虾摄食,才安全过渡到投1#料。
四、养成期管理
水质调控的指导思想基于两点:①如何保持水质稳定;②如何使水质更接近原生态水平。
1.水深
适宜水体的深度要与池塘面积相适宜,与放苗密度也要相当。我们认为,虾产量的高低与虾池“有效池底面积”相关,水越深池底越容易缺氧,这时虾都栖息在池边,真正在池底的虾很少。所以,产量高低取决于池边面积(有效面积),放苗密度越大水深反而要浅,否则更易缺氧。高位池之所以偷死比土池更为严重,是因为高位池坡度大,虾可以栖息的面积小,池底更易缺氧。
另外,水深与水体循环有直接关系。水越深,上下对流越困难,上下层水体溶氧交换不彻底,对养虾越不利。有人担心水位太浅会造成水温太高,夏季高温季节虾会不会被烫死,实际上水温变化不如气温变化剧烈,而且虾不是生活在水表层,不会发生被烫死的情况,泰国、越南养虾比我国海南气温还高,他们的水深也大多在1.2~1.3米。正常养虾不是怕水温过高,而是怕水温高时容易缺氧,水位过深时更容易缺氧。
当然,水位太浅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昼夜温差大、雨后盐度波动大等等不利于稳定的因素。所以适当的水深才是必要的。我们建议,正常情况下,池塘面积3~5亩,水位应保持1.2~1.3米;面积6~10亩,水位应保持1.0~1.2米。
2.保持生物多样性及“水体肥度”,防止藻类老化及死亡(倒藻)。
前面提到,藻类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丰富多样的藻类可以产生大量溶氧,同时消耗水体中各种营养盐及有害物质,即净水作用。硅藻、绿藻等有益藻类还是幼虾优质饵料,所以藻类丰富与否与产量有直接的关系。微生物是池塘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微生物的多样性带来功能的多样性,微生物在水体中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浮游生物死亡后其尸体经过微生物分解,所得产物又被藻类所利用。所以,虾池中的所有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要保持水体藻类稳定,必需保证藻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有时候我们发现水色、透明度突变化(倒藻),主要原因与环境突变(如缺氧或下药)或生物平衡失调有关,此时需要及时调节水环境,恢复生物平衡,才能有效促进藻类生长。有时候我们怕水肥,主要是怕太肥藻类会突然死亡,只要保证水体环境稳定及生物平衡,藻类是不会大量死亡的。
防止藻类老化的方法:①经常性泼洒氨基酸+活菌,以少量多次为原则;②高温季节藻类繁殖旺盛的时候经常补充碳源,保持微生物及藻类活性;
3.科学利用海水,促进水体快速平衡。
海水是指正常养虾池塘中后期水质较为理想的水。海水之所以能很快平衡水体,是因为海水内含丰富的有机质、有机碎屑、有益藻类、有益细菌,加入新池水中后具有以下几个作用:①海水中复杂多样的藻种引入池塘后,相当于给新池“播种”,避免藻类单一繁殖;②海水中富含大量有机质,是有益微生物繁殖的“温床”,外泼活菌制剂才有意义;③海水大量有机碎屑,可为浮游动物所利用,浮游动物繁殖起来后,可有效制约藻类疯长,避免气泡病的发生;④海水有一定含量的氨氮和**酸盐,可经微生物作用后转化为藻类可利用的营养盐。⑤海水大量化学耗氧物质在新池里可平衡过高的溶氧,防止气泡病发生。
4.正确使用活菌,加快有机质分解,促进能量流动。
养虾中后期会产生大量有机颗粒(不溶性有机质),水面会形成大量泡沫,水体透明度降低,影响光合作用和增氧效率,水体变“脏”,容易增加耗氧,产生大量厌氧分解产物(如**酸盐、硫化氢),诱发虾病。同时这些有机物并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能量损失。科学使用活菌制剂,可有效分解有机质为矿物盐,被藻类充分利用,繁殖浮游动物,增加产量。使用活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活菌发挥作用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硝化细菌、芽孢杆菌是耗氧菌,只在当溶氧充足的条件下才能发挥良好作用,在缺氧环境下可能会使水体更加缺氧;光合细菌是厌氧菌,在无光或溶氧高的环境下效果不理想,所以良好水质中使用光合作用意义不大。另外,所有微生物都需要有机质才能生存,所以干净的水体如井水使用活菌也不会产生效果;
②使用活菌前后三天内不要用消毒剂、杀藻剂或抗素类药物,否则活菌繁殖能力会被削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③活菌的代谢终产物
[代谢终产物是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作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所生成的最终的,不能继续被生物体利用而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物质的统称。]必须有出路才行,代谢终产物高,如硝酸盐,反而会促进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又会转化为**酸盐,因而藻类对硝酸盐的利用也会增强活菌的使用效果。如清水施用活菌效果差这是一个原因。代谢终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矛盾解决不了时,适当的换水也是必要的。
五、讨论
1.投料情况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只投喂虾饲料,不投鱼料。金鲳鱼属于中下层鱼类,投料时,金鲳鱼想吃到虾饲料必须潜到池底与虾抢食,这样既可搅动池底水又可增强虾的活动性。在养殖过程中若出现虾病,应立即停止投料,让鱼吃掉死虾、病虾、弱虾。
2.配养大规格鱼种
配养怎样规格的鱼种很讲究,太小起不够活水和防病作用,太大很容易把虾苗吃掉,很多养殖户都是在放虾苗20天后才放3CM左右的金鲳鱼,这种鱼苗活动能力太弱起不到搞活水质,此时若虾苗出现问题,金鲳鱼由于太小又吃不掉死虾、病虾、弱虾,起不到防病作用。
3.配养数量
套养大规格的金鲳鱼一定要把控好数量,一般搭配150~200克的鱼种300~400尾较为理想,太多会吃掉虾苗,还会影响水质,因为金鲳鱼属于细鳞鱼类,体表粘液较多,粘液会破坏水质,太少起不够活水和防病作用。
4.活水
对虾生活在底层,金鲳鱼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金鲳鱼是游动能力比较强的鱼类,成群上下游动能打破水体垂直分层,让上下层水形成对流,活化底水,有利于底层有机质充分**,从而加快水体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池水趋于更加稳定。
5.防病
①对虾养殖30天左右最容易出现问题,此时对虾一般生长4~5厘米,若没有大规格的鱼种就吃不掉死虾、病虾、弱虾,起不够防病作用;
②不同类间的动物抢食,警惕性、游动性有所提高,对对虾起够防纤毛病;
③金鲳鱼白天不停地成群游动于水层,对首先离开底层的病虾、弱虾立即吃掉,切断传染源,防止病源传播,起够早发现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