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疾病[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许多情况下,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危害也接踵而至,严重制约着养殖业的步伐。本文就大菱鲆[大菱鲆属于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英文名Turbot,俗称欧洲比目鱼,在中国称“多宝鱼”、“瘤棘鲆”。]疾病的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给大家做个详细介绍。

大菱鲆疾病的防治

大菱鲆**性疾病的防治

大菱鲆疾病的防治

1、**性神经坏死病

病原[病原,指病因。]:野村**(VER),球形,直径29nm左右,无囊膜,双RAN**。

症状:病鱼体表发黑,腹面朝上,在水面旋转游泳或上下翻转,严重时沉入水底昏睡,肌肉痉挛呈扭曲状。脑,脊髓和视网膜神经坏死,空泡化,该病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高达11%~60%。

流行:主要危害孵化后50~70天的仔鱼。

防治: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以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上的“预防为主”方针,是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也是预防事故的最有效措施。]。可对育苗池水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病原:胰腺坏死**(IPNV),圆球形,直径65nm,无囊膜,双RNA**。

症状:病鱼厌食,昏睡,不协游泳;胃部膨大,并有白色粪便物排出;头部和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肠内无食物,肾脾造血组织坏死,肝窦间淤血,机体呈严重贫血态。

流行:在育苗期间,0.1~3.5克的稚鱼易患此病。当水温由11℃升高到18℃时,死亡率由30%飚升到70%。

防治:以预防为主,每立方水体可用50克碘伏(PVP-Ⅰ)消毒。治疗时欧美国家采用注射IPNV**,效果良好。

3、**性红细胞[红细胞也称红血球,在常规化验英文常缩写成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感染症

病原:红细胞感染症**,球形,直径80nm,RNA**。

症状:病鱼头部,鳍条,肌肉充血;腹部膨大,积水;皮肤和肌肉水肿,鳃丝粘液增多;肝褪色,体内红细胞减少,输氧功能低下,鱼体缺氧,贫血。

流行:以幼鱼红细胞中存活复制。主要危害幼鱼,全年均可发生。

防治:保持良好水质,以预防为主;育苗池水用1500×10-6的碘伏(PVP-Ⅰ)处理,有一定的效果。

大菱鲆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1、弧菌病

病原:鳗弧菌、杀鲑弧菌,属革兰氏*性短杆菌。

症状,病鱼消瘦,发黑,竖身游泳;鳍条有缺损,严重时糜烂;解剖观察,肝脏褪色,其他内脏**无明显变化。

流行:病原寄生于鱼体的表皮、鳃及肠道,对孵化期的卵和幼鱼危害严重。

防治:保持良好水质,补充饵料营养。治疗时可用土霉素、呋喃西林等,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药70~80毫克,制成药饵,连喂5~8天,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2、疖疮病

病原:杀鲑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属革兰氏*性菌,单个或两个相连。

症状:病鱼贫血,体表发黑,游泳异常,喜欢栖边;严重个体体表有大面积溃烂。

流行:寄生于鱼体鳃、皮肤等,极易感染幼鱼和仔鱼。

防治:勤换水,保持环境清洁。治疗时可用0.4~0.5%的土霉素拌饵投喂,3~4天为一个疗程。

3、腹水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症状:病鱼腹部膨大,*门红肿,有时肠道从*门脱出。解剖可见出血性的腹水,个别鱼体肝肾肥大。但患腹水病的鱼体死亡率不是太高。

流行:大菱鲆从幼鱼到成鱼均可患病。

防治:保持水质清新,投喂鲜活饵料,治疗时可用3%~5%的恶喹酸拌饵投喂,4~5天为一个疗程。

大菱鲆寄生虫病的防治

1、白点病

病原:**隐核虫,卵圆形或球形,40~300um。

症状:发病初期表现为摄食减少、焦躁不安、起水环游;中期基本不摄食,头尾上翘,呼吸急促,*门处可见白色粘性粪便;后期出现死亡,体表有“白点状”病斑,且基部糜烂,解剖时肠道充血,并有大量白色粘液。

流行:寄生于体表或鳃,常在高温季节发生,可引起1~2龄鱼短期内大量死亡。

防治:减小放养密度,加大换水量:对池水用漂**、高锰酸钾消毒。治疗时用市售双氧水100~150×10-6药浴1~2小时,每日两次,连用4~5天。另外,采用25×10-6的福尔马林[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是蛋白质凝固剂。]浸泡24小时,也有较好的效果。

2、盾纤虫病

病原:盾纤虫,卵形,平均30×15um,周身具纤毛。

症状:患病鱼体游泳失衡,体色发黑,皮肤和鳍多出血糜烂;眼球突出,腹部膨大,鳃充血发灰;肝脏褪灰、脾脏积水;严重时,皮肤和肌肉组织出现坏死性溃疡。

流行:主要引起大菱鲆苗种及仔鱼的大量死亡。但随着鱼体的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

防治:预防为主,保持水质及饲养环境清洁,及时清除池底污物,防止鱼体受伤。发现虫体可用福尔马林100~150×10-6浸泡1~2小时,或用淡水浴浸泡5~15分钟,能有效缓解病情。

3、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卵圆形,20~100um。

症状:食欲减退、呼吸困难、行为呆滞,且体色发黑,鳃丝粘液增多;解剖观察,肝脏肿大、褪色,其他内脏**无明显异常。

流行:寄生于鳍、体表及鳃,主要危害幼鱼。

防治:用200×10-6的福尔马林浸泡2~3小时,每天一次,3~5天为一个疗程。亦可用30%的双氧水浸泡。

大菱鲆营养性疾病(白化病)的防治

病因:缺Vc、DHA等微量元素。

症状:体色发白,存活率低。

流行:孵化期的幼苗易患此病,死亡率在10%左右。

防治:加强饵料营养,投喂卤虫、轮虫等鲜活饵料,适当投喂一些微颗粒配合饵料,并及时补充维生素类的摄入量。此外,还要注意防止水温过低,密度过高等。

大菱鲆疾病的防治要点

1、保持优良的养殖环境是养殖成功的基本保障

2、保持池底清洁、卫生操作管理是防御疾病的重要措施

3、养殖密度要与养殖水质环境、设施条件相适宜

4、切断水源与饵料的病菌来源是防御疾病的重要手段

5、加强疾病检测体系建设,做到无病预防有病及时治疗

6、对症下药、合理施药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大菱鲆疾病的防治本文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养殖户们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大菱鲆疾病的问题,还可浏览网站上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