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池塘底部及中下层水体,处于塘底有毒有害物质[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向上浮升、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向下沉积,从而在水底的交汇处形成一个特殊的层面。高密度养殖投饵多、排泄量大、藻类死亡、滥用絮凝性底改等因素导致该特殊层面发热、发臭、泛酸,**菌(弧菌或嗜水气单胞菌)大量繁殖,生物和化学耗氧量大,**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氨氮等有毒物质严重超标,成为原生动物、细菌、**的滋生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聚毒层”,又恰恰是对虾的核心生活区。

  “聚毒层”如不及时消除,黑鳃、黄鳃、甲壳溃疡、白浊偷死等各种对虾病害则随之而生。那么,养殖户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造成底质变坏的原因?

虾池中下层水体恶化,应该如何改良?

  1、在高密度、高投饵量、低透明度养虾模式下,大量的饲料残饵、排泄物、浮游生物尸体等有机物[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不断沉入池底,是造成水质、底质变坏重要的原因;大量有机质[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的存在为池底厌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充足培养基[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

  2、养殖水深与增氧能力脱节造成底层溶氧不足,底泥发臭。水深1.5米以上的池塘仅有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池塘底层溶氧会经常不足,有机物在厌氧状态下分解增加了氨氮、**酸盐的释放量。

  3、增氧机安装位置不当,未能与池壁形成合理的角度,导致大量有机物被带到池边死角,久了容易发臭。

  4、砂质池塘因砂质颗粒较大,吸附氨等有害物质的能力较差,易发臭。

  5、水较瘦或藻类老化的池塘,藻类光合作用[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可分为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和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差,溶氧低,导致有害物质降解速度缓慢,底泥容易发臭。

  6、藻类含量高、透明度低、水色浓的池塘,会减弱中下层水体的光合作用,中下层水体产氧能力下降,同时藻类的新陈代谢导致死藻量较大,也会造成底质恶化加快。

  

如何判断**底质?

  1、池边的角落有大量黄褐色泡沫,有异味,不易散开;黄褐色泡沫是水质变坏的表现,有异味证明已出现坏底。

  2、料台脏、底部附着胶着物或黑泥。

  3、池底在光照强时升起大量气泡或气雾。

  4、水质变得浓稠,风吹过水面出现细密的水纹,证明水体的表面张力。

  5、**酸盐含量显著增高、藻类老化或水浓后突然倒藻。

  

如何改良**底质?

  1、合理安装增氧机。安装增氧机时应该使水流通过池塘的各个角落,尽可能将污物带到中间排污口排出。

  有效促进排污的增氧机排列方法是:将增氧机与池壁形成350角,沿池壁安装,所造成的水流能将角落的污物一起带走,不留死角。

  2、生物分解有机质、净化水质和底质:通过对有机质的分解,可起到抑制致病菌繁殖,减少有机质的不可控耗氧,明显改善底质和水质。

  3、选择合适时机对底部消毒:在底部有机质较多的水体,即使通过活菌分解也仍然有较多的有机质作为病源的培养基,故在中后期,根据池塘条件可7~15天对底部进行消毒,抑制致病源的繁殖。

  4、合理改善塘底聚毒层,控制底质**及**酸盐、氨氮等有害物质的超标。

  以上就是“虾池中下层水体恶化,应该如何改良?”的全部内容介绍,希望今天的讲解会对大家的水产养殖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