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控制技术四.优选参苗 正确放苗
一.参苗选择标准(参苗的质量决定了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
先观察外表,必要时镜检:
◇ 选择体表无伤、干净无粘液、规格一致的参苗;
◇ 管足附着力强,活力强的参苗会紧紧地吸在附着基上;
◇ 对外界**反应灵敏,受到**后收缩较快;
◇ 肉刺完整尖挺呈侧长“V”宇型,细而高;
◇ 身体伸展性好;
◇ 所排粪便较干,且呈粗长条状。
二.选参苗注意事项
◇ 观察保苗车间内水的表面气石打出的气泡很快散开为好。如参苗天天拉肚子,残饵粪便就多,水就发脏发粘,气石打出的气泡就不易散开(投喂海带浆和过量螺旋藻的除外);
◇ 池底、网片、池壁上的苗分布均匀、伸展、肉刺坚挺、体色亮的为好;
◇体色发黑无光泽,或身体后半截发黑,或紧缩发硬,不是有药害就是老头苗或有病的苗(如摇头),不能选用;
◇检查参苗是否掺泥、掺水:有的育苗单位通过大量投喂海泥使参苗暴食达到增重目的。有的在卖苗前停止充气,同时猛然降低盐度,造成海参[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缺氧吃水,体重骤增。这些参苗都容易因长途运输导致吐肠、爆肚或死亡。
三.收集保苗池中参苗的方法
◇ 剥离附着基前12小时内停止投喂,排出粪便,可减少运输中的损伤和氧气消耗;拉苗时提前3小时泼护苗露(0.5克/米3),提高参苗抗应激能力,减少吐肠,提高成活率。
◇ 剥离筐板附着基时不要在水中反复冲涮,防止边、角刮伤浮在水中的苗种;
◇ 剥离附着基时不要停气,剥离完及早排出池水;
◇ 收集池底苗时从池内排水口周围反向进行。排水口外集苗袋中每次收苗4~8kg为宜;将集苗袋和苗放入较大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中左右轻轻拉动,洗去杂质与粪便。再将袋子平放在有缝隙的木排上3~5分钟,中间轻轻翻转1~2次,控去大部分水分;
◇ 将苗倒入大盆中,戴上手套将苗顺势带入水瓢中,再倒入塑料袋中,视苗大小每袋装入4~6kg,排出袋中全部空气,靠近苗体扎紧袋口;
◇ 将2~3个苗袋并排放入保温箱中互相挤靠,再加入1~2小袋冰块,然后封箱装运。
四.正确放苗
1.放苗条件:
◇ 养成池水深应在1米左右,如温度适宜,可以浅一些;
◇ 放苗季节一般在春季或秋季;目的是抓住海参的快速生长期。不同地区水温不同,放苗时间也不尽相同,一般水温达到7~10℃以上时为宜。此时参苗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温度低于5℃不宜放养,因为温度过低对参苗**严重(吐肠),导致成活率下降。春季要等到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时放苗,防止寒流而降低参苗成活率。
◇ 放苗池的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条件应尽量接近苗种培育池的水质状况,避免水质条件的变化剧烈引起参苗应激。放苗池水体盐度如果比苗厂盐度低的应尽量先带水试苗,视苗的成活率高低,再决定是否放苗,若差5度以上的盐度,苗的成活率一般都会降低;池塘水体盐度如果比苗厂高,对苗的成活率一般没有太大影响。温差应尽可能控制在2℃以内,3℃以上“吐肠”概率会大大提高。
◇ 放苗应尽量在早上或晚上,因为苗厂的环境*暗低温,为了减少应激,尽量靠近原生活环境,避免温差太大,避免强光照射。
◇ 大风、暴雨天气、风向转换时不宜放苗。
◇ 放苗前3~5天肥水,培养好基础生物饵料,并养护[养护指的是为保证道路等正常使用而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修,预防和修复灾害性损坏,以及提高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加固、改善或增建。]好水质和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提高苗的成活率。
2.放养密度和投苗时间
参苗的放养密度要根据参苗的规格、水体交换能力、水质条件、参礁数量、底质状况、饵料情况确定。如果要生产大规格的商品参,放养密度酌情减小;如果要生产小规格的商品参,放养密度酌情增大;建议不要盲目追求高密度,以免长速慢,病害多。
