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虾病的发生
养殖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易患有传染性
[传染性是指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立克次氏体、细菌、霉菌、原生生物和后生生物病等)和非传染性(环境恶化、营养失衡、毒物和遗传因子等病)病害。
对虾发病是由对虾的种类、规格、发育阶段、生理状况、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等)和病原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有许多对虾病是多病原或多病因的,**感染不仅常伴有细菌和外寄生物次生感染,还可能引起对虾死亡,而且是多种**同时感染。如在感染白斑综合症**(WSSV)的斑节对虾中就同时发现了黄头**(HYV)。
二、虾病的诊断
我国对虾养殖业,由以黄、渤海地区大排大灌养中国对虾为主的养殖模式,经过近10年的探索,发展为以南海地区封闭式健康养殖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为主的养殖模式。产量由1994年的6.4万吨增至2000年的21.8万吨,远超过了西半球的对虾产量(17万吨),并总结出了一套完整实用的防病和诊断技术。WSSV、MBV、BMV、HPV、IHHNV和YHA是亚洲和印度-太平洋地区对虾的重要病原,而TSV、IHHNV和BP是美洲对虾的主要病原。但近年我国的南美白对虾也爆发了桃拉病,引起对虾大批死亡,对此须高度警惕。对虾病原的诊断方法最早是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后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再用组织学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解剖学的一个分支。]、血清学
[血清学是研究血清及其反应的科学。]和微生物学方法,最近已采用了敏感的现代生物技术方法。
1.血液学和临床化学
血细胞
[血细胞又称“血球”,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数、凝血时间、血液中葡萄糖、氮、氨、血清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血液总量等血液指标是对虾和龙虾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但只有血淋巴凝固时间和血球数量变化可用于虾病诊断。
2.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概念(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组织培养法是鉴定有鳍鱼类大多数**的主要方法,目前已知至少有5种**活细胞。许多甲壳动物(对虾、蟹、龙虾)研究者试图研制细胞株,通过组织培养来鉴别对虾**,虽然有些报道声称获得了成功,但目前尚未应用到对虾**的诊断中。
3.毒理学
[毒理学(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是指实验室对样品进行分析检验的依据。]对虾的非传染性疾病可用毒理学分析方法来诊断。例如,中毒**症可根据特殊病理的组织斑块来确诊:蓝藻中毒引起血细胞性肠炎(中肠出现炎症斑);农用杀霉菌剂中毒时肝胰脏中出现特殊的瘀点;黄曲霉毒素病和某些黑鳃和黑壳病也具有特殊的组织症状;残饵和排泄物污染使酚**酶、底泥耗氧率和溶菌酶活力下降;肌肉痉挛、软壳、胡萝卜素缺乏、维生素C缺乏症等都具有特殊的组织学症状,要依病史和检查结果来确诊。
4.血清学方法
血清学诊断已用于对虾病原的诊断。目前已研制出几种弧菌和**的单**(MAB)和多**抗体(PAB)来诊断对虾病原。
5.形态与生态结合法
IHHNV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对虾**,对虾杆状**
[杆状**是一类具有囊膜包裹的双链环状DNA**,其基因组大小为80-180 kb,在自然界中以节肢动物作为专一性宿主进行感染和传播。](BP)的大小介于IHHNV和WSSV之间,日本对虾幼虾的BMNV在4℃下用**处理活不到18小时;在25%、12.5%、0~6.0%NaCl溶液中分别于10小时、24小时和>24小时内不再活动。当pH值为1、1.5~2.0、2.5、3~4时,BMNV分别在10、30、60和180分钟内不再活动。在15瓦灯、距离30厘米的条件下照射30分钟,或在30℃、45℃、50℃~55℃、60℃下,晒3小时,120分钟,30分钟和5分钟后,BMNV不再活动而失活。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经紫外线照射60分钟后失去感染力;在55℃和70℃下分别处理90分钟和5分钟失去致病力;在25℃时,在pH为1时10分钟、pH为3时1小时、pH为12时10分钟失去感染能力;臭氧为0.5克/毫升10分钟、100×10-6次氯酸钠和聚乙烯铜碘、75×10-6洁尔灭处理10分钟,可以**这些杆状**;0~10%氯化钠无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