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的水质控制
1.水源是水质控制的关键。水源应避开工农业生产排污的影响,主要水质标准
[水质标准是国家、部门或地区规定的各种用水或排放水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不超过对虾养殖要求的安全浓度及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池塘附近最好有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库等。
2.建蓄水池
[蓄水池是用人工材料修建、具有防渗作用的蓄水设施,是重要的雨水蓄积重要工程设施。]储存、沉淀水源水体经沉淀净化后,可达到降低病原菌及病原体宿主数量、稳定水环境的目的。蓄水池水容量通常为总养殖水体的1/3。在疾病流行期,要用消毒剂
[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将蓄水池的水处理好后再用于养殖。
3.做好清污和消毒工作收虾之后,应将虾池及蓄水池、沟渠中的积水排净,翻底晒池,清除池底污染物,将池底的有机物分解排出池外。清整池塘之后,继续对池塘进行消毒,**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消毒方法:可向池内注水10厘米~20厘米,采用60ppm~80ppm的生石灰
[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或40ppm漂**
[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全池泼洒。
养殖期的水环境管理
①保持水位及时换水。放苗时水位在60厘米左右,养殖前期每日加水3厘米~5厘米,直到水位达1.5米左右。养殖中后期,每天酌情换水,日换水量控制在5厘米~10厘米。并可同时加入沸石粉,每亩用量20千克。
②合理使用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应根据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需要来掌握。1、晴天中午开;2、*雨天
[《*雨天》是依然痿糟猫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17K小说网。]的次日清晨开;3、浮头以前开;4、连续*雨天气时要早开;5、晴天傍晚不开机;6、*雨天中午不开机;7、在对虾投饲时应停机半小时至一小时,以利于对虾摄食。
③维持稳定的单胞藻
[藻类是植物界最低等的一个门类,因为它们的细胞内含有叶绿素或其他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作有机养料,营**生活并主要以细胞**的方式进行繁殖,所以藻类属于自养型真核生物,其中单细胞藻类,由于它们的个体微小,仅由一个细胞组成,肉眼难以看到,一般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所以在分类学上习惯把单细胞藻类列入微生物的范畴。]数量。要注意控制水体的透明度和酸碱度,调节营养盐的使用量,并适量使用有益细菌,以稳定单胞藻数量。
④定期使用水质保护剂,改善水中溶解氧,减少藻相和pH值的波动,降低氨氮,减少有机物及其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每半月使用沸石粉20千克/亩~30千克/亩,每半月施用石灰石粉(颗粒大小在80目以上)10千克/亩~20千克/亩。
⑤按期使用光合细菌以及其他有益微生物制剂,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有效防止底质恶化,预防病原微生物增加。
⑥定期使用消毒剂(如生石灰、漂**)对水体进行消毒。
⑦暴雨后水质容易发生变化,应做好表层排水准备,并使用沸石粉及石灰粉,雨停后开动增氧机,适量施生物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