投苗时间:①投秋苗,即人工培育的当年苗种,体长2~5cm左右,每亩投放6000~12000头,根据换水量的大小、水的肥瘦及池塘的水域生产力酌情增减,一般1.5~2年可以收获;②投春苗,即上年人工培育的苗种经室内人工越冬,个体大小在6cm左右,每亩放苗5000~10000头,当年秋冬可收1/4~l/3,第二年夏眠前即可全部收获。
3.参苗投放细节:
◇ 实践证明,参苗放养初期阶段的死亡率较高,主要是由于放养环境与原来育苗环境相差较大,所以除了让两者的水温、盐度、pH值尽量接近外,还应在投放参苗前2~3个小时,按4~5亩将1瓶纳米氧+2瓶护苗露混匀后在放苗池全池泼洒,可以解毒[解毒 中医名词。]、抗应激,提高参苗活力和成活率。
◇ 放苗前将装有苗种的塑料袋等浮放在养殖水面,使袋内外温度平衡一致再开袋,向袋内缓慢加入池水直到袋内的水外溢,使参苗逐步散落入池中,为参苗提供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 应在背风处放苗,避免在迎风处放苗,以免风浪冲击;选择池水较深、环境稳定、水交换条件好、饵料充足、有附着物的地方多放些苗;不应将苗直接放到松软的淤泥底上,以免参苗埋在淤泥中致死。
◇ 参苗投放通常采用两种方法:a.直接投放法:用于中等以上规格的参苗,可以将参苗直接投放到池内的石堆等附着物上;b.网袋投放法:用于小规格的参苗,将参苗装入20目的网袋中,网袋系上小石头,将网袋沉放于参礁上,将网袋口微扎半开,让参苗自行从网袋中爬出。
关键控制技术五.养护水质
海参养殖要关注溶氧、藻相、菌相、水质、底质等动态平衡和变化。其中“溶氧是核心”(一切养殖活动都要确保溶氧充足或尽量减少各种耗氧),“养底是基础”(海参除了浮游体期间其余全是底栖生活,底质的好坏直接决定养参的成败);“护水是关键”(藻相和菌相平衡则水质活爽稳定、溶氧稳定、pH稳定,利于抗应激、防病害); “培藻是重点”(藻类具有产氧、净水、解毒、天然饵料、防控青苔等作用,要保持藻相的动态稳定);适时补充有益菌及时将池底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转化为无机质和营养盐,供底栖藻类吸收,从而为海参提供天然饵料,形成池塘生物链的良性循环。“溶氧、藻相、菌相、水质、底质”五者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使池塘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养护水质,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适时调节水位,日常注意适时适量追肥补菌,维护藻相和菌相的均衡,为海参的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一.养参基本水质指标要求:
盐度:稳定在27~35‰,最适盐度为28~32‰;海参属狭盐性海洋生物,要严防盐度突变,不可以在短时间内让盐度差异超过3个盐度单位;同时,盐度过低会影响海参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溃烂病的发生,因此雨季要及时排去表层淡水,并加大换水量,打破水温分层,带进大量新鲜氧气;
水温:控制在~28℃。海参最适合生长水温在8~16℃。每年两个生长盛期,即3~5月和9~12月,当水温超过20℃,海参将逐渐进入夏眠状态;
水色[水色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及浮游生物的存在形成。]:以浅褐色、浅褐绿色、绿豆色、草绿色为宜,硅藻和绿藻呈优势菌群。
透明度:由于海参养殖池塘水深较大(一般2米左右),透明度要求至少达到70~80cm,以保证浮游植物和底栖硅藻类饵料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为海参提供充足的溶氧和饵料;
pH:7.8-8.6;
溶解氧:5mg/L以上;
氨氮[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NH3-N)≤0.02mg/L;
**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0.1mg/L。
二.换水
换水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水质,换水量的多少应视水质情况而定。水质良好,可以少换水;如水质不佳、水温较高时可适量多换水。如养殖前期(6月份前)日换水量10~15%,水深1.0~l.5m;养殖中期(6~9月)休眠期,日换水量和水深也随水温的升高逐渐加大、加深,高温期间日换水量25%以上,水深至最大值,可有效降低养殖水温;养殖后期(9月份后)日换水量10~30%,水深也随水温的回落逐渐降低一些。
