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及其衍生物是水中一重要生态因子。它们对水生生物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益的作用,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者的责任是在掌握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限制其有害因素,使其转换为有益的物质,把生产搞得更好。
分子氨对水生生物是极毒的,而离子铵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重要营养盐类。水中积累的氨会对养殖动物产生结构性和功能性的**影响,损害气体交换作用,抑制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BM)是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过程,使养殖生物生长速率下降,降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力和对污染的耐受力
[耐受力(Tolerance)是一种力。],减弱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造成养殖对虾的死亡。
氨有昼夜与垂直变化,这种变化在晴天尤为显著,这主要与池水
[《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水温、pH变化有关。晴天中午前后表层非离子氨增多,底层由于有机物分解使pH下降,分子氨达最低值,夜间由于表层pH下降及对流等原因,上、下层水中非离子氨差大大缩小。所以,白天中午前后开机搅水也是避免氨中毒的一个有效措施。
控制氨氮毒性
[毒性(toxicity):又称生物有害性,一般是指外源化学物质与生命机体接触或进入生物**体内后,能引起直接或间接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主要有以下方法:
合理放苗,适量投喂饵料。养虾池
[虾池是江苏省东台地区的传统小吃。]中的氨大部分由生活在虾池中的生物所产生的代谢废物及残余饲料所形成。对虾及其他生物密度越大,其产生的代谢废物或残余饲料越多,则池中氨的产生和积累也就越多。因此,要降低养虾池中氨的浓度,必须做到合理放苗,适量投喂饵料。
适宜繁殖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在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养虾池,由于二**碳被大量吸收,池水的pH常达到9以上,这就加剧了氨氮的毒性。因此,当浮游植物繁殖过多而透明度较低时,应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保持较高的溶解氧。当溶解氧降低时,会增加氨氮的浓度,同时,溶氧量的降低也增加了非离子态氨的毒性。因此,保持池水中充足的溶氧量,是减少氨的毒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大换水量。按照养殖前、中、后期的基本要求进行换水,尤其是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较大的养虾池,中、后期每天应换水1/3~1/2。对发现氨氮浓度已超标的养虾池,则应加大换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