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病

[真菌病,就是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真菌病”。]

在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

幼体

[ ...]

南美白对虾真菌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培育中危害极其严重,真菌污染幼体后24-48小时100%死亡。

1、真菌发生机理

南美白对虾幼体真菌病是由链壶菌引起的,该病菌可营寄生生活,也可营腐生生活。根据镜检,其入侵途径为病菌的动袍子附著于幼体表面,通过形成的萌发管,菌丝

[单条管状细丝,为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一些原核生物也有菌丝,如放线菌。]

在幼体组织内不受限制地生长,形成不规则、不分隔的菌丝分枝,有些菌丝的细胞质内含有折射能力强的小油滴。病程较长时,菌丝体取代幼体大部分肌肉及其他软骨组织。体内充满菌丝后,病原菌

[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

开始行芽胞性生殖,靠近体表的菌丝向体外伸出排放管,末端形成顶囊,营养体从排放管由内向外流动,使形成的顶囊逐渐增大,顶囊形成后不久,其顶囊内的“质粒”开始运动,动泡子的形状趋于明显,运动速度加快,直到放出大量动孢子。从“质粒”即动抱子运动到放散,一般需20分钟左右,动孢子分散在水中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有的附着于幼体表面,再次感染新的幼体:有的附着于有机物

[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

上,营腐生生活。

2、病症

南美白对虾各期幼体大小皆比中国对虾同期幼体小,无节幼体体长小于0.5毫米,该期最易受真菌的感染,其次是蚤状幼体。发病的幼体活力差,趋光性

[生物趋光性是一种生物对光靠近或远离的习性,也是生物应激性的一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弱,**时间长,身体粘污严重。附肢刚毛卷曲,有的幼体体表附着大量的动孢子。无节幼体间歇运动停留时间长,卵黄松散,尾棘部分或全部脱落,体内菌丝不明显,蚤状幼体肠胃空,腹部弯曲,体色发白,体内尤其是头胸甲纲状菌丝明显。该病原菌在体内繁殖速度快,从幼体活力减弱到幼体死亡一般只需8-10小时。

3、防治方法

①将死卵和活力弱的幼体及时分开

南美白对虾无纳精囊,为开放式的性**,卵的总体受精率低,一般为10%-30%,未受精卵即死卵占70%-90%。在今年苗种生产和小水体试验过程中采取这种措施,结果无节幼期**至蚤状I期的成功率

[成功率,读音chéng gōng lǜ,汉语词语,指获得成功的概率、比例。]

在90%以上,而没有采用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只有25%。死卵和活力弱的卵可能是诱发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池底吸污和撇苗可将死卵和活力弱的幼体除去。

②水质处理

水质处理包括水的净化处理和消毒。由于病原菌既可营寄生生活,又可营腐生生活,水中的有机物和生物可能携带病原菌,育苗用水需过滤和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水里的病原菌。采取的净化处理流程为:海水沉淀→过滤→臭氧消毒→再过滤。另外亲虾消毒、增强幼体活力、投放预防药物、保持水环境相对稳定、育苗时间提前、加强育苗池和工具的消毒等都可以对预防真菌病发生起一定作用。对真菌病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各种方法配合使用,其效果更为明显。

实践证明,经臭氧水处理机处理的海水用来培育南美白对虾幼体,成活率

[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

可提高30%以上。

③药物治疗

幼体发生真菌病后,采用移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对真菌蔓延有一定的遏止作用。白对虾各期幼体趋光性很强,通过灯诱可进行幼体移池,据有关文献介绍,孔雀石绿,制霉菌素、氟乐灵都可治疗真菌病,治疗效果从Z1到仔虾的成活率为17%。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