日换水量应遵循水质好、水温低、盐度稳定的原则;遇到暴雨过后、地面径流入海、农药等有害物质带入海中、水源重金属含量过高、海水受到污染等情况,应暂停换水。如池内发生赤潮、透明度变小、底质恶化等,应加大换水量。
注意:在池塘进水口,应设置两道拦污防油网,防止油污进入养殖池。
三.配置增氧设施:
配置增氧设施不仅可以打破水体分层,而且利于活络水体,推动水循环,把空气中的氧气和表层水的溶氧以及藻类产生的溶氧通过水循环载入塘底,增加底层溶氧量,将底层有机物进行生物合成转化为营养盐通过水流循环供藻类吸收,促进有益藻类的生长,并将底层有害物质交换至水层表面释放挥发,让池塘形成良性循环,改善海参栖息环境,促进海参生长。增氧设施应根据放养密度、池塘环境等条件合理配置。
四.参圈常见优良水色和危险水色及其养护
水质的好与坏,优良水质稳定时间的长与短,取决于菌相、藻相是否平衡。两者共生于水体中,缺一不可。水体中缺菌相,水质不稳定;水体缺藻相,易泛浊(水中悬浮颗粒多)。所以养一池好水,就必须适时地定向培藻培菌。培养良好的菌相,可以有效降低水中的氨氮、**酸盐、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利于改善池底;同时培养菌群优势利于抑制有害菌群繁殖,减少致病菌感染机率。
①优良水色:
浅褐色(或茶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硅藻,透明度较大;
茶褐色:为硅藻水色,在参圈有一定的水流时较为稳定;
浅褐绿色:透明度较大,为硅藻、球藻、金藻和绿藻共生的水色;
绿豆色(浅绿色):为绿藻水色,透明度约在25~30厘米;
草绿色(翠绿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绿藻、隐藻和部分金藻、硅藻的混合体,当隐藻和绿藻特别多的时候,透明度就低些;
以上几种水色就是养殖户所说的肥、活、嫩、爽的良好水质,天热时水面上均无任何颜色的浮泡或浮膜出现,是养参理想的水质。
优良水色的日常养护措施:
养殖过程中,只要天气晴好,每7~10天按8~10亩用培藻养参膏5公斤+新活菌王1瓶(或新生态2包)加适水浸泡2小时后全池均匀泼洒,水质一直保持嫩爽靓活,即使到了养殖中后期,**酸盐、氨氮、硫化氢[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甲烷(沼气)等有毒有害物质很低或者是基本就没有。原因是水体在培藻养参膏和新活菌王(或新生态)的共同作用下,达到了菌相和藻相的共同平衡,有毒有害物质也会被有益藻类和有益微生物很好的吸收和利用,从而稳定水质,有效消除和防控**酸盐、氨氮、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有害物质,还能防倒藻、抗应激、防泥浊,稳定pH值。
②危险水色及养护措施:
黑褐色:投料不合理,残饵、粪便多,改底排污不及时,用药不科学,导致池底腐殖质多,水体悬浮物多、富营养化,这种水质往往偏酸性,不利于天然饵料的繁殖和海参的生长;
酱油色(酱红色):也叫赤潮水色,这种水色含大量的原生动物和赤潮生物(甲藻、鞭毛藻),赤潮生物形成优势种群,不仅抑制有益藻类生长,而且分泌麻痹神经的毒素,很容易造成养殖对象死亡,是水质与底质极度恶化的指标。
黑褐色、酱油色的养护措施:这两种水色浓浊、色暗、粘滑、有腥臭味,泡沫拖尾长难以消失,海参食欲不振,活力减弱,藻类死后浮于水面,水体和底层缺氧,导致肿嘴、化皮、漂参等。对策:用百安威(1瓶2~3亩)泼洒,傍晚用纳米氧(1瓶3~4亩),第二天上午用解毒超爽(1瓶4亩),2小时后按6~8亩用培藻养参膏1桶+新活菌王1瓶(或新生态1包)培养有益藻和稳定水质。
**:以金黄藻为优势种,俗称“黄酸水”,是**的水色,春秋多见。养护措施:用绿康露(1瓶2~3亩)泼洒,傍晚用纳米氧(1瓶3~4亩),第二天上午进适量海水,按6~8亩将培藻养参膏1桶+新活菌王1瓶+清源2瓶浸泡2小时后全池泼洒。
灰黑色:水面上有浮膜(俗称“油皮”),是水体中生物死亡**后的脂肪体,黏附尘埃或污物后形成的,浮膜覆盖水面不利于氧气溶于水中。养护措施:排换适量海水,按4亩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混合干撒,改良底部,第二天上午按6~8亩用培藻养参膏1桶+新生态1包+清源2瓶,傍晚用纳米氧(1瓶3~4亩),修复水色,净化水质。
