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病俗称“白点病”,它是一种世界性广泛流行的鱼病,1876年由法国人Fouquet描述并将病原定名为多子小瓜虫。多子小瓜虫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鱼类,尤其对无磷鱼类如叉尾鮰、黄颡鱼等危害严重。

  

小瓜虫病的病症是什么?

  虫体寄生于体表、鳃丝及鳍等部位。寄生于鱼的皮肤、鳍、头、口腔及眼部等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小点状白色包囊,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故称为“白点病”。它引起体表各组织充血,并同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病鱼食欲减退、游动迟钝,漂游水面,有时也集群绕池,鱼体不断与其他物体摩擦,不久将成批死亡。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方法?

  目前尚没有治疗小瓜虫病的好药,所以此病的防治关键点为彻底清塘、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环境及增强鱼类免疫抗病力。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放养鱼种前用生石灰对养殖池塘彻底清塘。

  2、提高养殖水体水温。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通过提高水温可阻断多子小瓜虫生活史[生活史是生物学家很熟悉的概念,它可定义为物种的生长、分化、生殖、休眠和迁移等各种过程的整体格局。]中某一环节,使其不能完成生活史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池塘养殖条件下在秋末、冬初及初春时期可通过适当降低水位以提高水温的办法实施预防。

  3、在小瓜虫病流行季节对有棘鱼类(如黄颡鱼等)苗种实施转塘、并塘等越冬准备时,拉网操作应避开*雨低温天气,应在晴天水温相对较高时进行捕捞运输操作,且谨慎操作以避免对有棘鱼类产生损伤。

  4、提高养殖鱼类免疫抗病力。鱼类生理状况与小瓜虫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鱼类机体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受到小瓜虫掠食体的侵袭。因此,在小瓜虫病流行季节,应加强养殖鱼类营养,同时每隔15-20天口服“穿梅三黄散+新肝宝+酶合电解**”3-5天以提高鱼类的免疫抗病力。

  5、培肥水质。小瓜虫病的发生与池塘水质的关系密切,一般在水质清瘦的池塘中小瓜虫病易多发,因此在小瓜虫流行季节应适当使用“氨基酸肥水膏”或“光粼粼”等培肥水质。

  6、适当控制养殖鱼类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以降低小瓜虫感染机率。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大家了解了吗?水产养殖,要想把鱼类养好,其实总结起来就是要保护好鱼体,科学管理。鱼群才会远离各种伤害,注意鱼类日常生活中卫生清洁。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