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酸盐

[**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

、氨氮

虾养殖过程中,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酸盐和氨氮时制约对虾正常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这是由于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盐会逐渐积累,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不仅会对对虾产生直接毒害,而且能诱发多种疾病。

氨态氮、**酸盐、硫化氢毒害机理及过饱和溶氧与其相互关系

二、症状:

高浓度

[化合物中某种成分含量很高。]

:0.5-1h就出现中毒症状,部分虾身体弯曲,并或呈螺旋状仰泳,或在水中上下浮动,频繁触碰池壁,经4h后沉底,活力减弱,仅腹肢轻微颤动;随中毒时间的延长,开始昏迷,直至死去。在此过程中,虾的体色由健康的淡紫红色逐渐变白。

较低浓度:较长时间出现相似的中毒症状,且随浓度和时间的增加,出现中毒症状虾的比例增加。

三、**酸盐、非离子氨对对虾机体组织的损伤:对虾长期处于氨氮、**氮的胁迫下

鳃:由无色转变为浅棕色至深棕色,鳃内污浊物增多,鳃肿胀、粘连、上皮增厚等;

肝胰腺:由半透明状逐渐向白色和淡**浑浊状转变,局部区域结缔组织增生,产生纤维状的疤痕;细胞质

[细胞质是细胞质膜包围的除核区外的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内局部部位出现深浅不一的颗粒,核固缩;有点区域小管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指的是位于皮肤或腔道表层的细胞。]

的细胞质内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有的空泡几乎占据整个细胞,细胞核消失,局部小管上皮细胞裂解

胃:空虚无食物;

中肠:上皮局部区域的细胞裂解、肿胀、结构模糊。

四、正常溶氧(5.5-6.0mg/L),过饱和

[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做过饱和现象。]

溶氧(10-12mg/L):高浓度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

时对虾对**酸盐、非离子氨的耐毒能力有所提高。

过饱和氧的存在使得**酸盐的毒性对对虾的半致死浓度大幅度提高,安全阀

[安全阀是启闭件受外力作用下处于常闭状态,当设备或管道内的介质压力升高超过规定值时,通过向系统外排放介质来防止管道或设备内介质压力超过规定数值的特殊阀门。]

值提高1.34倍,说明过饱和氧的水环境能有效降低水中**酸盐对对虾的毒性。随着对虾的生长,**酸盐对对虾半致死浓度阀值增大。

过饱和氧的存在使得非离子氨对对虾的半致死浓度大幅度提高,安全阀值提高1.55倍,说明过饱和氧的水环境也能有效降低非离子氨对对虾的毒性。随着对虾的生长,非离子氨对对虾半致死浓度阀值增大。

五、**酸盐、非离子氨对鱼的致毒机理:

NO2-N的毒性作用是由于NO2-N进入血液后,将血红蛋白分子的Fe2+**成Fe3+,失去载氧能力,从而造成组织缺氧、代谢紊乱、神经麻痹甚至窒息死亡。非离子氨为非极性化合物,有相当大的脂溶性,半径较小,容易穿透细胞膜毒害组织,其毒性时离子氨的50倍。非离子氨的含量与PH、温度和溶解氧等密切相关。当溶氧不足时,有机含氮化合物的分解停留子啊氨态氮价阶段,使总氨增加,硝酸盐被还原为氨氮,从而加剧非离子氨的毒性。

池塘诸多环境因子中氨氮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程度关系最密切,随氨氮浓度升高机体感染程度明显增加,虾蟹死亡率升高。

**氮物质为强**剂,引起缺氧和青紫症,即“棕血病”。

六、硫化氢

[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

硫化氢含量为0.1mg/L时虾体失去平衡,甚至死亡。渔业水质标准规定(GB11607-89)硫化氢的浓度应小于0.2mg/L,而对虾育苗过程中要求更高,应低于0.043mg/L,养殖过程中硫化氢越少越好。

七、对虾土池养殖:中前期,溶解氧的主要耗氧因子是浮游植物、细菌、浮游动物的呼吸以及细菌对溶解和悬浮有机物的分解。

工厂化对虾养殖:主要耗氧因子是对虾呼吸耗氧。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