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红体病”是因患病对虾出现红体症状而命名的一类疾病。2014年6月在上海市南汇芦潮港附近南美白对虾养殖场发生了一起大面积的由细菌引发的红体病,现对其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细菌性红体病病因
红体病病原菌
[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主要有副溶
血弧菌、鳗弧菌、溶藻弧菌、哈氏弧菌、霍乱弧菌、气单细菌和假单胞菌等,均为革兰氏染色*性菌。通常情况下在水体和虾体外均存在一定数量致病菌,但不会对虾体造成危害;当养殖条件发生显著改变、虾的营养**或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病原菌就会侵入虾体并大量繁殖,导致病害发生。
二、细菌性红体病症状
病虾虾体发红,在水面漫游,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摄食减少甚至停止,有时死亡率
[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可高达90%以上。病虾肝胰脏病变不明显,肌肉无弹性,出现空肠空胃;头胸甲里的鳃呈淡**,壳变硬;血淋巴浑浊且变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
三、细菌性红体病流行特点
细菌性红体病在全国各地区均广泛流行,因其传播快、死亡率高、感染对象广,已成为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最常见也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细菌**害之一。该病流行季节为6-10月,在气温剧变1~2天后,pH为9.0,氨氮含量在0.5毫克/升以上,在养殖时间30~60天后常发生。在一些常年养虾的池塘,单方面追求高产、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过大、清淤不彻底、透明度
[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小于20厘米的情况下也极易发生。
四、防治方法
目前对细菌性红体病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一般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饲养管理提高水体质量及增强对虾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传播。
1.防治措施
用生石灰、漂白精、漂**
[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或其他含氯消毒剂
[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干法消毒,彻底清除池塘底残留的细菌、**与寄生虫;pH维持在8.0~8.8,氨氮0.5毫克/升以下,透明度维持在30~60厘米;加强虾苗引进时的检验检疫,不从该病的疫区引进苗种,购苗时应选择体质健壮、大小均匀、反应灵敏、营养基础好、体长0.8厘米以上的虾苗;视虾池条件和养殖技术水平情况合理放养,放养密度控制在3万~5万尾/亩为宜;进行生态养殖,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利用单胞藻类及与之共生的益生菌来净化改善养殖环境,抑制细菌的过度繁殖,保持虾池的生态平衡;采取轮养、鱼虾蟹混养以及休养方式,改变单一养虾模式,充分利用池塘中的残饵、残骸和浮游生物,使病原菌失去寄主而不能繁殖,降低发病率,同时也可改善养殖池环境,净化养殖用水和底质;可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如香菇多糖、黄芪多糖等拌饲投喂以增强虾体的免疫功能。
2.治疗方法
0.5%~1%的氟苯尼考粉混入饲料中,制成药饵,每天两次,连续投喂5天左右;大蒜按饲料重量的1%~2%,去皮捣烂,加入少量清水搅匀,拌入饲料,每天两次,连续投喂3~5天;将健长灵(1%)、红百灵(0.5%)、保肝促长灵(1%)、对虾**(0.3%)和饲料混匀,每天两次投喂,连续7~10天;在口服的同时,可以选用漂粉精0.3~0.5毫克/升、三氯异氰脲酸(TCCA)0.2毫克/升、漂**(有效氯30%以上)1~2毫克/升、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0.3~0.5毫克/升等消毒剂之一全池泼洒,也可以用微生物制剂如噬菌王泼洒水体,以消灭池水和虾体表面的细菌,泼洒后应开增氧机及时增氧。
1.来源:《科学养鱼》杂志社
[杂志社是以宣传**理论、社会理念、社会科学知识为目的,有很多宣传专业知识的杂志,如计算机类、电气设备类、建筑知识类、机械制造类等,和有针对人群的杂志,如儿童类、老年类以及青年类杂志等等。]2.作者:上海海洋大学段燕君洪徐鹏周佳楠路正进许丹
3.《科学养鱼》杂志社微信号:kxyyz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