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唐绍林章明凤/文图

养南美白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

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养殖虾类,其养殖规模和年总产量远远超过其它殖虾类的总和。近些年来南美白对虾的白便症在我国从南到北的养殖地区都十分猖獗,发病虾吃料慢、生长缓慢、产量低、饵料系数高,严重时虾体重下降,出现“干瘪虾”,甚至发生“偷死”,严重影响养虾成功率和经济效益。白便症的具体原因还不确定,本文总结了其流行特点,据此提出一些具体的防控措施。

南美白对虾白便症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

一、白便症的流行特点

对虾发病症状为减料或不吃料,水面漂浮很长的白色粪便,对虾红须、红腿,肠道不饱满甚至空肠,肝胰脏萎缩、模糊,肠道变粗,严重时发生偷死或爬边。

1.天气对发病的影响非常明显

白便症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7、8、9月高温期是白便的发病高峰期

[高峰期可描述为“投资需求夹杂着消费需求增加的时期”。]

,高温过后发病率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下降。连续*雨天气发生率

[发生率是一个统计学词汇,指在某时间内一组人群发生新的例数。]

高,连续*雨天气后一个地区的池塘

[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

同时发病,当晴天后病情同时好转。

2.大规格对虾发病严重

发病虾以规格在10g/尾以上的大虾为主,小规格虾也能发病,最小的1周以内的虾也发病。大规格虾饲养期越长,底部有机污染越严重,发病率越高。

3.淡水塘白便发生率高

盐度越低的池塘发病率越高,淡水池塘发病率最高。海南部分高盐度地区池水盐度在30‰以上,近年在其它地区大面积发生白便症的情况下只有偶尔一两个池塘出现过轻微的白便症,处理后白便很快消失。

4.底质差的土池塘发病率高

底质越差发病率越高,发生底臭的池塘发病率最高,可能与对虾在池塘底部摄食有关,底质差饲料容易被细菌污染,对虾摄食后更容易发病。经常用****物改底的土池塘,底质中过多的有机质

[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被**,发病率低。铺膜的高位池每天排掉底部的脏污,发病率也较低。

5.与投喂饲料的质量和数量有密切关系

饲料如果贮藏或运输过程中发生酸败或霉变,投喂后马上发病,可能变质的饲料含细菌或其它有害物质增多,投喂后更容易发病;投喂量大的池塘发病率高,有的池塘快速加料后水面就出现白便,减料后白便减少或消失。投喂量大增加肝胰脏的消化负担,出现剩料也会在池底**被虾摄食后更易引起发病。

从原料质量好、营养价值高的2号料转投喂低蛋白的3号料,或从1号料转投喂2号料,换料两三天后就容易出现白便症,重新改回原来的饲料,白便减少。

6.蓝藻等**藻相的池塘发病率高

在高温季节白便症发病高峰期,池塘出现大量蓝藻水华的池塘白便症的发生率非常高,很多发生白便症的池塘都是以蓝藻为主的池塘。可能与蓝藻不易被对虾消化和死亡蓝藻产生毒素给对虾消化**带来损伤有关,另外发生蓝藻的池塘一般都是有机质高的劣质水,**水质也容易出现白便,以甲藻为主或其它**藻类为主的池塘也容易发生白便症。

7.水变后白便症多发

池塘藻类突然大量死亡白便症容易发生,特别是在高温期发生“倒藻”是白便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倒藻后水质变浑浊,水色也发生明显变化,死亡藻类分解产生大量氨氮、**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对虾摄食死亡藻类也会引起消化**甚至有毒物质损伤肝脏、肠道等消化**。

8.严重缺氧后也容易发生白便症

对虾养殖池塘夜晚出现严重缺氧,即使不发生对虾死亡,第二天也容易大量发生白便,发生白便后对虾开始慢料和发生其它疾病。缺氧既影响已经摄入体内的饲料消化吸收,也对肝脏等**造成影响,严重缺氧后对虾白便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二、对虾白便症的防治方法

虽然对虾白便症的确切病因还没有定论,但是通过控制以上发病的影响因素,对白便症的发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1.保持水质稳定,避免水变

水变“倒藻”是白便发生的诱发因素,长期高温和气温的剧烈变化也是白便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保持水质稳定防倒藻,在高温和异常天气通过调水、改底稳定水质减少天气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建议对虾养殖池塘要保持相对较高的水深,适宜的深水位有利于保持水质的稳定。根据水质情况实时补充碳肥和有益菌

[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

,保持水质的长期稳定,特别是防止异常天气引起藻类大量死亡。

2.控制蓝藻等**藻相发生

蓝藻的发生与池塘水质有机污染有很大关系,蓝藻发生在有机质多的池塘,特别是养殖后期大量粪便、残饵的积累使池塘有机质升高,为蓝藻暴发提供了环境条件,通过适当控制投喂,减少粪便和残饵的积累;平时定期使用**性底质改良剂分解底层过多的有机质,有条件的池塘每天少量换水,可以减少蓝藻等有害藻类的发生几率,从而减少白便症的发生。

3.选择优质饲料,避免过量投喂

劣质饲料和加料过快是白便发生的重要原因。在白便发生的高峰期,尽量选择1号料或2号料全程投喂,而粗蛋白含量低、原料质量差的中大虾料因为投喂后容易发生白便,尽量不投喂。避免加料过快,控制投喂、延长生长期有利于控制白便症。

4.长期内服*酸菌

[*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

助消化防白便

实践证明在饲料中长期添加*酸菌等有益菌对预防对虾白便症有明显的效果,在发病初期大量添加内服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从白便发生后内服抗菌药物有一定效果的情况来看,白便症很可能是由细菌引起的,通过内服*酸菌保持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帮助消化,能够控制白便发生。

发病后内服抗菌药物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容易反复,需要反复用抗菌药物治疗,且治愈后的对虾吃料差、生长慢,不能彻底恢复,而内服*酸菌等有益菌处理后,对虾塘白便减少,仍然吃料和生长,效果更好。

5.发病后内服、外泼中药治疗

发生白便症后通过内服和外泼三黄散、大蒜粉等中药制剂有一定的控制效果,特别是在发病的前中期效果更好。白便症状得到初步控制后,要尽快内服*酸菌恢复肠道功能,防止复发。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