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中放苗是个重要的环节,然而因操作不当导致鱼苗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造成鱼苗死亡的原因多种多种,小编总结出以下六种,仅供参考。

  

一、水体酸碱度不适

  一般鱼类适体pH值6.5~8.5,虽然6.0~9.0范围内也可生存,但易染病或慢性中毒。新建鱼池有些用水泥浇铸,池塘在未经适度的时间内淹水浸泡的情况下,其pH值可达9.6或更高,所以新池应浸泡7~10天后换掉浸泡水,重新注入新水后再放鱼为好;另一方面老旧鱼池的淤泥腐殖质较丰富,可造成池水成酸性,如果不进行酸碱综合性消毒,也是不适合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鱼(苗)种的,应采取生石灰消毒120~200斤/亩,7~8天以后才能放鱼。

水产养殖中,造成新进放养鱼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此外对pH值为8.5或以上的弱碱性鱼池,可全池泼洒0.5克/立方米的硫酸铜,pH值会有所下降,可满足需及时进鱼的特殊情况。

  

二、长途运输疲惫

  如果调进鱼(苗)种属长途运输,且运输方法和技术措施不当,导致运输鱼种已疲惫不堪[疲惫,形容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机体损伤过重,新水域[水域指有一定含义或用途的水体所占有的区域。]环境改变,pH值、水温等因素与原环境差别较大,极易造成大批死亡。这时如果还按照下池前必须消毒的方法处理的话,会使本已疲惫不堪的鱼(苗)种再一次经受消毒药物的**,更可能会造成大批甚至全部死亡。

  因此对调进的鱼(苗)种在运输上应该制定周密的计划、选择科学的方法,尽量避免过度损伤,运输过程中应把握正确的运输常识,到达目的地后及时测量放养水体水质是否相符,并且视鱼的健康状况来确定是否要立即消毒,建议可先让鱼种下塘,待鱼种恢复后再施药消毒,虽然用药量会增大但安全性会提高。

  

三、带病进入

  由于鱼病有地区性、阶段性和品种间隔性,同时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的特点,所以,即使业内人士在购买时有时也难以发现,加上各地的水产品检疫工作开展滞后甚至形同虚设。因此,本来养殖地没有的鱼病,到购买地购买鱼(苗)种时,通过鱼体、水体可带进新的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

  一旦病原体的繁殖条件成熟,疾病可在养殖区迅速暴发。各地鱼病流行有其重点,需要了解进鱼渠道和方向,预先做到侧重防范。

  

四、应激性反应

  有时即使运输方式科学、放养时水域水质测量相符,而放鱼后也会出现大批死亡,且无明显特征病灶,一般认为是鱼(苗)种产生了应激反应[各种紧张性**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当环境突然改变,新进的鱼种不适应新的水域环境,而造成死亡。

  多发生在购进水域与养殖地水域严重不符,如池塘培育的鱼(苗)种进到网箱[网箱,具有存放物品容量固定、堆放整洁、存放一目了然、便于库存清点等优点,同时也提高了仓储空间的有效利用率。]或稻田中养殖,网箱培育的鱼(苗)种进到池塘或稻田中养殖,稻田培育的鱼(苗)种进到池塘或网箱中养殖,等等。以池塘培育的鱼(苗)种引进到网箱中养殖非常容易发生。

  应激反应的防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新进的鱼(苗)种先放在较大的网箱中暂养或稀养过渡后,再转进正式养殖的网箱中。②在放养的前、中、后期有针对性地加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如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用量为100克/米)、维生素K等抗应激药物,都有一定预防和减轻过敏反应的作用。

  

五、放养密度过大

  新进的鱼(苗)种应有科学的放养量,根据水域大小确定调进鱼种数量,比如只能放养200斤鱼(苗)种的水体,却放入超出几倍的投放量,必然造成鱼(苗)种浮头缺氧死亡,一部分虽然短期尚能成活,但随后同样会造成死亡。

  

六、水域污染

  养殖地水域污染是导致调进鱼(苗)种死亡的又一因素,在调进前、中、后时段内,水域污染都是直接危害因素。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水源污染,含化肥、农药、工业污染等。②养殖池污染,多发生在稻田工程中。③大气污染。

  以上就是造成新进放养鱼苗死亡的原因分析,种植户在养殖过程中,要找到鱼苗的死因,并根据其死因做出科学的补救措施,保障鱼类的安全。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