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

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

生产,现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已成为社会产业化的生产事业,在产量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大海的环境,养殖品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很好的保护环境并进入市场,由宁波市水产研究所提出了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

南美白对虾围隔式集约化养殖

围隔式健康集约化

[集约化原是经济领域中的一句术语,本意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

养殖,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大佳何镇高湖塘示范园区试养。养殖面积70亩,经过90天的试养,对虾平均体长达到11.2cm亩产达到342Kg。

  一、养殖场地选择

  养殖面积共70亩,其中养虾塘7口共56.5亩,蓄水塘3口共13.5亩,池塘有效水深2.5米,,每口塘都铺设塑料布膜。整个系统配备80KW变压器和75KW发电机组,同时按0.75KW/亩配备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

  二、虾苗的放养

  1.放养前的准备

  放苗前的15—20天,进满海水,用50PPM漂**消毒处理,水处理后第三天施发酵后的有机肥15—30Kg/亩,再加适量的益藻类药物培养基础饵料,使水色呈黄绿色或绿褐色,适当开增氧机,放苗时要注意检测水质

[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

中各项指标与苗种原池的指标是否相当。

  2.放苗时间:6月27日从当地购卖经检测确认为无**虾苗

  3.放苗规格:0.8—1CM

  4.放苗密度:5万/亩

  5.水位:当时水位为1.5M

  三、饲养与管理

  1.饲料的投喂

  放苗之后的第二天,投入优质配合饲料,以后逐日递增10%,勤于观察饲料台是否有剩余残饵、粪便粗细、长短。饲料粒经大小根据南美白对虾体长而定,投喂次数以少吃多餐为原则进行投喂。

  2.日常管理

  a.定期定点检测水质各项指标,并做好记录,这是对症下药的有效措施。

 b.养成期每个月做对虾病原检测。

 c.观察对虾摄食及利用情况。

 d.观察对虾活动是否正常,发现病虾、死虾及时捞出,并检查死因。

 3.水质调控

 a.水质要求:整个养殖期间要求保持2米水位以上,严防渗漏,勿大排大灌,养殖前期每月添加水量3——5cm,养殖中后期,根据透明度

[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

及藻相变化,有害的单细胞过量繁殖等均需酌情换水,采取少换缓换的方式,日换水量控制在5—10cm适时加入沸石粉,改善水质,如有淡水资源,在后期加入淡水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

 b.使用增养机: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可根据溶解氧需要,使水中溶氧量始终维持在5mg/l以上,但在正常情况下,放苗以后根据需要延长开机时间。此外,在*雨天应增加开机时间和次数。

 c.稳定水质:使用理化手段和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

制剂调理水质,从放苗后15天开始使用,每15天为一个使用周期,方法是使用生石灰调整PH,用水质改良剂

[改良剂是指能够改良产品品质及性能的物质,食品改良剂是由食品级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过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团的性能及食品品质及风味。]

改良底质,用绿威降解金属或有毒物质的毒性,特别是经常性使用微生物制剂降低氨氮、**基氮浓度,维持稳定单细胞藻,实现养殖用水的少排水或不排水。

 d.防病管理:每半个月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严格禁止抗生素、抗菌素使用)注意用药三天后才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在预防的同时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即在对虾饲料中周期性加入Vc免疫多糖等营养物质是防病的一种有效措施。

 四、结果

 1.水质指标:整个养成期间,7口养成塘ph基本维持在8.0—8.5,早晚相差0.3左右。透明度前期较稳定维持在25—35cm,后期随着对虾对饲料利用率下降,对水体相对压力加大,透明度下降至20—30cm。养成期提倡富氧养殖,溶解氧保持在5.0mg/l以上。

 2.白对虾生长情况:6月27日放苗,至9月19日陆续起捕,整个养成期,对虾生长良好,平均体长由0.8-1.0cm长至11.2cm,旬生长率为1.1cm,从生长情况记录看,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随着温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3.收捕结果及经济效益:自9月19日陆续起捕,回捕率达到60%,饲料系数1.2,7口塘**商品虾如下。

 5、分析与讨论

①消毒处理:在整个养殖期间,外海水都是通过畜水池经过消毒处理,再放进养虾池。通过消毒杀灭水中生物,隔绝外海水**带入养虾池,这是围隔式集约化养殖关键技术之一。

②放苗密度:放养密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养成过程中经济效益的多少,太少影响产量,太多则规格难以提高,本次试养期间的后期随着虾体的增大,对虾活动空间增大,对虾在晚上发生集群受惊后狂窜,易损伤对虾个体,导致对虾易感染细菌**,据此可根据对虾底栖的特性,在水中加入网片,充分利用水体主体空间,提高单位水体承爱对虾产量,减少对虾发生不必要机械损伤,从而提高成活率。其次加入网片可作为对虾很好的隐蔽物,防止对虾蜕壳时发生互残现象。

③水质调节:随着对虾个体加大,投饵量增加,有机物

[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

积聚超过有机物分解矿化的速度,导致水中悬浮物增多,水质浑浊,本次试验我们通过微生物利剂,沸石粉,等生物,物理方法,调节水质,取得较好效果,整个试养期间,水色基本稳定,透明度保持在25CM左右,证明水质改良剂和微生物调控技术能改变池塘中原有的微生物类群,分解水中过多有机物,能很好的稳定水中藻相平衡。

④收获:由于养殖户采用传统的排水方式来收虾,同时不注意排水之后适当的进水量,几天之内连续换水量过大导致对虾大面积出现死亡现象。从表一可以看出,由于这种原因致死的对虾据估计有3200kg,因此对于围隔式集约化养殖按传统的排水收虾并不合适,应采取把塘底铲平,用大面积电网或普通网从水中直接拉,这或可避免不必要损失。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