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再度夏,养殖户要防的不止是高温?

转眼间,我们又迎来了19年的“夏至”。这预示着,新一轮的“海参[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度夏保卫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自今年春季化冰以后,我们参度思维团队辗转走访了大部分海参主产区。遮阳网搭建、打井走底管等等防高温措施,正在各个养殖区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还有一部分朋友,想通过肥水的方式控制圈内水体的透明度,从而达到阻挡高温强光对圈底海参的影响。
无论是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我们的初衷,都是想方设法为了确保海参能够安全顺利的度过夏天。但是,无论我们在采用某一种度夏方式之前,大家一定要客观、冷静的认识到,你所选择的模式的特点,以及利弊。换句话来说,再好的方式,如果管理不到位;往往结果容易事与愿违。这也正是,像我们今天的这期节目的标题一样,海参再度夏,要防的不仅仅是高温。更深层的意思是,需要我们重视的,是你所选择的那种度夏模式,其背后,所隐藏的管控细节与风险。
以下,咱们从几大方面来归纳总结一下,今年夏季,需要朋友们重视的管理细则:
一、遮荫[遮荫,读音是zhē yīn,汉语词语,出自《水浒传》,释义是遮蔽阳光,使*凉。]网模式的管理重点:去年海参产业的一场高温,可以说让遮荫网厂家的生意火了起来。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用遮荫网作为海参安全度夏的主要手段。对于很多刚刚介入海参养殖行业的人来说,以为上了遮荫网就可以万事大吉,高枕无忧的安全度夏了。其实,即使是你的钱花到位了,但是如果管理重点跑偏了,到头来,很可能会损失的更惨。因为不论哪一种度夏模式,都有其两面性。正所谓,物无美恶,过则成灾;的道理。合理把握控制好,遮荫网模式的弊端,才能真正享受到这种模式度夏所带来的红利好处。



1.遮荫网到底什么时候遮?这个问题,是最近很多朋友给我留言中,提及最多的话题。很多人说,遮太早了,怕被大风扯碎;还有的人说,遮太早了担心圈底倒藻。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受到影响。另一部分人说,等高温来了再遮就赶趟。现阶段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又不高,高温就那么几天,现在就遮上没有那个必要。再有一部分朋友担忧,如果等热了再遮,会不会人为的造成圈里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的倒藻突变?反而加重了,圈底的负担形成耗氧。其实,我想表达的观点是,无论早遮也好,晚遮也罢。我们要拉遮荫网的前提是,要合理科学的,遵循最基本的水质底质环境生态,以及结合海参的生物学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手段。大家都知道,海参夏眠早晚的差别,是受水温、光照、天然饵料量、体内积累温度等等外界环境性因素而影响的。如提早将遮荫网覆盖,且能保障网下的水体生态结构持久稳定、溶氧充足、饵料丰富、底泥无过量有毒有害物质产生。提前遮*,反而有利于海参晚回礁、早出爬;延长生长摄食周期。但是如果遮*时间较长,要提**虑到,是否有条件确保参圈底层溶解氧的充足,以及水体自净能力的强弱。换句通俗点的方式来表达,那就是只要,你的遮荫网开始遮上的那一刻起,光照度降低,圈内原本产氧的能力就会下降。如果再没有额外的增氧搅水设备参与。再加上如果之前没能及时的处理好,圈底原有的烂草、死藻等有害物质。拉上遮荫网的后果是揪心而头痛的。



2.遮荫网启动的结点:通常建议朋友们在屋子里安装电子数显水温计,做到实时水温监测。当底层水温大于等于28℃时,考虑要及时启动遮荫网。因为当底温28℃以后,海参自身体能消耗,对于外界环境温度的走高而变得强烈。


