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过程水环境管理的核心是保证良好而稳定的水质,维护优良的浮游微藻藻相和菌相,促使水体

[水体 ,水的集合体。]

中的养殖代谢产物及时分解转化,使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保持正常,为养殖对虾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生长环境。

一、养殖前期的水环境管理

南美白对虾高效养殖技术之养殖水环境的管理技术

1.封闭式管理

在放养虾苗的一个月之内实施封闭式的水环境管理,不更换和添加新鲜水源。

2.水体营养补给

通常情况下.放苗1-2周后,由于微藻的大量繁殖,水中的营养盐被快速消耗,水体营养水平大幅降低。所以,为使微藻稳定生长,维持良好水色,需及时补充水体营养,追施微藻营养素

[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和组织修复以及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一般养殖前期每隔两周左右追施一次,重复操作1-3次,以选用无机复合营养素或液体型无机有机复合营养素为宜,最好避免使用固体型大颗粒有机营养素。施用微藻营养素的种类及用量应根据产品使用说明和水体中微藻的生长、水体营养状况等具体情况决定。

3.芽抱杆菌的使用

在对水体营养进行补给的同时还应配合施用芽抱杆菌制剂,既有利于稳定优良菌相,还可促进有机物分解,为微藻提供稳定的营养供给。施用芽抱杆菌时,可把它与花生麸或米糠混合加水培养几小时,然后再全池泼洒。

4.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

的使用

养殖前期池塘中生物量相对较小,通过微藻的光合作用产氧途径,水体的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

含量基本可满足幼虾生长的需求,这个阶段可少开增氧机。此时开启增氧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池塘水体的环流和上下水层对流,使得浮游生物及氧气等在水体中均匀分布。但对于采用中间培养(标粗)的虾苗进行养殖或实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在养殖前期也应该合理开启增氧机,确保水中溶解氧含量满足对虾生长的需求。

二、养殖中期的水环境管理

1.半封闭式管理

养殖中期(30-70天)实施半封闭式的水环境管理。前期池塘水位未加满的,此时可根据水源质量、池塘水质、对虾健康水平等情况,适时适量地逐渐添入新鲜水源直至满水位。每次添加水量不宜过大,需保持水体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避免对虾产生应激或受**而非正常蜕壳。

2.有益菌

[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

的使用

(1)定期施用芽孢杆菌促进养殖代谢产物快速降解,促进优良微藻的繁殖与生长,维持良好藻相,促进有益菌形成生态优势,抑制有害菌的滋生。以池塘水深1米计算,施用有效菌含量为10亿/克的芽孢杆菌制剂。每次施用量为1.0-1.5千克/亩,每隔一周施用1次,直到养殖收获。

(2)根据水质和天气情况施用光合细菌。光合细菌主要用于吸收水体中的氨氮、**酸盐、硫化氢等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平衡微藻藻相,调节水体pH值。以池塘水深1米计算,施用有效菌含量为5亿/毫升的光合细菌液体制剂,每次施用量为3.0-5.0千克/亩,每10-15天施用1次。

(3)根据水质情况施用*酸菌

[*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

。*酸菌主要用于分解小分子有机物,吸收水中的氨氮、**酸盐等物质,抑制弧菌、净化水质、平衡微藻藻相,保持水体清爽。以池塘水深1米计算,施用有效菌含量为5亿/毫升的*酸菌液体制剂,每次施用量为2.5-4.5千克/亩,每10一15天施用1次。

(4)不同种类有益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各有不同,养殖过程中可根据水质的具体情况将它们进行科学的搭配施用,通过有益菌的协同作用增强水质净化效率。例如,在微藻生长**时可选择将芽孢杆菌、*酸菌、光合细菌配合施用,利用芽孢杆菌快速降解池塘中的有机物,*酸菌或光合细菌则起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菌剂培养液中的其他营养成分可被微藻利用,促进藻细胞的生长繁殖。

3.水体营养调节

养殖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因素(如强降雨

[强降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在气象学上一般被称之暴雨,或叫强降水。]

