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前几天听到了一个故事:有个朋友5月的时候想开挖

[开挖,挖出并运走(如土壤或矿物),《清史》作“卞祖随”,《进士题名碑录》《国朝献征录》及清光绪《吉水县志》皆作“杨黻”。]

新扭转的土地,村里和镇上的农业相关负责人到场告知,**支持稻虾产业大发展,但是开挖围沟的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10%。

这传递了两个信息:对上而言稻虾模式

[模式是指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

稻虾模式的出路—目前种虾存在哪些问题?

发展不再是无可控的无管制的,对下而言稻虾的开挖环沟大占比不再被彻底放开(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区域)。

那么什么是稻虾模式呢?

“稻虾模式”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谷又养虾,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经营模式。在这个模式下,稻虾共生互利,虾起到了治虫、除草、松土、增肥等作用,水稻则为虾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它是种植与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

有机结合的立体农业技术,能更有效地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稻虾模式下今年哪些养殖户可能会亏损呢?

第一类:苗价高,卖价低

苗种采购价在30元左右,销售时节21g-30g规格单斤价15元以下。除去损伤,按照养殖实际投苗存活有效翻倍率4~5倍算,单价15元才能保本(成本来源虾苗

[虾苗,亩放虾苗5~10万尾。]

、饵料、动保、草、水电、租金、地笼),就怕出现的情况是投苗期损伤率过高导致即使翻倍率高也无法保本。

养殖户的状态:老塘的育苗工作没做好,导致需要进早苗去博高价;新塘入手,知早苗养好有高价出手。

失败的主要原因分析

①低产

早苗投放时期,低温+苗嫩+水草状态不达标,导致投苗初期虾苗死亡大;水草布局及规格不合理,一旦碰上水草被夹,那么环境短期难以修复,这样苗的存活率就更难以保证了,这样在相同翻倍率情况下,即使有规格,也没有产量。

②养殖周期过长

这批虾理论上出售时间在4月10-15号开始,会有半个月左右15元以上价格,甚至能抓住出塘价20左右的价格几天,收回本金尚且容易;然而一旦拖到5月去卖,最后就怕会有量无利。

第二类:低价苗低价商品虾

苗价15元左右商品虾出货价在10元左右(21g-30g),这类养殖户主要是新手初入行,求稳定。

失败的主要原因分析

这一类养殖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时间节点的选择上和稻虾田块的选择用途上。

①放苗晚从而出虾恰逢行业公知的低价期。

②5月份的死虾影响。

③稻虾田转成了虾田(稻田精养),虾价不好时惜售博虾价,放弃种稻子

[稻子即稻谷。]

等待7月高价,殊不知今年的7月价格依旧不乐观。

④二季虾遇到了今年的高温,最后很多虾不长虾不进笼,也不知是打洞了还是死了,生死未卜。

当下的稻虾亏损的原因与行业不理性的现状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原因有2个:

1、“天价”拿地:目前有些地方土地流转费用已经提升到800元/亩,有的甚至高达1200元/亩,按照行业平均亩产核算单斤虾土地成本要2-3元(租赁成本在水稻子上要均摊部分)。

2、稻虾之名从事养虾:过多的追求多季虾,直接放弃种稻子,一季

[隐之王简介是鎌谷悠希在月刊《G Fantasy》上连载的人气漫画作品,目前一共发行了11卷单行本,累计销售量超过114万部。]

虾养不好,二季虾不好养加上收不到,最后导致亏损。

对于未来倘若职能部门严格执行开挖面积占比不得超过10%(有些地方弹性到15%)时候,养殖技术和细节要求又会发生改变。

我们回看那些在稻虾模式中赢利的农户,在稻虾养殖中坚守一季虾种好一季稻子育好一批苗,落实好稻虾的本质——稻虾共生。盈利相对会稳妥很多。尤其是我们要强调为什么要种稻子?

①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的需要

一季虾后我们用一季稻子衔接上,按照今年目前0.92元/斤的湿谷成交价预算,基本有1200元/亩的粮食出产,大多数养殖户稻子的盈利部分可以平土地流转的成本,降低风险。

②盈利的需要

稻桩和稻草非常适合育苗,虾在苗期可利用稻杆腐烂提供的有机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为饵料生物,快速生长。稻杆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尤其是腐烂后。这些差异化因素会为出早苗早盈利提供了天然优势,这样保证了稻虾塘可以早于大多数精养塘出早苗早收益,在苗价好时先从苗市获第一桶金;苗价不高时,可以出售部分虾苗,降低养殖成本,降低密度促进商品虾提早上市。

撰稿:武汉小龙虾事业部/吴钊、江门澳保/梁涛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