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螯虾瘟是感染小龙虾
[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的高度传染病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其病原是一种卵型亚纲丝囊霉菌属的真菌。
2.流行:目前在欧洲及北美洲
[北美洲(英语:North America),全称为北亚美利加洲,位于西半球北部。]流行。实验条件下可感染中华绒螯蟹。
2.症状:螯虾瘟主要表现为失去正常的厌光性(白天在开阔水域可见到病虾),有些运动完全失调,背朝下而且不易纠正其姿态。临床上,受感染螯虾在薄表皮
[ 表皮位于皮肤最外层,为角化复层鳞状上皮,由外胚层分化而来,皮肤附属器借此发生。]透明区域下面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许多肌细胞**在一起,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肌束,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纤维分布。]的局部,特别是前腹部和足关节处初期会变白,并经常伴随局部的褐色黑化乃是最一致的症状。
4.诊断:在实际操作中应检查的部位包括胸腹部和尾部的软表皮、*门周围的表皮、尾部甲壳的表皮、步足,特别是身体的结合部和鳃。有时能在受感染的表皮上看见菌丝。通过病原分离和形态学
[形态学是用来特指一门专门研究生物形式的本质的学科。]鉴别进行特征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