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养殖之烂胃病防治技术


  此病多在大耳状幼体[ ...]后期发生,每年6~7月高温期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该病在山东、辽宁两省都有发现,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有逐年升高之势。其死亡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胃壁[胃壁即胃的最内层,它是由表层上皮、黏膜肌和肌间组织构成,厚约0.5~0.7厘米。]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模糊不清(blurred),四字词语,形容对东西看或听或知道的不全面,不准确,不细致。],继而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壁发生糜烂,最终可导致幼体死亡。患病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率低。
  发病原因一方面[一方面,汉语词语,拼音是yī fāng miàn),释义是有关的几个人或几件事之一。]是由于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藻类是植物界最低等的一个门类,因为它们的细胞内含有叶绿素或其他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作有机养料,营**生活并主要以细胞**的方式进行繁殖,所以藻类属于自养型真核生物,其中单细胞藻类,由于它们的个体微小,仅由一个细胞组成,肉眼难以看到,一般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所以在分类学上习惯把单细胞藻类列入微生物的范畴。]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如单独投喂金藻类、扁藻等饵料。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可以导致此病发生。笔者现已分离到致病菌[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a ) 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也被称为病原微生物,其包括细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及放线菌等。]2株,其分类鉴定正在进行之中。
  防治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如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满足幼体发育和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当加大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配合使用呋喃类抗菌素[抗菌素是一种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3×l0-6~5×10—6药浴有良好疗效。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