3.遮荫后,最大的风险有哪些?主要归纳为两方面:缺氧和水变。缺氧,指的是两层含义,一种是,当水体中的藻类[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在弱光环境下,光合作用速率变弱。产生溶解氧的能力变低。另一种是,当遮荫后,一部分喜光藻类由于光照条件的改变,导致环境不耐受,而引发倒藻的发生。死亡的藻类不再产生溶解氧,反而转向死藻耗氧。水变,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喜光藻类为主,顺利过渡到喜暗光藻类为主,整体的水质变化相对呈良性转变。溶解氧等水质指标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另一种情况是,遮荫后藻类大量死亡,且圈内微生物,未能及时分解转化成可以被其他藻类再次吸收利用的营养。以污染源的形式沉积于圈底。对海参以及水体环境造成影响。
4.哪些手段可以防控“遮荫后”带来的风险?
(1)遮荫之前,水质不宜过肥过浑。最大程度的减少生物量,以免倒藻转水的风险。针对水质消毒,净化水体等工作不能忽视。
(2)遮荫之后,底泥不宜窝赃发臭。最大限度的减少化学及生物耗氧量[耗氧量为每升水中在一定条件下被**剂**时消耗的**剂量,折算为氧的毫克数表示还原性物质。],杜绝底层经过厌氧发酵,产生出的硫化氢,甲烷,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海参。针对底层消毒,底层**等管理工作,频率要高于以往。青苔死草一定要提前做到无害化处理。
(3)及时降低水位。建议水深保持在0.8米---1.3米之间。水位及水温越高,溶解氧的饱和度[饱和度可定义为彩度除以明度,与彩度同样表征彩色偏离同亮度灰色的程度。]越低。水体越分层,底层越容易缺氧。
(4)增氧搅水设备必不可少。有电力条件的,建议高温期白天开启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或涌浪式增氧机,或潜水式增氧机。让圈内水体形成水流;白天最好制造“水平流”+“垂直流”;夜晚最好制造“垂直流”。通过设备打破水体静止及分层现象。千方百计让水活动起来。仅有发电机组条件的,建议底层曝气式增氧机也要适时常开。连续开机重点放在凌晨1:00---7:00之间的最低氧时段。
(5)增氧剂、VC等一些应急投入品的储备。防止像去年一样的,由“负热带高压气旋”的突然来袭。在极端天气面前,换水、开增氧机等手段,收效甚微的时候。临时应急的补救措施。

5.管理者们,今年要格外重视由“甲藻”、“*藻”等过度单一藻类引发的“水红赤潮”危害。从监测数据来看,今年的渤海及黄海近海沿岸;“赤潮藻类”的数量密度明显高于往年。随之伴生的“溶藻弧菌”的数量也同比往年高出很多。大自然也正在用其自身平衡的方式,修补着去年高温之后,大量海参融化死亡带给水环境的污染。而它带给我们今年这一季海参生产上的影响,希望能被大家引起足够的重视。
温馨提示:
赤潮水红不要急,越急越乱越出事。
甲藻*藻杀不易,杀完还有新难题。
活藻防好碱中毒,产氧能力也不低。
死藻毒素难解除,生物转化是出路。

二、“打井模式”的管理重点:自去年秋季以来,各地区的专业打井队伍,似乎忙的不亦乐乎。放眼望去,只要没安装遮荫网的参圈,几乎都在打井。随着一眼眼井的出现,操作管理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好井水[井内之水,多喝能消热解毒,利于小便赤热,过涩不畅,烧酒醉死,除此之外,如果没有什么不适,多喝也会对身体有好处。]模式,是我们接下来要一起思考的话题:
1.几家联动,提早开启井泵,试水,试机:之所以建议大家一起提早开机试水,首先是想确定,您所在地区域,如果周围几家邻居都同时开泵抽水,井水是否可以连续够抽。其次是想确定,对于一些直接把井水打进圈底的朋友来说,提早的连续试水,是要观察井水对于海参状态是否产生负面的影响,以及对于圈底水质,藻相,菌相是否存在风险因素。
2.即使有低温井水参与,也不要忽视底泥和水质养护。井水低温换热期间,能带给圈底部分区域,有限的降温环境。但这并不代表,海参在圈底就一定是安全的。如果在井水降温的同时,底泥中的烂草,死藻等,依然在不断的厌氧发酵产生热量;就会造成我们好不容易人为制造的“凉度”额外被损耗的局面。同样的,水质不好,有害藻类大量繁衍、倒藻等情况的发生,也同样会加重底泥的污染。导致底部耗氧量大,底泥生态平衡负担过重。另外的温馨提示,无论底部还是水质出现有害藻类,大型青苔等情况,一定处理慎重。不建议简单粗暴的去杀灭。多采用物理方式及生物方式协同处理,能相对更安全一些。
3.加井水直接入圈的朋友们,一定要及时多观察海参的状态。重金属对于海参的毒害污染,是井水模式最大的隐患。
4.重视“培藻肥水模式”结合“井水模式”才是“1+1>2”的模式。通过人为手段培育好、养护好一圈有益藻类,在产氧能力增强的同时,阻挡过强的光热辐射;防止底层被晒透,积累热量。加上井水循环管道在底部不断冷热交换。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底热发生。
5.高温期应该怎么开井泵?当底层水温,达到28℃,建议大家开启循环井泵。如果有条件的,建议全天24小时开启。条件不允许的,后半夜凌晨一点到早上八点之间,一定要想办法开泵。因为这个时段,是一天中,表层水温低,底层水温高的时段。自然的昼夜温差,会导致圈底温度较高,溶解氧的饱和度很差,耗氧量也是一天中最大的时段。所以在后半夜除了建议大家打开井泵的同时,还要打开圈内的搅水增氧设备,想方设法让水流动起来。
6.开启井泵后,日常的进排水工作如何操作?通常建议大家在高温期间,进排水要有较清晰的思路。
(1)早上:如果有大潮,且外沟水温低于圈内水温,并水质良好;可以考虑快速大进水。
(2)晚上:不太适宜进水,因为经过一整天的高温日晒,潮沟水温通常要高于圈内水温。此时段,适合夜晚大排水,降低水位,减小圈底压强,拉升圈底溶解氧饱和度。
(3)白天:圈内严重缺水的情况下,适当考虑少补一部分潮头水,前提还是要留意水温和水质的优劣情况而定。

