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抱卵虾的小龙虾

[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

幼虾体长约为1厘米,个体很小,游泳能力、捕食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抵御和躲藏敌害的能力都比较弱,若直接放入池塘中养殖,其成活率

[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

很低,从而会影响成虾的预期产量。因此,开展幼虾培育,待幼虾经3~4次蜕壳,体长达3厘米左右时,再放入成虾养殖池中养殖,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成活率和养殖产量。盱眙县主要采用土池对小龙虾幼虾进行培育,其管理要点如下:

土池培育小龙虾幼苗的管理要点

1、投喂饵料。

提前培育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

,在放苗前7天向培育池内追施发酵过的有机草粪肥,可培肥水质,促进枝角类

[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

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的生长,为幼虾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

[天然饵料,是一种用动物或则植物制作的钓鱼饵料。]

。在培育过程中主要投喂各种饵料,天然饵料主要有浮萍、水花生

[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又称空心莲子草、喜旱莲子草、**草。]

、苦草、野杂鱼、螺、蚌等,人工饵料主要有豆腐、豆渣、豆饼、麦麸、配合饵料等。饵料要新鲜适口,严禁投喂**变质的饵料。

前期每天投喂3~4次,投喂的种类以鱼肉糜、绞碎的螺蚌肉或天然水域捞取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也可投喂屠宰场和食品加工厂的下脚料、人工磨制的豆浆等。每万尾幼虾投喂0.15~0.2公斤,沿池边多点片状投喂。中后期要定期向池中投施腐熟的草粪肥,一般每15天投施1次,每次每亩100~150公斤。同时,每天投喂2~3次人工糜状或软颗粒饵料,日投喂量每万尾幼虾为0.3~0.5公斤,或按幼虾体重的4%~8%投喂,白天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40%,晚上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60%,具体投喂量要根据天气、水质和虾的摄食情况灵活调控。

2、调控水质

注水与换水:培育过程中,要保持水质清新,溶氧量充足,虾苗下塘后每周加注新水1次,每次15厘米,保持池水“肥、活、嫩、爽”,溶氧量在5毫克/升。

调节PH值:每15天左右泼洒生石灰水1次,每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米3,以调节池水水质。

3、做好日常管理

加强巡查工作,坚持早、晚检查苗情,操作时要特别小心,避免对刚蜕壳的仔虾造成影响,并做好日常记录。

水草移植面积要占养殖总面积的1/3左右,培育池四周设置水花生带,宽50~80厘米,也要移植和投放一定数量的沉水性植物,如金鱼藻

[金鱼藻(学名:Ceratophyllum demersum L.)是金鱼藻科金鱼藻属、多年生草本的沉水性水生植物,别名细草、软草、鱼草。]

、轮叶黑藻、眼子菜等,每亩可放30簇左右,每簇5公斤左右。另外,用竹竿将一定量的水葫芦

[水葫芦又名凤眼莲(学名:Eichhornia crassipes)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属于雨久花科凤眼蓝属的一种漂浮性水生植物。]

固定在培育池的角落或池边,便于通过水葫芦抽苗检查掌握幼虾的生长情况。

池中还可设置一些水平和垂直网片,以增加幼虾栖息、蜕壳和隐蔽的场所。进水口和出水口要加栅栏和过滤网

[过滤网(filtermesh)简称滤网,是由不同网目的金属丝网加工而成,其作用是过滤熔融料流和增加料流阻力,借以滤去机械杂质和提高混炼或塑化的效果。]

,以防止幼虾逃逸和敌害生物入池,尤其是要防止青蛙入池产卵,避免蝌蚪残食虾苗。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