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水瘪子”每年都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头胸甲腔大量积水,全身组织水肿,肝胰腺萎缩,胃、肠内有**或白色内容物(俗称“拉黄”),可引起河蟹生长缓慢或大量死亡,目前“水瘪子”的病因还未明确。2016年5-7月份公司研究所一室曾对“水瘪子”的河蟹进行集中检测,检测河蟹25个批次,共计140只河蟹样品,其中96只河蟹肝胰腺中可见微孢子虫,检出率为68.57%。统计发现,肝胰腺有发白症状的河蟹其肝胰腺中均可检测到微孢子虫,可见河蟹“水瘪子”与微孢子虫有一定的关系,或者微孢子虫感染后更易发生水瘪子病,或者发生水瘪子病后更易感染微孢子虫。

  

引起水瘪子的原因有哪些?

  水瘪子形成的核心原因是苗种和药害。

河蟹水瘪子病太可怕,引起水瘪子原因有哪些?

  1、苗种:低温期买苗时,有的苗活动力较差,可能是使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甚至敌**[溴氰菊酯(分子式C22H19Br2NO3,式量505.24)是白色斜方针状晶体,熔点101~102℃,沸点300℃。]等**抓苗造成,要注意苗的质量。

  2、药害:清塘时用敌**、敌百虫[敌百虫学名O,O-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中文别名: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敌百虫兽用;敌百虫原粉;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磷酸酯;精制敌百虫一种有机磷杀虫剂。];或在河蟹养殖早期用敌**、敌百虫预防环爪。

  而形成水瘪子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

  1、水的问题(pH值高);水草多、蓝藻多、水肥等。

  2、池底问题(缺氧);持续*雨,很多养殖池塘出现水浑,有的池塘草根出现发黄、发黑、烂根等现象,伊乐草很难保住,根本原因是池底的问题。

  3、饲料问题;核心问题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调查发现从早期就使用内服套餐的很少出现水瘪子。

  4、药害问题。清塘、杀虫、消毒等药害;梅雨季节过后会发现塘边有死蟹,此时多数人选择用二**氯消毒、聚维酮碘消毒,也有的选择用戊二醛等其他消毒剂。

  

如何针对以上病因对水瘪子进行预防?

  1、正确育苗

  蟹苗[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在越冬期间,苗塘水花生[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又称空心莲子草、喜旱莲子草、**草。]越多蟹苗体质相对越差,因为冬天水花生多的池塘,蟹苗一般多在水体上层,而水体上层pH值高,温度低,不利于蟹苗生存。而质量差的蟹苗养到夏天,水瘪子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就越高,养殖早期河蟹磨爪的发病率也要高。建议育苗塘越冬前(在11月中下旬到12月初),尽快把水花生清理掉,让蟹苗到底部。

  育苗期间扣料,致使蟹苗营养**,会影响肝胰脏发育,所以在高温期间,蟹水瘪子发病率也非常高。因此不建议大家在育苗期间扣料。

  2、防水体pH值过高

  水瘪子的形成跟水中的pH值(酸碱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塘口的pH值过高(>9.5),会影响螃蟹[螃蟹隶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软甲纲,真软甲亚纲,十足目,腹胚亚目,短尾下目。]吃料(螃蟹消化道pH值5-7),内分泌失调,出现鳃水肿(图3)、烂鳃等,进而增加了水瘪子的发病几率。打开壳时,鳃如果是鼓鼓的(早期),经常一泡水流出来了,如果水放在壳里面不凝固,这个螃蟹病好治;如果鳃的颜色发黄、发黑,肝胰腺的颜色逐渐变淡,螃蟹的病已经被耽搁了;如果壳打开之后变成果冻状,提醒注意这是螃蟹典型的“肝腹水”,就有点难治了。

  3、防缺氧

  持续*雨天[《*雨天》是依然痿糟猫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17K小说网。],气压低、雨水多会导致水体缺氧,同时水温偏低,也会导致河蟹吃料差,免疫功能低下。水草过密水体不能很好流动,也会出现缺氧。高温雨季塘口环沟水深的地方,尽量把水草处理掉。水草密度一般雨季占池塘面积三分之一为好,但是持续低温之后天气转变又持续高温,水草太少不好,所以建议比较安全的水草密度是占池塘面积的一半,占50%左右。

  持续*雨,螃蟹吃料差、水瘪子多、发病率高,主要原因是水深。苏北高邮湖、宝应湖、洪泽湖[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围网养殖,在今年六月底七月初出现大批的螃蟹死亡情况,原因就是台风之后,导致洪泽湖的水位比往年严重偏高,洪泽湖里螃蟹是围网养殖,水位很难降下去,造成缺氧。所以持续的*雨天,吃料比较差的、水瘪子发病率比较高的,应该把水位降低。如果天气好转,持续晴天,要及时把水位加上来。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