、台风、温度骤降、消毒剂使用不当等)会导致浮游微藻大量死亡,水体透明度突然升高,水色变清,俗称“倒藻”或“败藻”此时可施用芽孢杆菌、*酸菌等有益菌制剂和微藻营养素,及时降解死藻,净化水质,补充微藻生长所需的营养,重新培育良好藻相。“倒藻”情况严重的,可先将养殖池塘水体排出一部分,再引入新鲜水源或从其他藻相优良池塘引入部分水体,增加池塘微藻密度,再进行“加菌补肥”的操作。此时,微藻营养素以无机复合营养素或液体型无机有机复合营养素为宜。

对于增氧设施完备、养殖管理水平较好的集约化养殖池塘,可考虑从养殖中期起合理添加一定量的可溶性有机碳源(糖蜜、蔗糖),用以调节水环境的营养平衡,促进异养细菌的生长,提高异养细菌丰度和水体微生物群落的物质转化效率,同时为养殖对虾提供丰富的生物饵料,降低饲料系数,使池塘中富集的氮营养得以循环利用。

4.合理使用理化型的水质和底质改良剂

[改良剂是指能够改良产品品质及性能的物质,食品改良剂是由食品级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过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团的性能及食品品质及风味。]

在合理运用有益菌调控技术的基础上,采取一些理化辅助调节措施,科学使用理化型水质和底质改良剂,促使养殖代谢产物通过絮凝、沉淀、**还原、络合等理化作用得到有效处理,达到清洁水质、改善水体环境的效果。养殖过程常用的理化型水质和底质改良剂,包括pH调节剂

[由于植物体内天然合成的植物激素含量甚微,不可能大量提取用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农作物生长。]

(生石灰、腐殖酸)、吸附剂(沸石粉、麦饭石粉、白云石粉)、增氧剂(活性钙、镁离子制剂)等。

水体中的钙离子、(过**钙

[过**钙又称二**钙,为白色或淡**结晶粉末,无臭,几乎无味,难溶于水,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加热至315℃时开始分解,完全分解的温度为400~425℃,常温下干燥品很稳定。]

、双氧水)、离子调节剂对于河口地区的淡化养殖池塘,由于用一些钙离子、镁离子含量偏低,在养殖过程中、后期时,可使镁离子制剂,以满足对虾对钙、镁离子的需求。

5.保证水体溶解氧的供给

养殖中期对虾生长到一定规格,随着池中生物量的增大,溶解氧的消耗不断升高,需要增强水体的供氧。一方面,维护优良的微藻藻相,促进微藻的稳定生长,通过微藻的光合作用提高水体溶解氧的含量;另一方面,配合微藻光合作用的增氧效应,加强增氧机的开启,一般在天气晴好的白天可少开增氧机,但在夜晚至凌晨阶段以及连续*雨天气时,应保证增氧机的开启,确保水体中溶解氧日均含量大于4毫克/升以上。

6.套养少量鱼类优化水体环境

根据不同地区水质情况可在对虾养殖池塘放养少量的罗非鱼、鳍鱼、草鱼、革胡子鳃、蓝子鱼、黑绸、黄鳍绸、石斑鱼等杂食性或肉食性鱼类,摄食虾池中的有机碎屑和病死虾,起到优化水质环境和防控病害暴发的效果。在选择混养鱼类品种时,应该充分了解当地水环境的特点,了解所拟选鱼类的生活生态习性、市场需求情况,并针对计划放养的鱼、虾密度比例及放养方式进行小规模试验,然后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套养。在盐度较低的养殖水体可选择罗非鱼、草鱼、革胡子鳃等,盐度稍高的水体可选择鳍鱼、蓝子鱼、黑绸、黄鳍鳃、石斑鱼等。

三、养殖后期的水环境管理

1.半封闭式管理

养殖后期(70天至收获)根据池塘水质情况和水源质量,实施有限量水交换,每次添(换)水量为池内总水量的5%-15%引入池塘的新鲜水源最好经过过滤、沉淀或消毒处理,避免进水时带来污染和病原。维持池塘水环境的稳定,减少对虾应激反应和感染病害的概率,提高养殖生产的成功率。

