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瞎眼病又称烂眼病
(1)病原体
[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病原体为非01群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是革兰氏*性菌,菌体短小呈逗点状,有单鞭毛、菌毛,部分有荚膜。][Vibriooholera(non—01)]
(2)流行情况
本病是河口低度盐养殖对虾的常见病,发生在6月下旬至对虾收获,尤以高温的夏季(7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多见。室内越冬虾中也有发现。病虾大多在1周内死亡,死亡率一般在10%-30%左右,严重者可高达80%以上。非01群霍乱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见于水和土壤中,也是虾池中常在菌群,当虾体健壮,环境优良时,不会引起发病:但当环境条件对病菌生长适宜时(如水中有机质丰富、水温高、盐度低等),它们大量草生繁殖,表现出致病性;由于养殖密度过高,或投饲不当,引起水质恶化,溶氧不足,或温度、盐度等环境条件突然改变,以及虾体受伤,有纤毛虫寄生,对虾蜕壳等降低了对虾的抵抗力,而诱发得病,因此非01群霍乱弧菌为条件致病菌
[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a ) 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也被称为病原微生物,其包括细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及放线菌等。]。通过接触而感染得病。非01群霍乱弧菌也常见于人的肠道中,有的菌株可引起人体轻微腹泻。
(3)病症及病理变化
病虾行动呆滞、翘首、匍伏于池底或水草上,不时浮于水面作无方向的狂游,或漂浮于水面,以自身为轴作旋转翻滚。全身肌肉由无色透明逐渐变为白色不透明;眼球肿胀,由黑色变为褐色,进而溃烂,有的只剩下眼柄,因此叫瞎眼病。病虾的血淋巴液
[淋巴液是组织液进入淋巴管, 淋巴液和淋巴细胞组成了通常所说的“淋巴”。]稀薄,失去原有的浅蓝色,由透明变混浊,凝固缓慢;血淋巴液涂片染色后,在光镜下可看到有许多弧状杆菌。病虾的眼球在扫描电镜
[扫描电镜(SEM),全称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下观察,可看到眼球表面布满细菌和杂物,小眼面间交接处出现许多被细菌
腐蚀而形成的孔洞和缝隙。
(4)防治方法
①非01群霍乱弧菌是条件致病菌,因此防病措施主要是提高饲养管理技术,增强对虾的抗病能力。包括做到彻底清塘;合理的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改善改排水条件,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特别要防止投饲过量,造成残饲分解,败坏水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捕捉和搬运,以免虾体受伤;尽可能的避免水温、盐度等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投喂优质饲料等。在该病流行的季节,也可采用药物预防,方法同治疗。
②全池遍洒漂**,使池水成1×10-6浓度。
③同时在饲料中加入0.05%-0.1%氯霉素或0.1%-0.2%土霉素
[土霉素为淡**片或糖衣片,属于四环素类,可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和Q热,支原体属感染和衣原体属感染等疾病。]投喂,连喂7-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