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质量分佳品与次品。佳品体粗长,肉质厚,体内无沙;次品则相反。市场上出售的海参一般有6种,那么海参什么样的好?以下分别对6种海参做个介绍,从而进行对比,附带海参图片鉴赏。
海参图片
海参什么样的好
(1)刺参(灰刺参、灰参)
刺参(灰刺参、灰参)是质量较高的一种,以辽宁、河北、山东沿海产量较多。春、夏、秋三季均生产。一般体长20厘米,呈圆筒状。背面略隆起,有4~6行排列不规则[不规则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意思。]的大小圆锥形肉刺。腹面[腹面,汉语词汇,拼音fù miàn,意指动物身上**、腹部的那一面。]平坦,管足[管足:在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中从辐管分出的管状运动**,称为管足。]密集,排列成3条不规则的纵带。口周围具触手20个。背面为黄褐色或栗子黑色,腹面为黄褐色或赤褐色;有的体表为绿色、紫褐色或灰白色。
干品体呈圆棍状,两端钝圆,腹面较平坦,背部开膛,上有4~6行纵刺,浅黑或浅灰色。每500克含35只以内为一等,含36~55只为二等,含56~76只为三等。参体肥壮、饱满、顺挺,肌肉厚实,肉刺挺拔鼓壮,体表无残迹下陷缺刻,刀口处向紧厚外翻者为上品。参体枯瘦肉薄、坑陷大、歪曲不挺直,肉刺倒伏、尖而不直,圆椎偏小,体表有溃烂残迹者为次品。一般每500克干参水发后可出水参3500~4000克。
(2)花刺参(方参、黄肉、白刺参、猪虫参)
在我国主要产于西沙群岛[西沙群岛(Xisha Islands or Paracel Islands,亦称帕拉塞尔群岛),为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构成,是中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北起北礁,南至先驱滩,东起西渡滩,西止于中建岛。]、海南岛[海南岛是海南省陆地主体,平面呈雪梨状椭圆形,长轴作东北—西南走向,长240千米,宽210千米,面积约3.44万平方千米,为国内仅次于**岛的第二大岛。]和雷州半岛沿岸浅海,产季多在春秋季节。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稍呈四方柱形。背面散生多数圆锥形肉刺。腹面管足排列成3纵带,其中中带较宽。口周围有触手20个。体色多数为深**,带深浅不同的橄榄色斑点、黄灰色带浅褐色的网纹或浓绿色的斑纹等。肉刺末端有的带红色。
干品体近圆筒形,略扁。两侧较平坦,皮粗者厚硬,粗皮层具有小颗粒。色青黄有的浮现白圈。一般按单只重量分等级。一级单只重量125克以上,二级50克以上,**30克以上。体形完整、参条顺直、肉质厚度均匀较肥实、内膛无残破、不扁压者为上品。参体较完整、身条粗细均匀但不顺直、肉体批塌有坑口、刀口和内膛残烂者为次品。花刺参为大型经济海参,每500克干参经水发可出水参2000克。
(3)绿刺参(方刺参、方参)
绿刺参(方刺参、方参)以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及广西北海、洞洲岛等海域产量较多,春季和秋末冬初为生产期。一般体长30厘米,呈四方柱形。沿着身体的棱角各有两行交互排列的圆锥形肉刺。腹面管足很多,排列成3个纵带,**一带较宽。口大,稍偏于腹面,周围有触手20个。体浓绿色或黑绿色,肉刺顶端为橙黄或橙红色,触手基部灰白色,末端带灰黑色,管足为灰黑色。
干品体为方柱形,较细长,色灰黄,体表有4行向刺,腹面有细小细盘。一般分大、中、小三种规格,分别为每500克含30只、40只和70只以内。参体粗细均匀、肥壮、顺直、破皮少、无缺损。腹间无鼓肚砂包者为上品。参体批塌、体条弯扭、粗细不均匀、有缺坑残迹、腹间鼓肚、砂包多者为次品。绿刺参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参类之一,是仅次于刺参的优质海参。其肉质肥硕,干品出成率高,每500克干参经水发可出水参3250~3500克。
海参图片
(4)石参(白石参、黄瓜参)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岛、海南岛海域,产期多为春季和秋末冬初。一般体长25~30厘米,略呈椭圆形。口偏于腹面,有触手20个。*门偏于背面,周围有5个石灰质小齿。背面隆起光滑,有稀疏的管足。腹面平坦,管足排列成3纵带,中间一带较稀,排得较宽。体色变化较大,一般背面为黄褐色或紫褐色,并有许多灰白色不规则的横斑,*门周围灰白色,腹面颜色较浅。