2.保证水体溶解氧的供给

养殖后期(70天至收获)对虾个体相对较大,池内总体生物量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应该保持水中溶解氧的稳定供给,尤其需防控夜晚至凌晨时分出现对虾缺氧。这个阶段增氧机应全部开启,只是在投喂饲料的一两个小时内稍微降低增氧强度,保留一两台增氧机开启,减少水体剧烈运动以便对虾摄食。此外,在气压低、连续*雨天气的夜晚,还可适量施用过**钙和双氧水等化学增氧剂,增强增氧效率,短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满足养殖对虾的溶解氧需求。

3.浮游微藻藻相的调控

养殖后期随着饲料投喂量和养殖代谢产物不断增多,水体容易形成以蓝藻为优势的浮游微藻藻相,水色较浓,呈暗绿色或蓝绿色,水体透明度低,可见较多悬浮性颗粒物,在池塘下风处出现油漆状蓝绿色漂浮物,可闻到异味。这种水体环境的富营养化水平高、水质恶化、颤藻和微囊藻等有害蓝藻优势度高,对虾生长缓慢,容易诱发病害,造成养殖对虾成活率低,甚至大量死亡。

对此,可选用如下技术措施进行调控。

①当水源条件良好时适量换水,缓解水体环境负荷。

②施用沸石粉澄清水体,配合施用过**钙改良水质和底质环境。

③协同施用*酸菌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和孢杆菌,视情况轻重每隔3天左右施用1次,反复2-3次,促进代谢产物的分解和转化。

④加强水体增氧措施,可在机械增氧的同时配合施用适量的化学增氧剂,强化增氧效果。

⑤晴好天气时还可适量施用二**氯、澳氯海因等消毒剂杀灭蓝藻,再排出部分底层水,添加新鲜水源,施用环境改良剂和水体解毒剂,待水体相对稳定后施用芽抱杆菌和无机复合微藻营养素重新培育优良藻相。

4.养殖水体的应激处理

养殖中后期遇到天气突变情况(台风、强降雨、气温骤变)和采取拉网式分批收获对虾时均容易造成对虾产生应激反应,如果不及时处理容易引发对虾病害甚至大量死亡。针对养殖水体的应激处理可采用如下措施。

(1)台风和强降雨天气的处理

短时间内大量降水,一方面会使海水养殖池塘水体盐度骤然变化或形成盐跃层、温跃层使得水体上下分层;另一方面会使池塘周边的泥、沙和其他杂质顺着水流进入池中导致水体浑浊,造成水体环境突变。对此,首先可根据天气预报情况提前排出一部分水体,在强降雨时加强增氧机的开启,打破水体分层;待天气稍稍稳定后,及时施用过**钙、沸石粉和白云石粉等水质改良剂,稳定水体PH、澄清水质;随后施用腐殖酸、络合剂、维生素C或葡萄糖等抗应激类的调节剂,稳定水体环境。

(2)气温骤变的处理

由于温度骤变**,对虾容易出现大量蜕壳。低温条件下,对虾基本不摄食,造成机体营养补充不足,引起大量软壳虾。此时,可适量施用钙离子制剂,提高水体中易被吸收的钙离子含量;同时配合施用维生素C或葡萄糖等抗应激调节剂,稳定水体环境。

(3)提高对虾抗应激能力在关注对水体环境应激处理的同时,最好在环境突变前后对养殖对虾实施营养免疫强化,例如在饲料中拌喂益生菌(*酸菌制剂)和免疫增强剂(中草药、免疫多糖、免疫蛋白等),提高对虾抗应激能力。

除上述情况外,养殖后期的其他水环境调控措施,如有益菌制剂的使用、水体营养的调节和理化型水质改良剂的使用等,对促进养殖池塘系统生态功能,优化和稳定水质,同样极其重要。相关技术要点均与养殖中期相同,可参考操作,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作者:汪建国曹煜成文国樑李卓佳等)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