三.肥水、染水色防高温模式下,需要注重的细节:从去年高温后幸免于难的,留存下来的海参圈来看;水质有一定肥度,一定浑浊度的参圈,相对损失量较小。这也是我们节目一直以来强调的,没有搭建遮荫网的参圈,今年可以考虑肥水浑水的模式来度过夏季的高温。还有很多朋友没有技术手段去将圈水培肥培浑,通过另外一些手段,例如化工制剂(亚甲基蓝等)染色,或腐殖酸钠粉末遮光的方式去处理水色及透明度。这几种模式背后的故事,我们不得不为大家一一分析:
1.参圈肥水,慎重选肥。很多朋友最近一段时间给我留言,说自己家的参圈,用了某某厂家的肥水产品。水没肥起来,草反而呼呼的长。这其中的原因大多数朋友没有接触过海水培藻育藻环节,都不是很了解。往往想法是好的,但是结果确实无奈的。从最基础的藻类生态学来理解,想做到藻类在参圈能够定植繁殖,前提条件要具备以下几方面:海水藻种,藻种可以直接利用的营养盐[自从人们了解到海洋营养元素的存在之后,一直都在关注它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海洋环境科学得到快速发展,以海洋营养盐元素为对象的研究课题,成为海洋有机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抑制藻类生长的限制性因素较少(原生动物吃藻种,大型藻类抢夺营养盐,菌群比例失衡等等方面),天气水温水质等环境性条件。所以参圈肥水,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用了某某肥水产品就能解决的事情。如果您身边没有对于,藻类培养比较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过硬的产品。建议大家慎重肥水。此阶段,还可以选择一部分品质优良的微生物菌群系统,通过生态转化的方式,起到肥水作用。
2.已经肥水成功的朋友,切记藻类同样有生命,同样需要我们从管理角度去定期维护,定期补充营养,定期配合有益菌分解转化。这就像我们圈边的菜园子种菜一样。绝不是栽完苗就不管了。日常的打理,维护很重要。一圈好的藻类,能在阻挡光照,吸收热能量,利用转化底层多余物质等方面提供较大帮助。高水温期间,藻类的新陈代谢速率明显加快。通常生命周期只有7天---10天。如果遇上*天下雨、高压气旋等恶劣天气,更容易发生大规模倒藻。所以说,定期补充藻种,藻类营养盐,有益菌群及时维护。是今年夏季,肥水参圈的必修课。
3.化学手段染色、遮光的朋友们,一定要格外关注溶解氧的量及变化。建议大家想方设法使“水体流动性增强”。溶解氧保持较高水平。耗氧因素及时处理。此种模式下,设备的介入显得格外重要。底质**剂类的投入品,要提前备足。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这期节目的全部内容。琐碎事较多,时间匆忙,所以这一期,就没能及时上传语音版本。有一些没写到的,或阐述不正确的地方,还望各位资深高手们见谅,海涵。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