分层水:海参养殖需要的水位较高,因此水体分层问题在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有水体表层呈带状或云团状水色不同的分层,有水体上层水浓下层水清的分层,有水体表面洁净但中下层水很混浊,这些分层水质容易导致溶氧分层、pH值分层、盐度分层、水温分层。主要是因气候恶劣、底质恶化、气压低、水面张力大,水体上下层交换能力差,底质变坏,微生态循环受阻,用药或施肥不当,生态循环被破坏所引起。养护措施:如气压低或暴雨、*雨天前后,按3亩泼洒降解灵1包+离子对钙1瓶破坏水面张力,促进恢复水体上下层的生态循环;天晴时按6~8亩用量将培藻养参膏5公斤+新活菌王1瓶+清源1瓶浸泡混合泼洒可有效解决水体分层的问题。
其中海参养殖最应引起重视的是淡水层问题,指水体各层盐度差造成的分层,常见的有化冰后的淡水层造成的水体分层和暴风雨过后雨水造成的淡水分层。①对于化冰后的淡水层问题:应尽可能排出淡水;用纳米氧(或降解灵+离子对钙)增加水体溶氧,促进上下水层的交流;并按6~8亩用得立康、粒粒神、六控底健康各1包改良底质。②对于暴风雨造成的淡水分层:在天气变化前,提前2天泼洒降解灵+应激宁降低海参因天气变化造成的应激反应,同时用培藻养参膏+新活菌王稳定水质,防止倒藻、转水;同时降低水位至排水闸门的最高处,使淡水在下雨过程及时排出。雨后,及时排出部分表层水,用纳米氧(或降解灵+离子对钙)打破水体分层,增加池底溶解氧,**分解因盐度变化而死亡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尸体,随后用得立康、粒粒神、六控底健康养底。
白浊色(*白色):水中有害微生物和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纤毛虫过剩繁殖,藻类被浮游动物吃掉;水面上常有气泡上泛,水色逐渐转变,池水发涩带腥臭,是腐殖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碳酸、硫化氢、氨氮、甲烷造成的,这些气体都有毒性,对水产养殖动物有一定的危害。养护措施:泼洒绿康露(每瓶3亩)重点泼水色*白区域,切记当天晚上泼纳米氧(每瓶4~5亩),第三天进适量海水,按6~8亩用培藻养参膏1桶+新生态1包+清源2瓶。
黄泥色(俗称泥浊水):源于①池塘底质老化,底泥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或经常用消毒、杀虫药物,使底泥丧失应有的生物活性,遇到天气变化就容易泥浊,极其难调;②浮游动物多,水体软化,水体重金属盐的阳离子少,藻类种群单一且总量偏低,这种现象易出现在河口地区;③高温雨季前藻类老化,雨后倒藻水易变浑,有时还会伴随着变黄、变红等;④大潮、大风、大浪或者进水后水易浑浊,但一段时间水稳定后自然恢复正常。养户大多采取聚合氯化铝、硫酸铝钾等化学净水剂处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能使泥浊水的处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即:泥浊→絮凝吸附剂等→泥浊→絮凝吸附剂等。近两年来养殖形势在全国来说一年更比一年难,这与有些养户不理性的用药,导致养殖环境恶化不无关系。泥浊水质要耐心地渐进处理:①进适量海水;②按8~10亩.米将特力钙1包+培藻养参膏1桶+清源2瓶混合浸泡1个晚上于第二天(晴天)上午9点全池泼洒。③待起水色后,再按6亩用新活菌王1瓶稳定水质。
泥浊水质应在3~5天内逐步改善,如在1~2天内突然改变,容易引起海参应激。这种处理方法通过补充微量元素和营养元素,达到解毒、培藻、净浊、护底、保参标本兼治的综合功效,这与用含聚合氯化铝、聚丙稀酰铵、硫酸铝钾(明矾)、氯化铁、聚合硫酸铁等成份的净水产品的治标坏水败底的理念完全不同:用这些絮凝吸附成份的产品,其作用机理为形成胶体物质,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有机物、杂质、有害细菌等,沉于池底形成胶体层,表面上当天水清,但1~2天又返浊,不得不加大用量频繁使用,不仅水质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而且水质突变,易引起海参缺氧、发飘等,更可怕的是把有害物质都沉降积压在池底,不仅阻碍海参的呼吸作用,被海参摄食造成消化道炎症,导致肿嘴化皮的严重后果;日积月累,池底铝、铁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一方面使海参慢性中毒,另一方面使底质中毒,失去生物活性和自净功能,致使日后的肥水养水变得十分困难,泥浊水色恶性循环,频繁发生。
