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小棚虾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根据其特定的气候,形成的特殊养植模式:一年2-3造虾,各造虾又根据当前其养殖时节的气候变化,而有所不同!如东小棚养殖一年三造虾养殖:春造虾、中造虾、晚造虾,各个时期的养殖气候变化因时而异,这样就形成了随气候变化的小棚季节性养殖模式。因此,当前秋造虾的养殖思路也不同于春造虾、中造虾。
秋造虾养殖水质调节思路大体围绕在:“前期底养水,菌相调护;中期虾养水,藻相调护;后期饵料稳水,菌藻制衡。”
前期底养水,菌相调护
前期底养水,菌相调护,主要是指前期对底质调节这一方面,底质调节的好,水质易稳定,同时菌相辅助调节藻相平衡,避免水体
[水体 ,水的集合体。]提前过于浓绿。
那么前期如何调控底?
1、洗塘冲塘。小棚养殖属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一期虾养完之后,底部的污泥积累较多,为下一期能营造好的养殖底质,这个时候就会用到水管来冲洗污泥。将底部污泥中残留的氮源清理掉一部分,虽然达不到彻底,但是能尽量避免塘底氮肥过多的存留。
2、晒塘翻耕。养完一期虾后,通常会把棚膜掀开让太阳把塘底暴晒至干裂状,然后再翻耕底部污泥,充分**上期虾,塘底残留的有机质
[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在晒塘翻耕这个问题上,有些养殖户认为没必要这样麻烦,又掀棚又翻耕的。其实晒塘翻耕和没有晒塘翻耕的,有养过几期虾的养殖户,感受就会有明显不同。晒塘翻耕的塘在养殖前期,水质调节绝对比没有晒塘翻耕的塘要好调水。尤其是上一期虾,养殖高产的塘,更应该要晒塘翻耕。养殖高产的塘,塘底污泥及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有机质较多,只有通过充分的暴晒**,才能很好的清理好底质富营养化问题。
3、进棚加水。小棚养殖因为其特殊的构造:棚水位浅、进水量慢、塘底富营养化等因素。进水投苗后塘底易出现泥皮问题,不及时调整易臭底,而且泥皮还会带来直接性的问题,对虾摄食后易造成肝中毒、肝萎缩和前期转料难转等问题。针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及时的做好调整,避免造成二次危害。
泥皮的生长条件无非就是两点:一、光照能照射于塘底。二、塘底富营养化,适合泥皮生长。所以要解决泥皮问题,首先要切断这两点。
光照能照射于塘底,主要是因为:一、水色太清,阳光能直射于塘底,这一点在投苗前期,就要使用黑土遮光来压制泥皮的发生。二、水位低,进水慢,给了泥皮生长的空间,这一点是小棚养殖的弊端,小棚养殖因取水多用于**井水,而且都是几十个棚同时进水。所以进水较缓慢,短时间内难以进到预定的水位,甚至需要3天以上才能达到,这就给了泥皮生长的机会。
如何解决进水慢的难题?几个棚或者更少的棚一次性进到预定水位后,再进其它棚,这样就可以避免长时间水位过低的问题,可有效的限制泥皮的发生率。
塘底富营养化,是每个小棚都存在的问题。如何切断泥皮生长的营养?在投苗之初定期泼洒生物底改,把底部泥皮生长所需要的营养,释放到水体中,让水体中能起水色的硅、绿藻类
[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吸收。从而切断泥皮生长的营养来源和光照度,因此就可以抑制泥皮的生长。
这些都是前期易造成底质问题的因素,只有适当调节才能解决底质之根本问题。“前期底养水,菌相调护”底好了,底肥难起来,水色清爽,菌相,相比较而言就更容易调理好前期水质问题。