干品体长扁圆形。背部开膛。背部浅黑色,两侧下沿及腹部均为白色间带**。无肉刺,背部有疣状突起,腹部有粉状石灰质层。一般按单只重量分为三种规格。大的每500克15只,中的25只,小的50只以上。以体条完整、肉质较厚、腹部石灰层薄、不破肚、无烂孔的为上品。每500克干参水发后可出水参2000克。
(5)黑参(**参、克参、乌狗参)
我国西沙群岛和海南岛南部出产很多。产季为春季和秋冬季。一般体长20~30厘米,圆筒状,两端较细。口偏于腹面,周围有触手20个。背面疣小,呈管足状,散生不规则。腹面管足小而密集,排列不规则。体黑褐色或深褐色,管足末端为白色。
干品圆筒状略扁,两端渐细。外皮较厚硬,皮面光滑,黑色或黑褐色,有不规则的大疣起,腹部有砂粒状的小管足。一般分为两个等级,每500克含35只以内的为一等,含70只以内的为二等。参体粗壮、肉质稍厚实、前后身段粗细不太悬殊的为上品。体条细扁、肉质瘦薄、粗细段相差悬殊、扭曲或折断的为次品。黑参品质较差,但由于产量多、售价低,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每500克干参水发后可出水参2000克。
(6)白底靴参(赤瓜参、白底靴、靴参)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岛及海南岛南部、广西北海沿海。产季多为春季和秋冬季。一般体长35厘米,体后部常较粗壮。口大,偏于腹面,触手25~27个。背面隆起,散生许多小疣,围绕各疣的基部有一白色环,体后部更为明显。腹面平坦,管足密集。体色变化较大,一般背面褐色,腹面颜色较浅。
干品体短粗宽大,近圆筒形。背黑褐色,布细小颗粒;腹面白色,平坦如脚掌。一般按单只重量分为大小两种规格,大的每只125克以上,小的的50克以上。参体肉厚、肥实鼓壮、刀口整齐、腹面干净、平整无残迹者为上品。体形扁、背面向内侧卷曲、腹部或背部有残迹破痕者为次品。该参为大型、品质优良的经济海参。每500克干参水发后可出水参2250克。
海参图片
识别优质和假劣刺参的方法
(一)优质刺参
1.从不同质量个数识别
特大规格:30-40头大规格:40-55头中规格:55-70头小规格:70-85头特小规格:85头以上(个体重量不少于7.5g,小于上述标准的刺参营养成分降低)开口处向外翻为优质,其原因肉厚肥满必然向外翻。
2.从刺参头部骨板(民间称嘴部)识别骨板不疏松。
3.从刺参形状重量识别:刺参体形肥满呈圆柱形,刺挺直,个体轻。
4.一级干刺参指青岛、长岛、蓬莱、威海、荣成、龙口等渤海湾[渤海湾,中国渤海三大海湾之一。]一带沿海生长的活刺参(体色为褐色)为原料加工而成(其体色为灰色,涨发后体色为黑褐色);它具有刺参特有的鲜美味,而无异味,涨发后为黑褐色,有弹性、有光泽,具有水发刺参固有的鲜嫩感,而俄罗斯刺参虽干度很好,但有腥味,且口感不如渤海湾沿海生长的刺参,流入我国的朝鲜刺参加工大都半干,质量低下,不易保存,易霉烂。
5.刺参生长期越长个就越大,其活性物质越丰富。
6.达到国家标准的干海参,如用塑料袋装封口放在通风口处,不受潮,保持期可达10年以上。
(二)劣质海参
1.多遍加盐现象,鲜刺参在加工成干海参工艺过程中需经过煮、盐渍、拌灰、晒干等5遍加工工序,仍然可以涨发食用,但每多煮和盐渍一遍,能使刺参重量增加一两多盐,虽然价格比优质刺参便宜一半,但重要的是破坏了刺参所含珍贵的酸性粘多糖、18种氨基酸等多种活性物质,看起来好像买到便宜的刺参,实际上这种刺参只是优质刺参的一半重量,个数也是优质刺参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刺参的活性物质大都流失,已起不到滋补作用。
2.刺参头部骨板疏松状态
3.刺参呈扁状,肉质薄,刺参刺不挺直有残缺、个重,如多遍加盐的刺参重量是优质刺参的一倍以上,如果1斤低于等级标准个数,可以怀疑是不法商贩在刺参加工中掺入水泥或杂物。
4.从价格上看刺参质量。蓬莱、长岛渤海湾一带活刺参加工的一级干刺参,需要23-25市斤活鲜刺参才能加工一市斤干刺参(2001年活刺参每市斤价格人民币:春季35-40元,秋季45-50元,每年以30%比例递增)。蓬莱、长岛、荣成渤海湾一带产干刺参在千元以下均系多遍加工或掺夹水泥晒干。
5.刺参体色除俄罗斯、日本产地有黑色、赤色,渤海湾产参加工后正宗为灰色,如有黑色系加工时用柞木炭灰黑染色而成,看起来好看,实际上已破坏了刺参营养万分。
6.为什么100个头以上小刺参成本低而价格高呢?使许多从事刺参研究科学家不可思议,据调查是消费者认为小的个数多,吃的时间长,购买的人群多,因此,把价格炒上来了。
海参图片
以上就是对海参什么样的好,海参图片的介绍,以上介绍了几种比较常见的海参,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海参有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