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杨铿

  广州市欣海利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洪敏娜徐创文/文

  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产业。随着养殖面积

[养殖面积是投放鱼苗鱼种进行人工饲养管理的水面面积。]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的主要生物构成及影响

、密度和产量不断地增加,对养殖管理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虾养殖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生态调控工程,了解池塘中的生物结构及其影响,对养殖生产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虾养殖池塘的主要生物构成

  对虾池塘的主要生物结构有对虾、浮游微藻、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

、细菌。对虾作为养殖对象,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

和浮游动物及细菌作为转化者,共存于同一池塘中。

  养殖对象——我国对虾养殖主要品种有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

、斑节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新对虾等,其中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最大。

浮游微藻——主要包含绿藻、硅藻、蓝藻、甲藻等种类。其中,绿藻和硅藻为优良种类,一定数量的浮游绿藻和硅藻能够产生溶解氧,吸收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

,形成合适透明度和水色,抑制有害藻类和有害细菌,而且可以作为幼虾和浮游动物的活饵料

[ ...]

,但数量过多会引起夜间耗氧过多;蓝藻和甲藻多数为有害种类,其生长繁殖过程会释放有害毒素,对对虾生长不利,而且会抑制有益藻类,使水质败坏。

  浮游动物——包括了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等,在养殖前期,浮游动物可以作为幼虾的优良活饵料,其能滤食浮游植物、细菌和有机碎屑,促进虾池物质循环。但是,浮游动物过量繁殖易引起水体透明度增大和耗氧。

  细菌——养殖池塘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细菌,其作用不同,能力不同。按代谢机制可分为好气菌、厌气菌、兼性厌气菌,按属性可分为有益菌

[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

、有害菌、条件致病菌、致病菌。养殖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需要由细菌来进行降解和转化,细菌是养虾池物质循化过程必不可少的成员。定期培养有益细菌,形成有益菌群优势,能够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促进优良藻类的繁殖;净化水质,保持优良的池塘生态环境。

  二、虾池主要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养虾池塘中,对虾与浮游微藻、浮游动物、细菌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如图1所示)。对虾以配合饲料为主要食物,养殖前期可以摄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团粒,养殖中后期可以摄食细菌团粒;对虾的代谢产物、残存饲料、浮游动植物的残体通过细菌的降解作用,转化成为营养元素,培养浮游微藻,进而培养浮游动物;细菌在降解转化代谢产物的过程中,自身繁殖成为细菌团粒,可供对虾利用。

  三、对虾养殖生产的污染

  1.自身污染:对虾养殖过程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包括了对虾排泄物

[排泄物指一生物的消化系统中任何排泄的固体或液体,通常指人类的。]

、残存饲料、浮游动植物的尸体等。对虾养殖基本采用“三池合一”模式,养殖对虾的摄食、排泄及代谢产物的分解在同一池塘中进行。养殖生产管理良好的池塘,饲料转化率

[转化率是指某一反应物转化的百分率或分率,转化物是针对反应物而言的。]

在25~35之间,有75%~65%的饲料营养物质转变成各种代谢产物,如:对虾养殖饲料系数1.3,即1144g饲料干物质中的260g转化为对虾干物质,干物质转化率为23%。饲料残饵、排泄物、代谢产物不断积累,是水环境不断恶化的主因;养殖密度越高,污染程度越高。

  养殖过程中大量投入各种消毒、杀菌药物,破坏了养殖动物、微生物和环境三者构成的动态平衡,抗生素药物和重金属的使用还影响成品对虾的质量安全。

  2.外源污染: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对养殖水源造成严重污染;养殖面积不断扩大,进排水无序,造成水源交叉感染。

大量的生产实践证明,“虾病难治,重在预防”,保持养殖环境稳定是养殖对虾成功的关键。广大对虾养殖生产者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新理念:“稳定藻相、以菌克菌、防止突变”。定期使用有益微生物,及时降解虾池中的有机污染,将有害物质转化为被藻类利用的营养,是维护稳定水质环境的重要措施。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