一旦遇到泥浊水确实难调或无法调好时,要有平和的心态,按照解毒和养护的思路顺势而为,同样可以养殖成功:每10~15天1次,将粒粒神和解毒超爽错开使用增加底氧或解毒,2小时后按每8~10亩用培藻养参膏1桶+特力钙1包+降解灵2**护水质。
水母:春末初夏是水母繁殖的旺季,如参圈中水母过多导致水清瘦难肥,需要杀灭,可用漂**干粉往有水母的水面泼洒即可,切勿全塘泼洒,若全池都有水母,可分批次局部泼洒,杀完后,需及时用解毒超爽解毒,同时用得立康+粒粒神改底。
海鞘(又叫海柄鞘,俗称“海葡萄”):因其食性与海参非常相似,生产中主要的危害为争料、瘦水、耗氧。而对海参没有直接危害故能不杀尽可能不杀,实在想杀时,一定要避开海参摄食生长的旺季,因为海鞘死后会烂在池底,以防被海参误食中毒(在育保苗车间,遇到此类问题,也应尽可能不杀,因为在室内杀海鞘的副作用远大于在室外杀海鞘的副作用),杀海鞘后的第二天必须用解毒超爽解毒,随后用得立康+粒粒神调养底质,预防底质腐臭。
氨氮超标:水体中的氨对海参毒性极大,特别是在pH值高、水温高的条件下其毒性更大,主要由于氧气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泌而成的,或是氮化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产生。水生动物代谢的最终产物一般也以氨的状态排出。氨的毒性很强,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海参的生长。养护措施:平时少用化肥和生物渔肥,先用解毒超爽解毒(1瓶用3亩),3小时后按4~5亩用1包新生态,第二天用六控底健康(1包用2~3亩)干撒;同时用清源、活性蒜宝、酶解多糖各按1%拌料投喂。
水体中的氨氮与pH值的关系:在水产养殖实践中,用试剂盒或滴定法测得的是总氨氮,但对养殖动物有害的是有毒氨(非离子态氨),有毒氨与水体的总氨氮、水温、pH值有关。
表:水体中有毒氨(NH3)在总氨氮中的比例(%)
水温
5℃
10℃
15℃
20℃
25℃
30℃
35℃
pH值
6.0
0.1
6.5
0.1
0.2
0.3
0.4
7.0
0.1
0.2
0.3
0.4
0.6
0.8
1.2
7.5
0.4
0.6
0.9
1.2
1.8
2.5
3.6
8.0
1.2
1.8
2.7
3.8
5.5
7.5
11.0
8.5
3.8
5.6
8.0
11.0
15.0
20.0
27.0
9.0
11.0
16.0
21.0
28.0
36.0
45.0
55.0
9.5
28.0
37.0
46.0
56.0
64.0
72.0
79.0
10.0
56.0
65.0
73.0
80.0
85.0
89.0
92.0
注:分别测定水样中的氨氮含量,pH值和温度按上表查出(NH3)在总氨氮中的比例,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出水样中氨的含量:
氨( NH3毫克/升)=氨氮( NH4毫克/升)×1.216×比例(%)
**酸盐超标:**酸盐来源多样,主要是养殖多年的参圈污染速度超过了净水速度。在水质较清、换水量大或砂底的参圈尤为突出。养护措施:按3~4亩用解毒超爽1瓶解毒,3小时后用降亚1号(2包3亩),第二天按3~4亩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同时用清源、活性蒜宝、酶解多糖各按1%拌料投喂。
硫化氢超标:先用解毒超爽泼洒解毒,3小时后用粒粒神+六控底健康混合干撒,增加底氧,消除氧债,促使硫化氢转化,第二天按3~4亩用新生态1包,分解有机污染物,抑制硫化氢的生成;同时用清源、活性蒜宝、酶解多糖各按1%拌料投喂。
由于氨氮、**酸盐、硫化氢偏高或超标,不仅破坏水质,而且危害海参的安全,养户常为此头痛,都迫切希望有特效药来解决问题。但一直以来都没有真正的特效药,即使有,也是短暂的,或者“治标不治本”。在无法将氨氮、**酸盐、硫化氢指标降下来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解毒排毒的养护方式,海参顺利安全养成。打个比方,我们知道毒蛇使人中毒的,靠其牙齿。而氨氮、**酸盐、硫化氢危害海参的,是其毒性。就像我们把蛇的毒牙拔掉,蛇就无毒一样,我们同样也可以通过定期内服清源排毒,外用解毒超爽解毒的方式来消除其毒性,让海参安全无恙。
上述底质与水质的养护措施虽然有些麻烦,处理成本稍高,但效果显著;养殖实践中,因上述危险水质、底质处理不当导致海参发病甚至死亡的例子很多,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