但是对于秋造虾养殖而言,因前期温度较高,菌藻难以达到理论上的平衡,因此面临着一个现象,藻相疯长,水质浓绿,所以养殖前期就要定期的补充菌类来压制藻类的生长,以达到菌藻平衡的状态。尤其是秋造虾盖棚放苗的,棚内温度过高,藻类代谢加速,藻相更替快,演变成“藻类老化死亡(有机质沉淀)-新生藻类-藻类老化死亡”一个持续循环恶的过程。
带来的后续问题:水质变浓浊,藻类死亡产生的大分子
[大分子指相对分子质量在5000以上,甚至超过百万的生物学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等。]有机制过剩,菌相难以完全转化成小分子有机质,继而易转变成鞭毛藻
[鞭毛藻(dinoflagellate),藻类,水下磷火微生物,介乎动植物之间的生物,是金藻门、*藻门、隐藻门、甲藻门和绿藻门团藻目中具鞭毛藻类的统称。]属,鞭毛藻产生的藻毒素,对虾的危害不亚于绿藻过盛这个问题。因此前期菌相调护也是相当重要的。
中期虾养水,藻相调护
小棚养殖到了中期,水色就转变成黄混水,整个水体被对虾强盛的活力搅浑的泥土覆盖着。在这个时期水变成黄泥水后,可以有效的抑制小棚水体中的绿藻类生长趋势,从而解决了小棚养殖中因绿藻生长过于旺盛,(死亡-生长-死亡,藻类轮转的消亡模式)而带来的藻毒素问题。但是同时带来弊端,水泥混后藻类活性变差,藻类的净化水质的能力也变差,水体中的三高(**酸盐、氨氮、硫化氢)问题就会陆续出现出来。因此这个阶段还是需要一定的藻类来调节水体中的这些指标。所以绿藻对于小棚养殖而言,既有有利之处,也有有害之处,关键是把握其中的度。
小棚养殖到了中期,虾的活力好就可以有效的抑制绿藻的生长,同时还需要人工添加藻类来调节水体藻相的平衡。所以中期虾,还是虾的活力来养水,藻相来补充调节水质。
那么我们该如何调藻相?
1、合理补肥。小棚虾补肥是很有讲究的,定期少量补肥,稳住混水中的藻相。切不可随意过量过重补肥或者补肥不起,连续性加肥。小棚养殖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池小密度大,投饵多,塘底氮元素积累多,再加上补肥不合理,会进一步加重塘底氮肥的沉积,从而会带来三化问题的提前出现。而且这个时期补肥,建议还是多以小分子肥为主,比如氨基酸,氨基酸肥可以直接被藻类吸收,而没必要通过菌的作用,把大分子再分解成小分子。切勿不要直接使用大包肥、肥水膏,这些都是大分子有机肥,必须要通过菌群的参与作用下才能分解成小分子肥,藻类才能吸收。没有菌的参与作用就很容易肥出鞭毛藻属类,因而用这些大分子肥肥水,菌的补充是很有必要的。
2、压混补肥。混水补肥本来就是比较困难的,因其透明度低,光照弱,藻类活性差,补肥很难起到培藻的作用。这里就要运用到先用吸附压混作用,再肥水才能有效果!常规用的压混方式:沸石粉、白云石粉、腐植酸钠、过磷酸钙,这些在水难肥的时候运用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
3、定期补充外河水。外河水中藻相丰富,可以有效的弥补混水中藻类不足的问题,相当于间接的引进藻种到小棚中。
后期饵料稳水,菌藻制衡
养殖到了后期,随着温度的降低,棚内室温也降至22度上下,水体中藻类生长缓慢,且藻类少,水体呈清混状。肥水困难,藻相难稳定,水体缓冲能力差,这个时期对虾易出现脱壳不遂等问题。后期养水是个难题,温度低底肥释放不出,菌群作用也不明显。在这里喂料就有讲究了,定期少量补些粉剂的菌料下塘,可以有效的维持水体的肥度,从而提高水体的缓冲能力。这个阶段温度较低,藻相活力弱,菌相繁殖速度慢,菌藻相对来讲处于平衡状态,水质不会大起大落的变化,因此处于稳定的状态。
1、来源:水产热点(Shuichanredian)
2、作者:李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